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貝也可以作為貨幣?中國貨幣史上承上啟下的環節——西周貝幣

2021-01-10 大白讀史

中國商品交換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商品交換行為逐漸發展起來,一些部落酋長聚攬了大量財富後開始使用珍貴的物品作為一般等價物與其它部落交換物品,這其中就有海貝。到夏商時期,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漫長的交換過程中,於諸多的交換物中間逐步篩選出與交換相適應的貨幣形態,海貝具有便於攜帶、稀少、堅固耐用等優點,遂脫穎而出成為一種通用的一般等價物,又稱為貨貝、寶貝。

西周時期仍使用貝幣,但相較於夏商時期已有所發展,在貝幣形制、使用等各方面都有相對完善的制度,對東周時期異彩紛呈的貨幣類型和使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周的貝幣可以說是中國貨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西周以後時至清朝以後,貝幣仍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雲南、廣西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作為貨幣繼續使用。所以,西周貝幣的來源、類型和使用制度有值得討論、研究的意義。

貝幣

01西周貝幣概述

(一)、西周貝幣的起源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中已經出現複雜的社會分工,物物交換比較普遍,故此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貝幣源於海貝,最初作為裝飾品,新石器時期常見海貝中心有一小孔,就是穿繩系掛所用,在原始的物物交換過程中是一種受歡迎的交換物品。

新石器時期的貝幣

夏朝時期糧食、布吊、牲畜、皮張、齒角、龜殼、珠玉、海貝都曾充當一般等價物。在夏王朝統治下的商部族善於經商,在海貝換物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將海貝的地位提升為貨幣。商湯建國後將海貝定為國家法定貨幣,殷墟婦好墓曾一次性出土貝幣七千餘枚。

西周滅商後仍然承襲使用貝幣體制,並未進行大量變革,這是對原有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認識與尊重。在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好轉,西周國力得到迅速發展,遂對貝幣的形制與使用進行了少許改革,使其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西周貝幣的種類

西周初期仍然與商代相同,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一般都是小型海貝,未見有使用大型海貝作為貨幣的情況。這類貝幣尺寸在5到10釐米左右,白色居多,一般空心、口細長、多對齒、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兩端常有磨孔,便於攜帶。相較於夏商時期來看,西周已對各種曾作為貨幣的海貝作出區分、建立了完善的標準——小型海貝作為貨幣、大型海貝仍作為裝飾品,這是西周貨幣制度的一個創新。

西周早期的貨幣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所需貨幣數量增多,天然海貝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也開始使用各種仿製貝幣。仿製貝幣在晚商已經出現,從材質上來看有陶貝、石貝、骨貝、玉貝、銅貝等幾種。西周重新製造的仿製貝幣的材質也大體為這幾種,山西侯馬故城西周墓葬中隨著銅貝並常常伴出海貝、骨貝,表明不同材質仿製貝幣的價值是相同的,不存在任何差異。但陶貝、石貝、骨貝等材料易得、易於加工所以價值較低,玉貝原材料價值過高又比較硬脆,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後逐漸淘汰其它幾種,到西周晚期僅剩下銅貝一種材質的仿製貨幣在社會上流通。

西周銅貝有凸起狀和扁平狀兩種,凸起狀銅貝齒紋呈曲線,形似真正的海貝,而扁平狀齒紋為直線,即腹部有一豎紋,並有數條平行橫紋交錯,形似多橫的「豐」字,貝體上有鑽透的小孔用來穿繩攜帶,此外西周還有一些製作精美的扁平包金銅貝。西周時期貝幣的演變是世人有意識地選擇美和創造美,體現了人類審美心理符合邏輯的進步軌跡。

西周青銅貝幣

(三)、西周貝幣的使用

西周以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通用的單位是「朋」,商代戍鼎中就有銘文「王商(賞)戍嗣子貝廿朋」,西周初期成王時的寰簋也有銘文「用貝十朋又四朋」,由此可見西周實行的貨幣單位也承襲商代而來。西周一枚仿銅貝幣重約3克(相當於5銖)。

