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陽光球
2020年11月8日,立冬節氣剛過,一個難得的暖陽天,趁著周末,帶上小兒子,驅車前往大源山衝的天元山鳳凰寺。
從縣城往東,經過神農殿和稻田公園,順著排山河綠蔭堤道,溯源而上,拐一個大彎,上一個陡坡,就到了大源水庫大壩。
沿水庫環道行駛20多分鐘,七拐八拐,也不用擔心迷路,因為每到一個岔路口,就會有一塊溫馨的指路牌,上寫「古山鳳凰寺」,下有一個醒目的方向箭頭。
大源水庫盤山公路的風景很美,但我們無心欣賞,一心趕路,繞來繞去,正當心裡有點焦躁時,指路牌終於指向了右邊,一條突然變窄的水泥路,伸向植被茂盛的山溝深處。
拐進山路不久,看見左手邊有一棵像手指形狀的老樹,旁邊立著最後一塊指路牌,就預示著鳳凰古寺終於到了!看下時間,從出發到現在,已經差不多50分鐘了。
大源水庫建成於1960年,從前去大源山衝的進山小路早已淹沒在水底之下。我不知道鳳凰古寺還是不是原來的舊址?我們今天很難想像,曾經的善男信女是如何徒步至此?
寺院門口左邊有一個土地廟,也是財神殿,紅漆琉璃瓦,建成時間明顯不會太長。路邊有一個蓮花音盒,不停播放著佛樂。
我找個位置停好車,把兒子從車上抱下來,由於小傢伙有點害怕廟內的菩薩,我就沒進去細看了。
進山門處是一座山字牆,同樣是紅漆琉璃瓦,正門上「鳳凰禪林」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尤為醒目。
《安仁縣誌》記載:「天元山,亦名古爽,在邑東南三十五裡。相傳宋元佑年間,有異僧建庵於其中,邑進士李龍金榜其門曰『鳳凰禪林』,至明正德間,僧祖元(奇峰)復尋遺址,仍舊名重建之,僧徒日眾,環山皆創庵。峰幽石峻,樹古泉清,實為邑中一名勝地。」
天元山,又名古爽(古山),在安仁縣東南三十五裡。宋元佑年間(1086-1094),相傳就有異僧在此建庵,宋代安仁進士李龍金在庵門題字「鳳凰禪林」。明正德年間(1506—1521),奇峰祖元禪師來到衡州府安仁縣天元山,尋宋時「鳳凰禪林」之遺址修復,廣結善緣,開堂傳法,另開演五十字,為曹洞分支,立古爽派。
我們今天見到的「鳳凰禪林」幾個大字,並不是出自李龍金之手,而是蘇仙嶺傳道禪師所題寫。據說在上世紀60年代,不知是因修建水庫還是歷史原因,古寺終毀於一旦,直到1996年以後,才陸續恢復今天的三進院落規模格局。
雖然已無法重現舊時光景,但我還是能從中感到一股古意撲面而來,畢竟底蘊猶存。
山門前的一株銀杏樹上,金黃的樹葉閃耀,一個孤零零的鳥巢駐紮其上,給寺院平添了幾分情趣。
邁入正門,回頭看看山字牆的另一面,「回頭是岸」幾個大字映入眼帘,頗有幾分佛家出世的韻味,跳出紅塵外,不在五行中。
迎面是莊嚴的大雄寶殿,黃牆紅柱琉璃瓦,規模不算大,我們去的時候沒看到什麼人,略顯得有點冷清。大雄寶殿又叫大佛殿,重建於1996年,2019年大修過一次。
大雄寶殿後面是觀音堂,重建於1997年。觀音堂右側有一棟老舊磚瓦平房,看樣子是以前遺留下來的雜房。觀音堂後面是聖帝殿,重建於2016年。聖帝殿右側還有一棟鳳凰禪居,應該是僧侶信士住宿的場所。
一個中年僧人正在平房前面,和幾位民工交談,見到我們一大一小兩個不速之客,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還邀請我喝杯涼茶。
一交談才知道,原來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鑠的中年僧人,就是鳳凰寺主持升音師父。升音師父,俗家是廣西桂林人,也是個70後,年紀比我稍長几歲,派來鳳凰寺任主持已經7年了。
升音師父聽說了我的來意,指引我來到觀音殿前,只見兩尊不起眼的石獸,栩栩如生,神態安詳,感覺像是在修行一樣。我蹲下仔細打量,沒有發現做舊的痕跡,看樣子應該是鳳凰古寺倖存下來屈指可數的老物件了。
根據兩隻石獸下面的圓形底座,我推斷應該是置放在寺廟梁柱頂端的角獸,似龍似猴,似龜似吼,反正是鎮宅瑞獸吧。升音師父說,這兩尊石獸曾經失竊過,後來報案讓派出所找回來了,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
大雄寶殿一側堆放著幾塊木匾,最上面一塊題著「鳳凰寺」的匾額引起了我的注意,落款時間是一九九六年,應該是重建鳳凰寺時的牌匾。其實我覺得叫「鳳凰寺」是恰當的,叫「鳳凰禪林」有點勉強,孤寺不成林啊!
