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一點讓自己的致富?

2020-12-20 子曰小娘子

貝殼,在海邊隨處可見。但是它卻是歷史上最早的通用貨幣,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殼就相當於那時候的黃金白銀。而貝幣最先在我國流通,所以現在跟錢財有關的字樣都會加上「貝」的偏旁部首,如財、貨、購 、貯、帳、貸等,由此可見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對我國影響深遠。

在先秦之前,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部落和家庭之間,都是採用物與物之間的交換,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擴大,物與物之間的交換已經不能滿足基本需求,貝殼就成了交換物體的中介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般等價物」,其實無論是原始時代的貝殼還是古代的金銀,亦或是我們現在的紙幣,其實都是「一般等價物」。

而最原始的貝幣出自商代,在商代,海貝五枚為一串,兩串為一朋。據史料記載,商代第一女將軍婦好,曾用700朋貝幣就購得90畝良田,可見當時貝幣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

那很多人就有個想法,現在貝殼在海邊隨處可撿,那古代窮人去多撿一點,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為富豪了?

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要搞清楚,商朝人為何把貝殼當作貨幣使用?其實,古往今來,物品要滿足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條件,無非就是那麼幾點:便於攜帶、不易腐壞變質、還有就是稀有。如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的東西,那麼政府會將它作為貨幣嗎?畢竟,統治者也不是傻子。

但是可能也有人有疑問:貝殼明明在海邊隨處可見,那麼也算稀有嗎?要知道,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交通能力十分不便,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離不開自己的居住地,如果一個窮人不是住在海邊,那麼他要是徒步走向大海撿貝殼,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那如果這樣的話,住在沿海的窮人是不是更有機會發財?

其實也不是,貝殼一旦成為貨幣後,會有專門的商人去大量收購,然後運輸到內陸,這中間運輸成本也很大,所以為了賺得更多會壓價。而海邊那些最原始的「挖礦工」將貝殼捕撈上來也要成本,還要和商人交換物資,沒有「議價權」,自然也不會發財。所以窮人靠撿貝殼成為有錢人基本上不可能。

沿海的「挖礦工」也不是隨便撿就能撿到貝幣,從考古出土的各類貝幣中可知,能成為貨幣的貝殼,必須還是極少見的那品種,如虎皮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環紋貨貝等。這些都是齒貝,在海貝中屬「寶貝科」,等同於現代的珍稀野生動物。

然後就算把這個珍稀的貝殼打撈上來,還得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打磨,才能成為貨幣。而且在當時的人眼裡,這不僅是貨幣,還是貴族十分喜愛的裝飾品。所以說,貝幣的價值是十分高的,臣下若能獲得商王貝幣的賞賜那可是極大的榮耀。

後來進入銅器時代開始,貝幣的局限性才開始暴露出來。因為當時的人發現,經過一系列的開採,貝幣不夠用了。於是人們開始把銅器打造成貝殼的模樣,這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刀幣。

