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脾與胃

2020-12-16 東坡醫生

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主運化、升清、統血,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主運化

「運」是運送,「化」是消化吸收。脾能把飲食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將其吸收後轉運到全身。用於維持其他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主要營養來源是靠脾來運化,所以脾是後天之本。

運化水谷

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腸的分清別濁後,再通過脾運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自己吸收後轉輸至全身,另一部分上輸心肺化為氣血散布全身。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所以脾也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都沒問題,全身臟腑都能得到營養正常運轉;若脾失健運,不僅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消化系統症狀,長期下去還會引起氣血不足和其他臟腑的病理變化。

運化水液

脾除了運化食物外還要運化水液,負責水液的吸收轉輸,配合肺和腎,對人體的水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脾處於中焦,在人體中起到樞紐作用,不僅要把人體所需的水液轉輸到全身,還要把各個臟腑用剩下的水液轉輸給腎,再通過膀胱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不僅各個組織能得到足夠水液滋養,還能讓停留在體內的水液不至於過多而產生水溼、痰飲等,這也是「脾虛溼困」「脾為生痰之源」的原因。

主統血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不僅是血液生成的主要來源,前面「精氣血津液」中講到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對血液有固攝作用,所以脾也有統血的作用。脾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血液行於脈內而不溢出;脾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無源生化,就會氣血虧虛,容易引起出血,常見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大多都是因為脾虛導致脾不統血引起的。

主升清

脾主升清說的是脾的生理特性,升是上升,清是精微物質,指脾將運化後的精微上輸心肺,並有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的作用。

脾氣和胃氣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運化過程中的升清降濁。如果脾氣虛衰,營養物質得不到上輸,不僅氣血生化無源,還會引起代謝失常的病變,常見症狀有神疲乏力,洩瀉等。脾氣主升還體現在維持人體臟腑位置恆定上,如果脾氣(中氣)下陷,容易出現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問題。「脾宜升則健」,說的就是脾氣的氣機運動要以升為主,脾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

此外脾還有個生理特性就是「喜燥惡溼」,因為脾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到運化水液,容易生溼,而溼邪又最容易困脾導致脾氣不升,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脾主溼而惡溼。古有名言「治溼不治脾,非其治也」,這句話倒過來也通用,說明治療脾虛時,不僅要健脾還要加上除溼。

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脾運化水谷精微,成為氣血化生之源,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肌肉是否緊實,四肢是否健壯。一個瘦弱的人,脾功能一般都不太好。

開竅於口主要是可以從食慾口味來判斷脾的功能狀態,脾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口甜口膩,食欲不振等問題。其華在唇,脾氣旺盛,氣血充足,唇色紅潤;反之,則唇色無華。

在志為思,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影響人體氣的正常運動,氣結於中,就會影響到脾的升清功能。

在液為涎,正常情況唾液應該不溢於口外,如果脾氣不足,往往會導致唾液分泌失常,睡覺時就會自行流出。

胃與脾相表裡,胃經與脾經相通,五行屬土屬陽。又稱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位於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接小腸。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胃氣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

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是整個消化系統的基礎,胃的受納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胃的腐熟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胃脘疼痛、食滯等症狀。只有胃的納和脾的運都正常,才能將飲食化為人體所需的水谷精微。

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配合。飲食經過胃的初步腐熟必須下行入小腸,才能繼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胃失通降,就會出現納呆、胃脹痛、便秘等胃失和降的症狀,或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胃氣上逆的症狀。

