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千年貨幣歷史變遷

2020-12-15 中國金融新聞網

「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

齊國刀幣


「揚州元寶」銀錠


  編者按 歷史研究的意義在於包孕過去、啟迪未來。貨幣史的研究,不僅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對加強現代貨幣金融理論體系建設也十分重要。我國古代貨幣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日前出版的「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從貨幣史研究視角,深入淺出地記述了我國自殷商中期至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上下3000多年間的貨幣發展演變歷史,對錢幣學工作者和愛好者的學習研究大有裨益。


  大家寫小書,並非易事。既要求學者深入研究領域,洞悉發展脈絡,又要求深入淺出,以通俗語言闡釋深邃觀點。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新著「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就是具有此特點的一套「小書」。
  8月9日, 「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新書發布會暨中國貨幣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包括《錢幣史話》、《金銀幣史話》、《紙幣史話》、《貨幣文化交流史話》四部專著,該系列圖書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史話」。四部專著從貨幣史的研究視角,運用史話體的敘述語言,輔以700多幅首次發表的珍貴圖片,系統、完整地記述了我國自殷商中期的貝幣至當前人民幣國際化,上下3000多年間貨幣發展演變歷史。
  錢幣學與貨幣史有機結合
  中國3000多年間貨幣發展演變歷史中,上自殷商中晚期產生的青銅鑄幣——銅貝,下至當今人民幣國際化,錢幣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在《錢幣史話》分冊中,作者注重錢幣學與貨幣史的有機結合,既有對錢幣實物本身的考證,更注重從歷史發展大脈絡中,結合財稅、賦役、薪酬等制度的變革,考察、分析錢幣演變規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金銀幣史話》梳理了2000多年間中國金銀幣發展演變史。從上自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到下至清末宣統年間的「大清銀幣」,全書主要圍繞白銀的貨幣化過程展開敘述。
  《紙幣史話》介紹中國紙幣歷經宋、金、元、明、清各朝的演變情況。從漢武帝時發行的「白鹿皮幣」和唐憲宗時期的「飛錢」談起,尤其對北宋、元代的紙幣歷史進行了詳細描述,闡述了紙幣在金融業發展中的歷史必然。
  《貨幣文化交流史話》從中外關係史,特別是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視角,講解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影響。涵蓋了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拓展、充實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內涵。
  聚焦貨幣歷史規律
  「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不僅對中國貨幣歷史進行了分類系統梳理,而且針對貨幣史上的重要話題,進行了簡要闡述分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貨幣的國家,王永生提出,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的商代後期和西周早期,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的金屬鑄幣。而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記述,公元前9世紀希臘仍以牛為價值尺度,考古發掘中也沒有發現當時的金屬貨幣。西方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公元前7世紀小亞細亞古國呂底亞鑄造的琥珀金銀幣。因此,我國雖然不是最早使用金銀幣的國家,但卻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金屬鑄幣的國家。可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是銅幣而不是金銀幣。此後2000多年間,又長期停留在用銅鑄幣階段。為何金銀的貨幣化過程始終緩慢而艱難?自明末清初的顧炎武以來,很多人做過分析,但至今尚未見到有說服力的解釋。「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將帶著這一疑問,以錢幣為視角,回顧、梳理我國3000多年的錢幣史,試圖幫助讀者找到答案。
  面對錢荒現象,王永生認為,錢荒為唐中期以後我國古代社會共有。因此,如果將考察宋代錢荒的視線上溯至唐代,並下及元明,就不難發現:兩宋正處於我國古代幣制由賤金屬向貴金屬衍變的過渡時期。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銅錢作為主幣已很難滿足經濟發展對社會流通中貨幣總量的需求,兩宋的錢荒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商品貨幣經濟的高度發展與相對滯後的以銅為主要貨幣金屬這一幣制的矛盾。兩宋當政者未能明了錢荒的根本原因,不能順應經濟發展需求,適時確定以金銀等貴金屬為貨幣,錯失了以貴金屬金銀替代賤金屬銅鐵為貨幣金屬的幣制改革機會,以發行紙幣方式緩解錢荒,反而更加重了錢荒。貴金屬金銀的貨幣化因此而被延後,直至明朝中後期才逐漸實現了白銀貨幣化。
  王永生指出,使用紙幣雖然是一項偉大發明,但因為統治者的貪婪,使得紙幣在增加貨幣流通量緩解錢荒的同時,更成為統治者無限斂財的工具,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為王朝滅亡助推器。自南宋金元,歷經明清兩朝,直至民國政府,概莫能外。
  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載體
  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各國受中國影響所鑄造和使用的貨幣,作為歷史見證,直觀、真實地記錄了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淵源關係。因此,積極開展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這一專題的研究,屬於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大家寫小書,把學術問題通俗地表達,便於讀者閱讀及普及貨幣知識。
  談到 「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寫作的指導思想,王永生告訴記者,錢幣作為退出流通的貨幣,因為失去了交換功能,逐漸被世人淡忘。但我們如果從文化視角來看待錢幣,則會發現錢幣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錢幣文化是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錢幣自產生之後,3000多年來一脈相承而未曾間斷,內涵豐富而博大精深。無論是從錢幣的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印刷)技術,或是貨幣制度、貨幣思想,甚至是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錢幣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這套「中國貨幣史話系列」正是在這一觀點指導下撰寫的。

