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貝殼來做貨幣,難道不怕百姓去撿貝殼來脫貧?原因很現實

2021-01-11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首先,去撿貝殼的成本太高。在古代,交通並不便利,出遠門都算得上是非常不尋常的事情了,一個普通老百姓想出一趟遠門,也許要花掉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坐馬車大概是50公裡100文,若是你攜帶了很多行李,還得往上加錢,假設馬車勻速前進,每天能走大約35公裡,30天走1050公裡,需要2100文,再加上路上吃喝住,1個月少說得3兩銀子。

3兩銀子在唐朝啥概念啊?唐玄宗時期,一鬥米只要10文錢,3兩銀子可以買3000多公斤米,你說出遠門貴不貴?即使攢到了錢前往有貝殼的海邊,並運回貝殼,也極有可能在路上發生意外,啥饑荒、旱災等天災,或者是被打劫、殺掉等人禍,可別貝殼沒撿到,自己的小命先搭上了,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其次,住在海邊的人也很難發財。雖然住在海邊的人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但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內陸發達地區實在太遠,再多的錢(貝殼)在他們手裡也沒地兒花,所以這裡的居民經常是提前撿好貝殼,等那些來自中原地區的商人來和他們「交換資源」,也就是以物換物。

與此同時,貝殼並不是撿起來就能當錢花,而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打磨、鑽孔和改造,才能成為貨幣,而這個打磨改造的方法,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說了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人民思想淳樸,並不會把「發財暴富」的希望寄託於撿錢上,有那功夫,不如多乾乾活。

由於當年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海貝的出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商人們想出了新的方法,用銅來仿製海貝,這便是「銅貝」,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貨幣從「自然貨幣」演變為「人工貨幣」,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有了「人工貨幣」以後,海貝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一個過去。等到戰國時期,群雄並起,每個諸侯國內都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比如秦國有圓形方孔錢、齊國有刀幣、楚國還創造了一種蟻鼻錢,都頗有創意。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並且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即「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取代其他諸侯國的貨幣,才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一片混亂的情況。經歷了4000多年的探索,中國貨幣已創造70多項世界紀錄,真是令人驚嘆。

