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鎮國之寶:西周利簋,只因33字銘文成為國寶,可謂是一字千金

2020-12-20 輕葉說

九大鎮國之寶:西周利簋,只因33字銘文成為國寶,可謂是一字千金

我國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悠久歷史發展的背後,蘊含著無數讓人著迷的歷史文化。隨著朝代的不斷變更,更新的不僅是歷史,還包括歷史文物。歷朝歷代的歷史似乎都要透過文物表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國家大力保護文物的重要原因。

當然了,不僅是國家對於文物表現出了充分的重視,同時普通老百姓也對於文物十分痴迷,文物愛好者同樣視文物為珍寶。

那麼提起珍寶級別的文物,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件文物,它被稱為鎮國之寶,廢話不多說,咱們一起來揭曉這件國寶的神秘面紗。

喜歡研究歷史的人們可能都知道,曾經有九大「鎮國之寶」,其歷史意義重大,同時影響深遠。這九大「鎮國之寶」是專家們經過全方位的研究,最終所得出的結論。但是在結論得出之後,其中的一件文物卻引起了大家廣泛的熱議。這件寶貝就是西周利簋。

這件古董究竟為何會引起人們這麼大的關注,又為何被列入九大「鎮國之寶」呢?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陝西省臨潼縣的農民在發展水利的時候,在地下挖掘出了一個銅器寶藏以及一大批銅器。

臨潼縣的博物館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到達了現場,發現銅器的出土地點大概是一個周代的遺址。從挖掘出來的現場看,下面是周代文化層,灰土堆積不厚,裡面是春秋時期的陶尊、陶盆等殘片。

臨潼縣的專家們根據斷崖上殘留下來的的坑壁觀察,這大概是一個深2米、寬70釐米的窖藏。共出土了壺簋、盉等禮器5件,斧、鑿、鏟、角刀、鏟刀等工具23件,還有各種各樣的兵器和車馬器,青銅器利簋就在其中。

西周利簋的特別之處就在它上面刻的字,在簋腹內底刻有33個字: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它簡單地敘述了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期的事。也正是這33個字,反映出了這件文物的歷史悠久,以及其非凡的意義,可謂是一字千金。

不過,在這33個字中有兩個字卻很是讓人難以理解的,這二字是「歲鼎」。關於「歲鼎」究竟該如何解釋,專家們對此也是各執己見。有的專家認為,這「歲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歲鼎」,而是「越鼎」的意思,意指周武王掠奪了殷商的天下。

也有的專家認為它不是「越鼎」,而是「戍晃」,指的是周武王伐紂的地方。當然了,也有的專家認為「歲鼎」應當這樣理解:「歲」是木星,「鼎」理解為當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歲星當空」,正是大吉之兆。除此之外,還有些專家有別的想法等等,總之,對此大家都說法不一。

雖然這二字的說法眾說紛紜,但根據各類資料的記載,最終還是認為張政琅等人的解釋是正確的。「歲鼎」指的是歲星當空,是大吉的徵兆。

事實上,西周利簋的珍貴之處並不在於它的歷史背景,而在於它對中國信史的貢獻。西周利簋在如今看來,的確是頗具價值中的一個。

它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它本身,更體現在它對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上。將它列入「鎮國之寶」之一,在如今看來可謂是實至名歸!

當然了,除了西周利簋,中國還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古董,也正是因為這些古董的存在,才不斷的完善了我們的歷史,為中國添上了一份歷史厚重感,小編今天介紹的這件古董的「鎮國之寶」的美譽,大家是否認同呢?