相關焦點

  • 索莫尼:帶您解讀塔吉克斯坦貨幣千年密碼
    【原標題】塔吉克斯坦:索莫尼的千年密碼(上) 正如世界上大多數貨幣一樣,塔吉克斯坦的貨幣索莫尼上既採用阿拉伯數字標示面值,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標示面值、國家名稱、貨幣發行機關等信息。 索莫尼紙幣上使用兩種語言文字。
  • 我的世界:探索地底「埋葬」的5座遺蹟,解讀MC背後的歷史變遷!
    今天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探索深埋Minecraft地底的5座遺蹟,揭開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秘密,背後的歷史變遷...我的世界:探索地底「埋葬」的5座遺蹟,解讀MC背後的歷史變遷!聊一聊你不知道那些秘密!
  • 從貨幣發展看中國歷史,秦始皇如何統一了貨幣?
    金錢是門學問,金錢、貨幣自古便與人類的社會活動息息相關,並成為社會關係中的螺絲釘,起到的是穩定整個社會基礎的工作。錢幣雖小,但其中的學問極大,不得規律往往會使整個社會產生混亂。在中國的歷史上貨幣的歷史極為悠久,足以成為一門學科,一種擁有自我歷史的文化。
  • 鐘山風景區是「風水寶地」,蘊含了南京上千年來的歷史變遷!
    鐘山上人文景觀特別多,中山陵、明孝陵、美齡宮、靈谷寺都是非常知名的景點,蘊含了南京上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南京最開放,也是最大的景區,包含了眾多知名景區,明孝陵,美齡宮,總統府等耳熟能詳。這裡的空氣清新自然,綠樹成蔭,道路兩旁綠樹環抱。
  • 李尋歡|花錢買點特產,順便說說俄羅斯貨幣盧布的變遷
    原標題:李尋歡|花錢買點特產,順便說說俄羅斯貨幣盧布的變遷世界盃進入尾聲,前來採訪的各國記者,以及從世界各地來俄羅斯觀賽、遊玩的球迷,一有時間就開始購物。畢竟就要回國了,多多少少總要帶點紀念品的。買東西,自然就得花錢,俄羅斯貨幣的名稱是「盧布」,咱們就來說說盧布的變遷。公元11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使用的貨幣單位是「格裡夫那」。
  • 感受千年古城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 南頭古城開展古城尋寶活動
    作為古城開街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將趣味運動與城區文化相結合,帶領參賽者在樂享運動的同時,感受千年古城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另外,南頭街道團工委吉祥物「安仔」也在本次活動首次亮相。經過大雨的洗禮,蝶變後的古城更是格外明亮。一段街舞助陣活動氛圍,現場參賽人員摩拳擦掌,準備探索和挖掘古城的故事。
  • 濟南平陰縣這些美麗的古老村落屹立千年,記載著歷史的變遷更留住了鄉愁!
    早在一千多年前,翟姓族人來到這塊依山傍水的寶地安家立業;經過歲月變遷,這裡依然保留了舊有的石頭建築,雖表面糙礪,但稜角分明的石塊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硬朗之美。我國北方民居屋頂多為平頂,南方多為尖頂,但翟莊村落保留下來的民居屋頂為特殊的圓弧形,體現出了中國建築的傳統風貌和藝術本源。
  • 日本店鋪掛的「暖簾」,竟然見證了千年歷史的變遷!
    千萬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塊帘子,它不僅包含著日本的文化,更見證了千年歷史的變遷!一、暖簾代表的含義暖簾除了是店鋪的象徵之外,還有很多派生的意義。比如說,一家店鋪如果掛上暖簾,就代表開門營業,而收起暖簾,則代表關門閉店。
  • 貨幣的歷史演進:對貨幣本質的探討
    ——尼爾·弗格森,歷史學家,《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作者:尼爾·弗格森,譯者:高誠,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歷史演變往往總結為:實物貨幣(如牛、羊、貝殼等普通商品)——金屬貨幣(如金、銀、銅等貴金屬)——信用貨幣。
  • 「客家歷史地理」:結合歷史地理與千年客家移民史的可能性
    加之近廿餘年來,學界對客家歷史研究的區域範疇也逐漸精細化到縣市、鄉村做更細部的區域研究,則或許結合歷史地理、歷史人類學、經濟史等相關學科做廣義的「客家歷史地理」方式,逐漸將客家人所在地區各縣市、鄉村慢慢深化研究,最後再進行求同存異的學術對話,則或能對唐宋變遷千年以來整個客家移民南遷到客家大本營後,又陸續遷移至海內外各地之歷史過程,以及不同地區的客家歷史,做更進一步完整性的歷史解釋。
  • 湖北赤壁:千年茶文化的新變遷