聖帝殿左後側有幾塊稀稀疏疏的菜地,從右側上山,左拐有一條水泥石階,直通後山。
途經一個小山坳,立著一尊手握經卷的白鬍子神人金身塑像。我特地問過升音師父,這並不是奇峰祖師像。
據說安平司有一位老闆,從小身體羸弱,常遭人欺負。慕名來到鳳凰寺燒香,回去以後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被一群人欺負,這時來了一個神人,力量很大,速度很快,將那幫人打跑了。神人託夢給他,說如果再有人欺負他,就喊出「白衣觀」三個字,他便會出來救他。後來這位老闆屢試不爽,十分靈驗,等發跡之後便前來還願,為夢中神人塑金身於此。
經過金身神像,拾階而上,抬頭看見淨心門,裡面的兩層六角塔形建築,就是有名的奇峰塔了。環境清幽,綠樹成蔭,鳥鳴啾啾,讓人油然生出膜拜之意。
我們看到的奇峰塔,是2001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據說這裡是奇峰祖師肉身圓寂後的埋骨之地,距今已有 463年了。
奇峰祖師可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清嘉慶《安仁縣誌》記載:「祖山,字奇峰,蕭氏子,祝髮於南嶽寺。正德間,偕其徒至邑之天元山,尋宋時古剎遺址,募創禪林。」
祖山(祖元),字奇峰,號古爽,嶽州臨湘縣泉塘人氏,俗家姓蕭,約生於明成化十一年(1474),禮梅邑天竺山龍泉寺無影繼清和尚座下祝髮,出家法派傳曹洞宗賈菩薩宗下第九世,洞山下三十七世(雪庭下二十三世),系曹洞宗分枝,立古爽派。奇峰祖元禪師圓寂於嘉靖三十五年(1557),世壽八十三。
奇峰祖師,又稱奇盤祖師,民間傳說其收服四十八名獵人,下開四十八房子孫。至今民間尚流傳著一個「開塔即是閉塔人,二世出身蔡槐庭」的謁語故事,蔡槐庭(1557-1619),字以仁,生於攸縣淥田錫陂。1561年春,其母何氏領其去安仁大源沖天元山山鳳凰寺燒香,曾睡祖師床。其成年後虔誠信仰佛教。傳言蔡槐庭是奇峰祖元禪師的轉世之身。
農曆2003年8月,本地信士歐陽羅生牽頭編寫了一本《奇峰祖師的傳說》,詳細介紹了奇峰祖師的傳奇故事,由於時間關係,我沒能看到原本書籍。
奇峰塔內供奉著奇峰祖師像,披著一身紅衣袈裟,據升音師傅說,這尊石像被人為毀壞過,好在修復過來了。
奇峰祖師像背後還有一尊高大的塑像,手持佛塵,一付俗家打扮,明朝頭飾。升音師父說,這也是奇峰祖師像,不知是不是他的俗家像。這裡的香火明顯比下方興旺許多,還放了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的油,香爐也是灰燼滿滿的。
這時奇峰祖師塑像腳下一個奇怪的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圖案是九龍戲珠,下面用紙錢墊底。這個物件出現於此,顯得有點突兀,據升音師父解釋說,佛家有個說法叫「九龍沐太子」,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世時,就有九條龍護持他的法身。
拜謁過奇峰塔,我牽著兒子迴轉到山下。升音師父指著那棟平房後面的小山頭,向我介紹鳳凰寺名字的由來:「這就是鳳凰的頭,兩翼是鳳凰的雙翅!」
鳳凰寺得名於這兒的奇妙地勢,如同一隻展開雙翅的鳳凰。鳳凰的頭朝下,奇峰塔就在鳳凰右翅位置,古人最看重風水,當年宋代異僧最早選中這塊寶地,不是沒有道理。
升音師父告訴我,其實當年重建鳳凰寺時,本來是發現了一些古碑的,可惜當時又被埋回地下了。據說正對寺門的山上,也有幾塊古碑,至今還沒人上去探個究竟。
臨別前,升音師父盛情挽留我一起吃個齋飯,被我婉拒了。我答應以後有機會帶朋友前來,順便再買點齋菜。
聽說這兒還有一位慧坤師父,畫得一幅好畫,寫得一手好字。我此行來的不湊巧,沒能遇上慧坤師父,只是看見了他寫的一個「福」字,就貼在那棟平房的門上。據說慧坤師父的墨蝦圖,頗有幾分白石老人之遺風,可惜無緣一睹風採。
天元山鳳凰寺在佛教史上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從這裡開枝散葉出去的曹洞宗古爽派分支尊之為源頭,安仁人卻對其知之不多,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不知鳳凰古寺神秘的面紗何時才能真正揭開?
我在心緒起伏中,踏上了歸途,復又返回紅塵中去……
附自駕遊手機定位導航圖
鄭重聲明:轉載請註明原創作者及出處,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
作者簡介:陽光球,曾用名陽冠秋,網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於70年代末,公務員,中國原創文學網會員,在詩歌、散文等領域略有涉獵,文筆樸實無華,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見各平面和網絡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