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在海邊隨處可見。但是它卻是歷史上最早的通用貨幣,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殼就相當於那時候的黃金白銀。而貝幣最先在我國流通,所以現在跟錢財有關的字樣都會加上「貝」的偏旁部首,如財、貨、購 、貯、帳、貸等,由此可見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對我國影響深遠。
在先秦之前,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部落和家庭之間,都是採用物與物之間的交換,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擴大,物與物之間的交換已經不能滿足基本需求,貝殼就成了交換物體的中介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般等價物」,其實無論是原始時代的貝殼還是古代的金銀,亦或是我們現在的紙幣,其實都是「一般等價物」。
而最原始的貝幣出自商代,在商代,海貝五枚為一串,兩串為一朋。據史料記載,商代第一女將軍婦好,曾用700朋貝幣就購得90畝良田,可見當時貝幣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
那很多人就有個想法,現在貝殼在海邊隨處可撿,那古代窮人去多撿一點,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為富豪了?
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要搞清楚,商朝人為何把貝殼當作貨幣使用?其實,古往今來,物品要滿足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條件,無非就是那麼幾點:便於攜帶、不易腐壞變質、還有就是稀有。如果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的東西,那麼政府會將它作為貨幣嗎?畢竟,統治者也不是傻子。
但是可能也有人有疑問:貝殼明明在海邊隨處可見,那麼也算稀有嗎?要知道,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交通能力十分不便,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離不開自己的居住地,如果一個窮人不是住在海邊,那麼他要是徒步走向大海撿貝殼,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那如果這樣的話,住在沿海的窮人是不是更有機會發財?
其實也不是,貝殼一旦成為貨幣後,會有專門的商人去大量收購,然後運輸到內陸,這中間運輸成本也很大,所以為了賺得更多會壓價。而海邊那些最原始的「挖礦工」將貝殼捕撈上來也要成本,還要和商人交換物資,沒有「議價權」,自然也不會發財。所以窮人靠撿貝殼成為有錢人基本上不可能。
沿海的「挖礦工」也不是隨便撿就能撿到貝幣,從考古出土的各類貝幣中可知,能成為貨幣的貝殼,必須還是極少見的那品種,如虎皮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環紋貨貝等。這些都是齒貝,在海貝中屬「寶貝科」,等同於現代的珍稀野生動物。
然後就算把這個珍稀的貝殼打撈上來,還得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打磨,才能成為貨幣。而且在當時的人眼裡,這不僅是貨幣,還是貴族十分喜愛的裝飾品。所以說,貝幣的價值是十分高的,臣下若能獲得商王貝幣的賞賜那可是極大的榮耀。
後來進入銅器時代開始,貝幣的局限性才開始暴露出來。因為當時的人發現,經過一系列的開採,貝幣不夠用了。於是人們開始把銅器打造成貝殼的模樣,這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刀幣。
所以說,那時候的貝殼也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