    湖北省赤壁市是「萬裡茶道」起源地,近年來,赤壁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機遇,打造百億茶業、挖掘千年茶史、復興萬裡茶道、造福億萬民眾,探索出一條「以影像為媒、文旅搭臺、磚茶為核、經濟唱戲」的發展新路子。
  • 貨幣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長達千年的海洋文明探索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寬廣的胸懷、獨特的視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現今,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 為千年古鎮保留一份鮮活歷史
    李國慶在雲南與廣西交界的一個被譽為「滇粵關津」的千年古鎮剝隘已沉入江中10餘年,之後剝隘古鎮又重新「浮出水面」——這是江邊易地重建的恢復了部分古建築的新鎮。今天我欣喜地看到一本搶救了剝隘部分歷史文化的書《剝隘·沉入江中的千年古鎮》(以下簡稱《剝隘》,雲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出版發行了,書的作者是張俊。
  • 歷屆全運會口號變遷解讀
    原標題:歷屆全運會口號變遷解讀 新華社記者王春燕 王昊飛 劉衛宏 1993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七屆全運會上,全運會口號首次出現。
  • 沙特貨幣:沙特裡亞爾的歷史
    這張紙幣的特點是安全方面的重大變化,但與沙特歷史上幾乎所有領導人的形象相同,都印有這位沙特統治者的形象。新版鈔票是過去五年裡第六次修訂。唯一的變化是使用了一種合成聚合物,增加了與紙幣不兼容的安全特性,比如使用了異美油墨。這種油墨利用同質原理使兩種顏色在一組光線下看起來相似,但在其他光線條件下不同。
  • 千年都蘭古墓 解讀歷史懸疑的寶藏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歷史上曾是吐谷渾古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址。在這片方圓2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已發現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歷史的古墓。
  • 中國對數字貨幣的態度和定義解讀
    能夠定義為貨幣的,有幾個東西,一個是紙幣,第二個是硬幣,第三個是金銀幣,第四個是紀念幣,第五個是數字貨幣,目前最不明確,也最為複雜的是「數字貨幣」,其他的幾個貨幣形態,基本上都有了非常明確的概念和使用邊界。
  • 驚豔千年!敦煌的過去與未來正等你來解讀
    敦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敦煌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大量內涵豐富、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敦煌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14項,酒泉市級非遺保護項目52項,敦煌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8項。
  • 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
    中新社青海雜多4月16日電 題: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作者 李江寧 魯丹陽從部落變成村莊,從趕牛進城到開車出省,從燒牛糞取暖到清潔取暖,從全縣只有一條砂石路到省道、國道。佇立在千年唐蕃古道的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小的時候,雜多還沒有建政,那時候這裡分成3個部落,一共有8000多人。我出生的地方叫格吉部落,現在叫鬧叢村。」說起雜多縣幾十年的變化,年過七旬的同共回憶說。
  • 中國茶文化知識|歷經千年變遷的茶具文化
    茶具歷史悠久,從飲茶開始就有,從粗糙古樸的陶碗到造型別致的茶壺,茶具歷經了千年的變遷。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是指茶壺、茶杯、公道杯等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有更廣泛的內涵。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ying)、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