所以說,那時候的貝殼也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商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一點讓自己的致富?
    那很多人就有個想法,現在貝殼在海邊隨處可撿,那古代窮人去多撿一點,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為富豪了?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要搞清楚,商朝人為何把貝殼當作貨幣使用?其實,古往今來,物品要滿足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條件,無非就是那麼幾點:便於攜帶、不易腐壞變質、還有就是稀有。
  • 商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一點讓自己的致富?原因太真實
    蟻鼻錢也叫鬼臉錢,是楚國的青銅貝幣,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紊」字形貝,而「咒」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鬼臉,所以才叫「鬼臉錢」,不過在青銅幣出現之前,貝殼是主要流通貨幣。由於商代是農耕時代初期,土地十分昂貴,大概8朋才能購下一塊田,也就是40個大海貝,這種換算法是根據西周共王三年衛盉(古代溫酒的銅器)銘文,其上載有:裘衛用值80朋貝的瑾璋(即玉質禮器)換了矩伯的10塊田。
  • 在貝殼等於貨幣的時代,窮人為何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明白,為什麼古人都拿貝殼當貨幣使用?也就是說商人貿易過程中,貝幣、龜殼、金屬、布匹等都可以當貨幣使用。但要滿足「一般等價物」的條件必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便於攜帶,不易腐壞變質,其次要易於計數度量,也就是容易計算,最後一點就是稀有,如果隨便找就能找到,那肯定不能成為貨幣。
  •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貝殼致富?原因很簡單
    出門完全不需要帶錢,只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支付。這在古代自然是難以想像的,在錢幣出現以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祖先們還在採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作為貨幣來使用,比如說貝殼。
  • 貝殼在古代成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多檢點,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 蘇霍姆林斯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努力奮鬥,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不過每個人所選擇的賺錢方式也都大不相同。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會想,既然貝殼在海邊隨時隨地都能撿到,那麼古代人多去撿一點,那豈不是分分鐘就能變成富豪了?若是想要搞清楚這一點,那麼大家就要先明白,在古代人們為何要把貝殼當作貨幣來進行使用?一般,貝幣在我國被認為是在夏朝末期出現的,直到商代之後才開始大面積流通,這主要是因為商代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過去那種以物換物的方式其實還存在著很多弊端。
  • 貝殼在古代成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多檢點,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 蘇霍姆林斯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努力奮鬥,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不過每個人所選擇的賺錢方式也都大不相同。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會想,既然貝殼在海邊隨時隨地都能撿到,那麼古代人多去撿一點,那豈不是分分鐘就能變成富豪了?若是想要搞清楚這一點,那麼大家就要先明白,在古代人們為何要把貝殼當作貨幣來進行使用?一般,貝幣在我國被認為是在夏朝末期出現的,直到商代之後才開始大面積流通,這主要是因為商代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過去那種以物換物的方式其實還存在著很多弊端。
  • 古時候貝殼是貨幣,為何人們不去多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那麼在古代,既然貝殼被作為貨幣,為何人們不去海邊多撿一些貝殼,這樣便可以輕鬆地讓自己成為有錢人。其實撿貝殼並不簡單,其中大有玄機。如今的漢字裡,大多數和錢財有關聯的基本都會有「貝」字的存在,其實皆是由於最早的原始貨幣便是貝殼,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深遠。貝殼在古時候被當作貨幣,卻在海邊隨處可見,那為何窮人們不去多撿貝殼,這樣就能讓自己成為有錢人呢?
  • 古時候貝殼是貨幣,為何人們不去多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一次離別或許會是永別。為此大多數內陸人,是無法前往海邊撿貝殼的。就算是居住在海邊的人們,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去撿貝殼。他們更多的是被商人們或朝廷僱傭,潛入海中捕撈貝殼,用極低的價格賣出去,得到的只有微薄的薪水。 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他或許唯一的願望便是得到重用,舒展自己的抱負。
  •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到海邊撿貝殼,讓自己富起來?
    而在貝殼等於貨幣的時期,為什麼窮人不願去海邊撿貝殼,從而讓自己富起來呢?貝殼就是生活在水邊的軟體動物的外殼,作用就是拿來保護自己,其韌性好強度高。貝殼成是一個很常見的東西,貝殼的形成是一種生物礦化過程,主要富含鈣,鎂等元素。如今,貝殼大多數被用於珠寶行業,被製作成精美的裝飾品,包括項鍊以及紐扣等,還有的可以安裝在首飾上,人們還會將其做成餐具,比如叉,勺子等等,將其利用最大化。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一夜暴富?
    但是問題就出現了,貝殼作為一種在水域附近遍地都是的物品,古時候的人們多撿點貝殼不就可以讓自己脫貧了嗎?為何在古時候的貧富差距依然是巨大的存在呢?首先,作為一種在廣大人群各個部族之間流通的貨幣,它肯定是存在這一種既定的標準的。 不是每一枚貝殼都能被用作為貨幣,倘若所有的貝殼都是貨幣,那麼貨幣本身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明朗了。在古時候,能夠用來交易的貝殼都被稱之為「貨貝」,對於貨貝,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必須是一個完整的貝殼。
  • 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脫貧?原因很現實
    現代人時常念叨著想要更多的錢,也有不少人做過一夜暴富的夢。不過那始終是夢,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暴富大多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啊。而現在人們使用的鈔票大多數是用紙印的,但它並非是單純的紙製作的,其中的紋路還有原材料都是有講究的。
  • 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撿貝殼暴富?專家:傻子才會撿
    這或許也就促成了不少人接下來的想法,那就是古代貝殼既然能夠當做錢財,那麼為何窮人不都去海邊拾取呢?實際上專家會告訴你,傻子才會撿,因為這本來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早在中國的殷商時期,不少人便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進行交換,而不單單是華夏文明,包括古代的歐洲和中東,甚至是如今的太平洋一些土著,依然將貝殼當做
  • 古人用貝殼來做貨幣,難道不怕百姓去撿貝殼來脫貧?原因很現實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 古人用貝殼來做貨幣,難道不怕百姓去撿貝殼來脫貧?原因很現實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老百姓不去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即人們給某種特定的商品予以一定的價值,讓這種特定的商品來充當物品交換的中間媒介,而人們一般以各種貴金屬來作為中間媒介,例如黃金、白銀等,更通俗一點,可以將之理解為貨幣。 據悉,最早作為貨幣使用的是貝殼,人們稱之為貝幣。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所以其實漢字的學習是相對更簡單的,因為你看看那個字的「模樣」,就算是不知道它是怎麼讀的,也能知道他大概是個什麼意思。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 貝殼等於貨幣的時代,是不是沒有窮人?直接去海邊撿不就脫貧了?
    貝殼等於貨幣的時代,是不是沒有窮人?直接去海邊撿不就脫貧了?我們現在去海邊玩耍時會看到各種小貝殼,現在的它基本上都被當作裝飾品來點綴空間,但在很久之前,這個貝殼是可以當成通用的貨幣形式之一。那時候黃金和白銀都沒開始流行,就是用貝殼來進行商品間的交易。
  •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願去海邊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我們知道,諸如這種可以在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之間存在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納為一般等價物,但是一般等價物它本身就有特殊性,而並不像貝殼那樣隨意就能被人發現的。倘若貝殼是這樣的"特殊物品",那為何人們不到海邊去多撿一些回來,從而達到發家致富的目的呢?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窮人不多撿貝殼,讓自己一夜暴富?
    假如這種能當做貨幣的貝殼能輕易得到的話,這種貝殼就成不了貨幣。或者說這種貝殼很多的話,就會貶值。以太平洋上卡羅拉群島中的一個島的石頭貨幣來做個對比,就清楚了。 石頭是自然界很容易得到材料吧,但這個小島上的人以石頭作為貨幣,還用了幾百年。
  • 古代貝殼是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一夜暴富?古人:想法太天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掉了6國,成為天下唯一的皇帝,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主要的貨幣變成了黃金,其次是銅錢,而貝殼和珠玉不再是貨幣,只能做一種器飾。 其實在黃金、銅錢、交子成為了主要的通用貨幣以後,貝殼貨幣也沒有真正滅絕,就在清朝的時候,依舊有人用貝殼作為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