參考資料:《中國貨幣史》

相關焦點

  • 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脫貧?原因很現實
    所以通過製作假鈔這點來暴富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眾所周知,古代很早之前的貨幣是貝殼,為什麼窮人不去撿些貝殼,這樣不就可以有錢了?想得容易,但這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都是實物,遊牧民族會拿牲畜、獸皮之類的來實現貨幣的作用,而農業民族就會用五穀還有布帛這一類,其中就包括了海貝。流通比較廣的是貝,貝充當貨幣還是比較容易的。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作為一個大陸國家,海產品在中國一直是比較熱銷的商品,而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中一帶,周、秦都崛起於此地,對於當時的中國古人來說,無論是海裡的珍珠,還是貝殼,都是寶貝。也是出於這種原因,貝殼成為了貨幣。 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去海邊多撿一點兒貨幣拿回來讓自己脫貧呢?其實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和「五服」制度了。
  •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古人為什麼不撿貝殼發家致富
    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那麼,古人為什麼不撿貝殼發家致富?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其中的原因。貝殼貨幣古人為什麼不撿貝殼發家致富?首先,古人拿貝殼當貨幣,並不是簡單的貝殼就可以,是需要精心製作才能當作貨幣使用,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貝殼本身就小,而且質地硬且脆,所以想要用粗糙的工具製作非常難。
  • 古代人那貝殼做貨幣不怕別人去沙灘撿嗎
    貝幣是商周時期普遍流通的一種實物貨幣,總有人疑惑貝殼那麼多不怕別人沙灘上隨便撿貝殼當貝幣用嗎?雖然不是金銀玉器,但是這個貝幣也是有要求的。不是所有的貝殼都能充當貨幣來使用,能當錢用的貝殼都是經過嚴格的篩選。
  •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貝殼致富?原因很簡單
    這在古代自然是難以想像的,在錢幣出現以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祖先們還在採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作為貨幣來使用,比如說貝殼。 《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貝幣作為原始貨幣不僅僅在古籍中有所記載,在許多文化遺蹟中也已出土證實。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貝殼在海邊多得是,為何窮人不直接撿貝殼發財呢?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老百姓不去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在人類社會早期,我們的祖先以等價值的物品來交換物品,比如甲擁有一隻鴨,但他想要一隻雞,乙擁有一隻雞,但他想要一隻鴨,那麼甲就可以用他的雞來交換乙的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越來越發達,也越來越不容易尋找到適合交易的人,比如甲想要用一隻鴨換一隻雞,但乙想要用一頭牛換一匹馬,那麼甲和乙便無法進行交易。
  • 古代把貝殼當作貨幣,那麼古代人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
    大家都知道,在比較久的古代,古人們沒有紙幣,現在沒有銀元,銀元寶。那時候被認定的通用貨幣一般是貝殼,那麼為什麼貝殼成為了通貨幣,石頭或者玉沒有成為呢?其實還是因為貝殼的特殊性,早期的人類也就是在很久之前的古代。大家歷史課本上可能學過,以物易物。以你多的物品來換我需要的物品。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一夜暴富?
    但是問題就出現了,貝殼作為一種在水域附近遍地都是的物品,古時候的人們多撿點貝殼不就可以讓自己脫貧了嗎?為何在古時候的貧富差距依然是巨大的存在呢?首先,作為一種在廣大人群各個部族之間流通的貨幣,它肯定是存在這一種既定的標準的。 不是每一枚貝殼都能被用作為貨幣,倘若所有的貝殼都是貨幣,那麼貨幣本身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明朗了。在古時候,能夠用來交易的貝殼都被稱之為「貨貝」,對於貨貝,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必須是一個完整的貝殼。
  • 貝殼既然是古代貨幣,古人為何不去海邊多撿些?網友:想多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我國貨幣制度的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也就是夏商周時期,當時人類文明雖然落後,但古人卻憑藉著智慧開始使用一種特殊貝殼作為有價交換物,他們將這些貝殼用繩子串聯起來,帶在腰間進行商品交換,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貨幣。
  • 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幣,為啥沒人去海邊撿?古人:只要不傻就不會撿
    貨幣是用來流通的,它只有流通起來,才能發揮它的價值。像現在的紙幣,不流通,它就只是一張紙,擦屁股還嫌硌得慌哩!像古時,貨幣是銅幣,不流通,丟在家裡,既不能作為飾品美化室內,擦屁股還頂不上竹片兒——洗洗還能用~在早一點,商朝時候是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那麼貝殼就顯得十分珍貴,有了它,人們可以換來糧食,買來衣裳,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它是為世人所豔羨的。那麼,人人都想要它的價值,而貝殼這種東西,海邊應有盡有,古人為啥不去海邊撿呢?
  • 古時候貝殼是貨幣,為何人們不去多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充當貨幣的貝殼,可不是一般的種類,它本身便很稀有,採摘困難。就像是如今的黃金,長久以來一直都是貴重金屬,從來未曾變得一文不值。如今交通發達,人們能夠在全世界出行,可惜在古代,人們往往是閉塞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一次離別或許會是永別。為此大多數內陸人,是無法前往海邊撿貝殼的。就算是居住在海邊的人們,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去撿貝殼。
  • 貝殼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如何區分面值大小,海邊撿貝殼能發財麼
    但是,人類智慧逆天,學會了製作工具,學會了用火,有組織有紀律的打獵,慢慢地開始不愁吃穿了。閒下來的古人們開始搞事情,整藝術品。紅色的果子配綠色的葉子,紅配綠,好看,問題是戴手上一周之後稀爛。於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試驗,古人們發現了一個神器:貝殼。
  • 當貝殼是貨幣時,人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人類社會最早的貨幣是貝殼,稱之為「貝幣」,在4000多年前,整個的東亞、印度次大陸、大洋洲、非洲都在將貝殼當作貨幣,當時的貝殼可謂是國際通用貨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全球化」。 那麼,問題來了,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是不是都是當時的百萬富翁呢?在海邊撿貝殼,能發財嗎?
  •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到海邊撿貝殼,讓自己富起來?
    而在貝殼等於貨幣的時期,為什麼窮人不願去海邊撿貝殼,從而讓自己富起來呢?貝殼就是生活在水邊的軟體動物的外殼,作用就是拿來保護自己,其韌性好強度高。貝殼成是一個很常見的東西,貝殼的形成是一種生物礦化過程,主要富含鈣,鎂等元素。如今,貝殼大多數被用於珠寶行業,被製作成精美的裝飾品,包括項鍊以及紐扣等,還有的可以安裝在首飾上,人們還會將其做成餐具,比如叉,勺子等等,將其利用最大化。
  • 古代為什麼能用貝殼做貨幣,住在海邊的人們不會去海邊偷撿貝殼嗎
    大約在三四千年以前,大概也就是商朝中、後期到西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們開始使用貝殼做為貨幣。貝殼能作為貨幣有四個原因,每一個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貝殼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貝殼很漂亮,具有裝飾作用,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它還具有一定的闢邪、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願去海邊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我們知道,諸如這種可以在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之間存在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納為一般等價物,但是一般等價物它本身就有特殊性,而並不像貝殼那樣隨意就能被人發現的。倘若貝殼是這樣的"特殊物品",那為何人們不到海邊去多撿一些回來,從而達到發家致富的目的呢?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 貝殼曾一度是世界通用貨幣,人們為何不去撿貝殼發財?原因很無奈
    在這一時期,人們用自己單個或數個物品,去進行物物交換,完成了人類的初次交易流程。不過,由於很多物品價值無法簡單進行衡量,因此人們不得不去尋找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原始貨幣,而稀有的貝殼,便是當時人們的首選,貝幣也在此時成為了人類交換物品的珍貴貨幣之一。海邊的百萬富翁?說起貝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 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幣,為何窮人不去撿貝殼暴富?專家:傻子才會撿
    這或許也就促成了不少人接下來的想法,那就是古代貝殼既然能夠當做錢財,那麼為何窮人不都去海邊拾取呢?實際上專家會告訴你,傻子才會撿,因為這本來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早在中國的殷商時期,不少人便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進行交換,而不單單是華夏文明,包括古代的歐洲和中東,甚至是如今的太平洋一些土著,依然將貝殼當做
  • 古代貝殼是通用貨幣,為何古人不去海邊多撿點?原因會顛覆你想像
    我國的貨幣歷史由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雖然當時人類的文明還沒有至高的發展,但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一種特殊的貝殼作為有價交換物,人們將這些貝殼用繩線進行串聯,並戴在腰間進行商品交換。而這種貝殼後來被稱為「貝幣」,它也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 當貝殼是貨幣的時候,人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讓自己變成有錢人呢?
    中國的貨幣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來的,中國貨幣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有的是紙幣,有的是金銀,有的是銅錢,甚至還能是貝殼,對於貝殼大家都是不陌生的,現在在海邊都能看到,並不是什麼稀奇物,可當貝殼還是貨幣的時候,那人們為什麼不去海邊撿貝殼,讓自己變成有錢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