在周孝王時期又發展出另一種計算單位「寽」,這是一個重量單位。一「寽」約相當於十二銖(半兩),周孝王時期的忽鼎中有銘文百寽字樣,銘文內容是說五個努力價值為一百寽銅貝。自此以後,西周銅貝逐漸從數量計算過渡到重量計算的時期,因為銅貝在鑄造中會存在重量差異、且銅本身也是一種具有價值的物品,所以使用重量計算更科學合理,這為東周各類型青銅鑄造貨幣以重量計算奠定了基礎。

貝幣使用的銘文

西周時期貝幣有四種主要的使用功能:

衡量各種商品的價值尺度。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不乏有商品交易使用銅貝的銘文,玉璋、獸皮、田產等交易都使用貝幣;流通手段。這是貝作為錢幣的一個附加功能,因為社會認可貝幣的價值,所以貝幣可以在市場中流通,逐漸擴大到周王畿及邊遠地方國。支付功能。西周時期完善了原有的各個方國進貢的制度,同時還有賞賜、稅收、借貸等不同的經濟行為發生,在這些經濟活動中均使用貝幣進行支付,以至今日貸、貢、賦等皆以貝為偏旁;貯藏、儲存功能。貝幣雖然本身價值有限,但作為貨幣卻可以在市場中換區任何需要的商品,因此西周貴族均會貯藏、儲存貝幣以備不時之需,這也是西周經濟繁榮的表現。

02西周貝幣對後世的影響

西周從武王滅商至幽王失國共計存在275年,這一時期貝幣一直作為法定貨幣來流通使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直接對東周貝幣系統的產生起到主導作用,形成了東周時期的貝幣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中以魯、宋、楚三國為主。宋國是周滅商以後分封的商代遺族,宋國人一直以商代後裔自居,堅持使用商代的禮儀制度,所以對周初的貝幣制度接受最早,也是執行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

魯國是周公的後裔一直堅持周禮,在東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並未進行變革。所以也使用貝幣,楚國雖然以蠻夷自居,但一直欽慕西周的先進文化,所以學習周人的貨幣使用制度,加上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生產落後,仍使用原始海貝作為貨幣,故此青銅貝幣成為楚國的法定貨幣。一直到秦朝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制度,在法律上規定珠、王、龜、貝、銀錫等不得充當貨幣,只有黃金半兩銅錢才具有法定的貨幣資格,才正式廢止了貝幣的流通。

楚國貝幣(又稱蟻鼻錢)

其次,西周孝王時期發展出的計重計算方式,為後世圜錢、刀幣、布幣等其它類型貨幣的計重兌換打下了基礎,這種計量方法非常科學,東周錢幣多有自銘重量,既體現了貝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又反映出青銅作為物品所具有的價值,後世的秦半兩、漢五銖這種「重量」貨幣一直沿用到唐代更鑄年號錢才逐漸消亡。

最後,西周青銅器上的金文有許多關於貝幣廣泛使用與流通的記載,這使得中華漢字中關於錢的經濟活動皆帶有貝作為偏旁,如貢、財、敗、貶、販、貨、貧、貪、購、貯等等,成為中華漢字中不可磨滅的印記之一。貝幣在秦以後雖然不再使用,但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王莽建立新朝後託古改制,就模仿西周貝幣製造大貝、玄貝、小貝等多種不同尺寸重量的貝幣,以期藉助古幣的神力完成幣制改革、恢復經濟。

秦兩半

03結語

貝幣又稱貨貝、寶貝,具有便於攜帶、稀少、堅固耐用等優點,夏商時期逐漸脫穎而出成為一種通用的一般等價物。西周初年承襲商代貨幣制度,仍然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後來才始使用各種仿製貝幣,並以青銅貝幣為主。