相關焦點

  • 利簋:西周第一青銅器
    出土後不久,專家在其底部清理出銘文,使其顯赫的身世得以顯露,同時也解開了一個千古謎團。  利簋銘文共4行32字:「珷徵商,唯甲子朝,越(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事利金,用作施(檀)公寶尊彝。」這段銘文經古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考釋,翻譯成現代文的大致意思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一天凌晨,歲(木)星當頭,大吉。
  • 中華文明載體之九大鎮國之寶
    今天,我們走近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看看它們在中華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有著怎樣驕人的地位。2、西周利簋利簋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配合鼎一起使用,適用於祭祀祖先和上天等高規格盛典。最近,經常聽到國外人士質疑古代中國的發展史,他們都不相信「夏商周」時期的存在,認為那不過是中國人的「妄想」,「 西周利簋」的出土,狠狠地抽了質疑者的耳光,為「武周取代商紂」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是中國文明遙遙領先世界的最好證明。利簋作為目前所發現的一件西周最早的青銅器,也是迄今發現最早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珍貴文物,無疑稱得上「國之重器」。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比如毛公鼎,就因近五百字銘文,地位超然,而今天要說的西周利簋,雖然只有33字銘文,意義卻不同凡響。
  • 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禁止出國展覽,破解上古史一大疑案!
    而最讓專家們興奮的是一件樣貌很普通的「簋(gui三聲)」,就是這件簋日後成為了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也成為了中國文物的九大「鎮國之寶」之一,那麼這件看似普通的簋為何能成為鎮國青銅器呢?
  • 青銅利簋,西周最早的傑作,原來只是一個大碗?
    陝西作為最大的一個文化發源地,自然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文物叫做利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與他有關的這一個傳奇故事吧。當地的幾位村民曾經在村邊的地頭打井。人們只是按照日常的操作,一般去進行這樣的活動,並沒有想過這裡會出現如此珍貴的人物。當時人們在地上打出了一個較深的洞口,而這個洞口卻沒有像平時打出的那樣,噴出很高的水柱。
  • 中國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后母戊銅鼎和利簋
    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 八分鐘了解金文書法小史及「銘文四大國寶」
    今天只為大家科普一下金文書法的發展歷史,並和大家一同欣賞"銘文四大國寶"。首先了解一下金文書法的發展歷史。一、商朝金文書法46.6小臣艅犀尊銘文及釋義二、西周金文書法西周立國後,在殷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以宗法血緣為紐帶、以禮樂為核心的文化體系,青銅器作為禮器成為不可僭越的等級制度的象徵。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器內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佔田地的目的。,口徑33.8釐米,足徑23.3釐米。
  • 它被稱為天下第一石鼓,為何歷經千年,才成了中國的九大鎮國之寶
    然而,有一件寶物,雖然材質不怎麼樣,但它卻創下了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蹟,被稱為天下第一石鼓的它,竟成了中國的九大鎮國之寶。而且,這件寶貝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備受追捧,不少帝王耗盡人力物力財力,都想要擁有它。所以,千年以來這件國寶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 中國十大傳世國寶,最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如今,它成為中國玉器中的「巨無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大型玉器。8.定窯孩兒枕 瓷枕的燒制最早出現於隋代,作為古人的夏令枕具,古書曾記載: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同時,這件孩兒枕可說是難得一見的器形。作為陶瓷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件珍貴器物被譽為「白瓷之王」。
  • 陝西歷史博物館,年接待遊客270多萬,國家4A景點,國寶文物18件
    博物館,成為最受人歡迎的景點,許多網紅景點可能紅一時就被遺忘,而博物館卻有經久不衰的熱度。有些是鎮館之寶,有些可謂是鎮國之寶了,像平復帖,西周利簋,太陽神鳥金飾等。其實不光國內,國外也有很多好的博物館,比如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還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俄羅斯冬宮,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墨西哥城國家人類學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埃及博物館等等。
  • 青苗國學館 | 親近中國古文字(四)---周武王的「中國夢」——利簋...
    青苗國學館 | 親近中國古文字(四)---周武王的「中國夢」——利簋、何尊銘文釋讀 2020-12-09 2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典回顧(688)西周時期 頌壺銘文
    頌壺,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共計運走文物2972箱,且多是經遴選的國寶精品,而其他未能帶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大陸。從此,中華瑰寶天各一方。在被帶至臺灣的精品國寶中,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頌壺,此壺以其造型的優雅大方和長篇銘文記載西周的冊命儀式而聞名於世。
  • 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豐簋:西周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銅器
    此器造型渾樸厚重,紋飾精美,其四耳方座的器形和獨特的夔龍紋均是西周早期所獨有的樣式。因大豐簋腹內底有銘文8行78字,所以自發現以來,大豐簋一直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諸多學者發表過關於大豐簋銘文考釋以及史實探討方面的專題文章。雖然其年代問題目前已基本趨於一致,大多學者都認為是周武王時器,但究竟是周武王克殷前還是克殷後,學術界仍有爭論。
  • 中國人的驕傲,十大國寶,排名第一的從不外借
    之所以被列入十大國寶,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尺寸大四羊方尊可以說是中國存有商代青銅禮器裡面最大的一件了,它的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第二,顏值高,寓意好四羊方尊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個邊角各有一羊頭,看起來可謂是十分的與眾不同。自古以來,「羊」總是有「吉祥」的寓意,而羊也總是和吉祥如意連在一起。因而羊這個動物在祭祀中也總是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羊身上也更有著善良知性、孝順有加的品性。因而商四羊方尊在商朝的出現也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按照展覽的順序,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處於古代早期國家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的夏、商、西周時期吧!當你走進展覽,駐足凝神於夏、商、周時期的文物時,那些碩大無比的青銅器,晦澀難懂的篆刻銘文,見證了多少文明的形成,凝固了多少斑駁的記憶。
  • 指南丨哪家博物館擁有不能出境的國寶最多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於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