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首先,去撿貝殼的成本太高。在古代,交通並不便利,出遠門都算得上是非常不尋常的事情了,一個普通老百姓想出一趟遠門,也許要花掉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坐馬車大概是50公裡100文,若是你攜帶了很多行李,還得往上加錢,假設馬車勻速前進,每天能走大約35公裡,30天走1050公裡,需要2100文,再加上路上吃喝住,1個月少說得3兩銀子。
3兩銀子在唐朝啥概念啊?唐玄宗時期,一鬥米只要10文錢,3兩銀子可以買3000多公斤米,你說出遠門貴不貴?即使攢到了錢前往有貝殼的海邊,並運回貝殼,也極有可能在路上發生意外,啥饑荒、旱災等天災,或者是被打劫、殺掉等人禍,可別貝殼沒撿到,自己的小命先搭上了,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其次,住在海邊的人也很難發財。雖然住在海邊的人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但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內陸發達地區實在太遠,再多的錢(貝殼)在他們手裡也沒地兒花,所以這裡的居民經常是提前撿好貝殼,等那些來自中原地區的商人來和他們「交換資源」,也就是以物換物。
與此同時,貝殼並不是撿起來就能當錢花,而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打磨、鑽孔和改造,才能成為貨幣,而這個打磨改造的方法,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說了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人民思想淳樸,並不會把「發財暴富」的希望寄託於撿錢上,有那功夫,不如多乾乾活。
由於當年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海貝的出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商人們想出了新的方法,用銅來仿製海貝,這便是「銅貝」,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貨幣從「自然貨幣」演變為「人工貨幣」,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有了「人工貨幣」以後,海貝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一個過去。等到戰國時期,群雄並起,每個諸侯國內都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比如秦國有圓形方孔錢、齊國有刀幣、楚國還創造了一種蟻鼻錢,都頗有創意。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並且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即「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取代其他諸侯國的貨幣,才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一片混亂的情況。經歷了4000多年的探索,中國貨幣已創造70多項世界紀錄,真是令人驚嘆。
參考資料:《中國貨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