西周初年貝幣的通用單位是「朋」,是一個計數單位,十枚貝幣為一朋。周孝王時期又發展出較為科學的計重單位寽,約相當於十二銖。西周貝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貯藏四種主要使用功能。作為法定貨幣流通了275年,東周時期雖然其他類型的貨幣逐漸興起,貝幣的地位受到衝擊,但仍然在宋、魯、楚等國流行,形成了貝幣文化圈,對中國文字、貨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第二章:貨幣的起源與發展
    而原始實物貨幣可謂五花八門,貝殼、羽毛、布料、鹽和牲畜都曾是交換工具。古埃及甚至以土地或奴隸作為士兵的薪餉。古羅馬士兵得到的軍餉曾經有食用鹽。拉丁文Sal的意思就是「鹽」,英文工資「Salary」一詞就是從Sal演變而來的。到了20世紀,在一些發展滯後的國家和地區,還有用特殊形狀的羽毛、礦石和金屬製品作為貨幣的現象。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曾把貝殼當做貨幣來使用。
  • 從古代貨幣看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
    而貨幣作為貿易的基礎最能反映兩國關係。其中貝幣就是出現最早,並且流通最久的貨幣形式。之後的中國銅幣,比如開元通寶也流入緬甸。緬語稱中國為「 德由」( 意即「 一個面貌」 ) , 緬甸人民暱稱中國人民為「 胞波」 意即「 同胞兄弟」) , 且限定這稱呼只能是對中國人民的專稱。這些都充分說明中緬兩國關係的源遠流長, 表明兩國人民友誼的淳厚親密。
  • 先秦貨幣史:布幣、刀幣、鬼臉錢,一舉被秦始皇的圓錢所取代
    西周時期,除了傳統的海貝、骨貝、石貝等自然物質的貝類幣種以外,還有金屬稱量貨幣,也開始使用。各種貝幣和金屬稱量成為最主要的兩種貨幣,金屬除了銅以外,白銀和黃金也開始出現。郭沫若曾推斷,用20寽青銅,可以購買一個奴隸。
  • 貝幣、貯貝器、南詔鐵柱
    看到條新聞,雲南麗江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古墓,清理出的物品中有海貝【麗江出土的貝幣】在當時是當做貨幣使用的,麗江不遠處的【大理州博物館展出的弘聖寺塔出土貝幣】大理幾座古塔出土的貝幣是宋代維修時放進去的,大多數地區貝幣從夏商時期一直使用到東周以後,而雲南一直使用到明代
  • 永生說錢系列:我國是最早鑄造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嗎?
    眾所周知,我們祖先最初使用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因為是天然物品,不屬於金屬鑄幣。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交易的規模日益擴大。當商品交換中天然海貝不能滿足社會上的需求時,便出現了以獸骨、軟石、蚌殼、陶土、玉髓等材料仿製的貝幣。這些人工仿製的不同材質的貝,都是依照原貝的型式與大小製作而成。
  • 當貝殼是貨幣時,人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任何貨物都可以當作貨幣,香菸其實也可以,在現代社會的一些監獄裡,犯人常常將香菸當作錢來使用,在監獄裡,香菸比較常見,但因為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香菸又相對比較稀缺,而且還有使用價值,所以能夠成為特殊的貨幣,實現以物易物。 銅錢、香菸都可以當作貨幣,但是,作為貨幣來使用的貝殼則是比銅錢、香菸還要稀缺的商品。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老百姓不去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即人們給某種特定的商品予以一定的價值,讓這種特定的商品來充當物品交換的中間媒介,而人們一般以各種貴金屬來作為中間媒介,例如黃金、白銀等,更通俗一點,可以將之理解為貨幣。 據悉,最早作為貨幣使用的是貝殼,人們稱之為貝幣。
  • 古代為什麼能用貝殼做貨幣,住在海邊的人們不會去海邊偷撿貝殼嗎
    大約在三四千年以前,大概也就是商朝中、後期到西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們開始使用貝殼做為貨幣。貝殼能作為貨幣有四個原因,每一個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貝殼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貝殼很漂亮,具有裝飾作用,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它還具有一定的闢邪、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 商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一點讓自己的致富?
    但是它卻是歷史上最早的通用貨幣,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殼就相當於那時候的黃金白銀。而貝幣最先在我國流通,所以現在跟錢財有關的字樣都會加上「貝」的偏旁部首,如財、貨、購 、貯、帳、貸等,由此可見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對我國影響深遠。
  • 先秦貨幣概述
    交換的發展,逐漸從商品中分離出某種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發展成為貨幣。起過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決不會只有一種,牲畜、農具及某些貴重商品都可能充當過貨幣的角色。中國古代有一些關於貨幣起源的說法。(《大學衍義補卷二六·銅楮之幣上》)亞當·斯密曾把貨幣的產生歸之於「有思慮的人」的創造。二、貝幣在各種原始貨幣中,使用得最普遍是貝幣。貝可能在夏代(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即已成為貨幣。
