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76年12月15日,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陝西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白家生產隊的隊員都在田裡埋頭幹活,突然一個隊員感覺腳下的土塊有點兒奇怪,再用鋤頭挖了挖,竟然挖出了一個洞大。眾所周知,陝西地下墓葬眾多,於是生產隊趕忙把情況往上匯報,專家隊伍很快就趕至現場,發現這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命名為「莊白一號」窖藏。
「莊白一號」窖藏的出現,使得大批珍貴青銅器物重現人世。有周一朝,器以青銅為尊,那時的青銅冶煉製作水平已經達到一個讓現代人都為之驚嘆的高度。對歷史學家而言,青銅器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製作的精美程度,更在於其上鐫刻的銘文和背後所蘊藏的歷史信息。因此在眾多專家看來,「莊白一號」窖藏所出土的文物之中,最特別也最有價值的當屬「西周牆盤」。
牆盤剛被發現的時候,模樣並不顯眼,整體看上去灰撲撲的,所以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然而隨著一件件文物被清理、修復,牆盤也露出了它的真容。牆盤通高16.2cm、口徑47.3cm、深8.6cm,盤腹外附雙耳。在盤腹位置,刻畫著一隻象徵祥瑞的鳳鳥,這隻鳳鳥有著華麗的鳥冠和長長的尾羽,姿態活靈活現。而在牆盤內部,共篆刻有18行、284字的銘文,記述的是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以及微子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發展史。
雖然是兩千多年前所鐫刻上去的,但是銘文的字體非常整齊,字與字之間的間距非常勻稱,大小一致、筆勢流暢。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加上又有一定的磨損,所以無法將每個字都準確辨識出來,不過大體內容已經研究出來了。由於這件器物的銘文一直記述到周共王為止,因此學術界一般認為此器製造於共王姬繄扈(yī hù)時期。之所以將這件器物命名為「牆盤」,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一個名字叫「牆」的史官刻的,此人是微子家族的成員。據史料記載,微子是商紂王的長兄,也是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牆盤的出現證明了微子家族存在,並填補了微子家族的歷史空白,無疑有非常巨大的研究價值。
銘文的前半部分,表達了對國君的愛戴和稱頌,記載著周朝文王至共王的事跡偉業,後半部分就是家族自述史了,講述家族自遠祖以來在周朝作出的功績。銘文記載武王滅殷以後,微子啟領著兒子前來面見周武王,表示願意成為周朝之臣,即銘文中的「雪武王既錢殷,歌史使祖道來見武王」。到乙祖時,他已在周朝擔任大官,而且是周王的心腹重臣。再到後來,微氏家族一直有子孫擔任周王室的史官,製造這個器物的人就自稱為「史牆」。從銘文的內容來看,主要是頌揚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銘文,因此這一器物乃是為紀念先祖而製造的。
通過研究發現,牆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的內容非常吻合,這無疑證明了其記載的真實性,因而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如今,牆盤珍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眾人都很看重的「鎮院之寶」,而且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說起來,當年那名隊員,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一鋤頭挖出的,是這樣一件驚世寶物吧。
參考文獻:
《周原(莊白西周青銅器窖藏考古發掘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