  •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到海邊撿貝殼,讓自己富起來?
    前言 中國貨幣史的發展非常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可以說中間都有在使用貨幣,而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人們可以使用貨幣來交換商品。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的貨幣形式也有所變化,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從自然貨幣再到如今的紙幣,說起自然貨幣,在中國最早的貨幣就是貝幣。商朝時期,人們就是使用的貝殼來作為貨幣,所以中國以後凡是和錢財有關的文字大多數都是貝字作為偏旁。而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的商品交換不斷發展,這種自然貨幣才逐漸不再滿足於人們的要求,這時候才出現了銅製作的貨幣,人工貨幣才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山西天馬—曲村6214號西周墓部分隨身魚形海貝飾品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古人們的虛榮心開始萌芽:自己的貝殼沒有別人的美,開始拿吃的用的換。當時的社會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張三有羊想換牛,李四有牛想換羊。一手交牛,一手交羊,你好我好大家好。
  • 貨幣的起源與貨幣形式的演變
    我國最早充當交換媒介的物品是貝殼,因此貝殼也被看作我國最早的貨幣。我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許多與貨幣或財富相關的漢字都帶有「貝」字偏旁,如財、資、貴、貨、貧等。由此可以看出,貝殼在我國充當貨幣的歷史。貨幣產生後,伴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形式經歷了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到電子、數字貨幣的演變過程。
  • 當貝殼是貨幣時,有沒有人瘋狂撿貝殼發家致富?
    巴布亞紐幾內亞使用的貝幣貝殼天將降大任於斯,以嬌小的身軀扛起了衡量價格尺度的大旗。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殼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的黃金白銀。作為合格的貨幣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容易計數、方便攜帶、能長期保存,最重要的是不能幾年才撿到一個,也不能一撿一籮筐。
  • 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幣,為啥沒人去海邊撿?古人:只要不傻就不會撿
    貨幣是用來流通的,它只有流通起來,才能發揮它的價值。像現在的紙幣,不流通,它就只是一張紙,擦屁股還嫌硌得慌哩!像古時,貨幣是銅幣,不流通,丟在家裡,既不能作為飾品美化室內,擦屁股還頂不上竹片兒——洗洗還能用~在早一點,商朝時候是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那麼貝殼就顯得十分珍貴,有了它,人們可以換來糧食,買來衣裳,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它是為世人所豔羨的。那麼,人人都想要它的價值,而貝殼這種東西,海邊應有盡有,古人為啥不去海邊撿呢?
  • 貝殼曾一度是世界通用貨幣,人們為何不去撿貝殼發財?原因很無奈
    貝幣從水下第一條生命萌芽起始,生物歷經自然環境的生存考驗及殘酷淘汰,逐漸完成進化。而人類也在大自然的層層篩選下,最終脫穎而出。遠古社會時期,以物易物可以說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交易手段。在這一時期,人們用自己單個或數個物品,去進行物物交換,完成了人類的初次交易流程。
  •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貝殼致富?原因很簡單
    出門完全不需要帶錢,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支付。這在古代自然是難以想像的,在錢幣出現以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祖先們還在採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作為貨幣來使用,比如說貝殼。
  • 解讀千年貨幣歷史變遷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日前出版的「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從貨幣史研究視角,深入淺出地記述了我國自殷商中期至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上下3000多年間的貨幣發展演變歷史,對錢幣學工作者和愛好者的學習研究大有裨益。   大家寫小書,並非易事。既要求學者深入研究領域,洞悉發展脈絡,又要求深入淺出,以通俗語言闡釋深邃觀點。
  • 3分鐘帶你看懂中國貨幣演化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自古以來在人類社會體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國貨幣的演化史。在交易的過程中,物品的價值不對等勢必會導致一方利益受損,因此古人選擇了海貝作為主要貨幣。海貝可作為頸部飾品,便於攜帶和計數,漢字裡表示財富的一般都帶有貝字,如貴、財、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