胃有喜潤勿燥的生理特性,與脾相反。因為胃易陽亢而燥熱,需要水液的滋潤才能維持正常功能。如果胃中津液不足,就會出現口乾舌燥、腹脹、口渴等症狀。

以上就是脾與胃的主要內容,後面要說的是五臟系統中的肝與膽。

相關焦點

  • 潘毅老師說丨如何有效地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實質掌握版(重點)下來要討論的是《中醫基礎理論》最該掌握的是什麼?掌握的程度或層次如何評價?(3)調暢脾胃之氣升降A.脾主升脾主升,肝亦主升,肝升可助脾升。肝氣鬱結的本質除了氣滯在肝及肝經外,還有肝氣不升的意思在。肝氣不升,則難助脾升而運化。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體內的內臟可以分三類: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五臟(心、肝、脾、肺、腎)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是中醫的五臟指的是人體的五個系統,包括臟器和功能,而不是臟器本身。比如區別比較大的脾系統,中醫中脾主運化,主統血,其華在唇,開竅於口;它包含了整個功能系統,而不是現代醫學中解剖的脾。五臟的功能是化生貯藏精氣(精氣血津液),多為實體。有句話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說的就是五臟藏的是精氣而不是水谷排洩物之類的。
  •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總結
    中醫上的基本理論就是人和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的觀點。在這裡就是這樣說的:內臟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自然界中的五行有相生相剋,相生的順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的就是母親,被生的就是孩子。相剋的順序就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用圖形表示如下:相鄰的就是相生,相隔的就是相剋。
  •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
    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1.整體觀念2.陰陽轉化3.五行4.藏象5.氣隨血脫
  • 潘毅老師說丨如何有效地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實質掌握版(重點)下來要討論的是《中醫基礎理論》最該掌握的是什麼?掌握的程度或層次如何評價?(3)調暢脾胃之氣升降A.脾主升脾主升,肝亦主升,肝升可助脾升。肝氣鬱結的本質除了氣滯在肝及肝經外,還有肝氣不升的意思在。肝氣不升,則難助脾升而運化。
  • 02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觀
    老先生想,健脾胃的藥,以往的醫生必定會大量使用;消炎的藥,所有的西醫必定都用過;以至於可能還有人開溫陽的藥、清熱的藥。那麼這個病起源於洩瀉,導致了脫髮,老先生當時的第一反響,就是張景嶽的《景嶽全書》中所講:「虛損……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
  • 脾腫大的中醫論述
    在中醫上,和西醫的「脾」存在一定的區別,這是歷來學術上的爭議。但是從臟器的實際來看,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實際上的位置和器官相差不遠。我們主要從脾臟切除術以後的後遺症來反參中醫的「脾」,實際不難發現幾乎等同於西醫的脾臟。
  • 國醫大師路志正:總心慌的人,該補脾了!一張大方子,教會我很多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藏象生理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總覺得,中醫是一塊瑰寶。它對疾病的調治作用,有些時候是西醫難以企及的。 我說這話,絕對不是盲目自大。我有數不清的驗案,可以作為佐證。
  • 《中藥綜》:中醫基礎理論重要考點大匯總!
    《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中的中醫基礎理論,是歷年執業藥師考試中的必考章節,那麼,考生該怎麼學?如何掌握這個章節,醫學教育網來幫你!考生記得收藏並轉發給身邊需要的人哦!
  • 胃不和則臥不安,酸棗仁益脾安神湯助你好眠
    想要安全有效地治療這心煩失眠之症,最好還是走中醫食療這條路。中醫認為,失眠主要是由於心腎不交和氣血不足兩方面引起的。心腎不交指的是心火上炎、腎水下行,而形成的心腎分離現象,心腎分離、五臟不和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 脾與胃雖為表裡關係,為什麼生病而異?
    脾與胃在生理上,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運化,輸布精微,它們既各司失職,又互相協作,故胃的腐熟是為脾的運化作準備。脾的運化是適應胃的繼續腐熟而運化,二者一納一運,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受納、消化、吸收、輸布過程。
  • 中醫講脾為後天之本,腎為什麼要把大權拱手相讓
    在中國,先天後天之說甚為普遍,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之分,而範仲淹則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醫則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要想弄明白腎脾為先後天之本,那草民也訓詁一回,先弄明白本字的意思,本字就是木字在下方加上一筆,木的下方那一定是根了,延伸一下和本有關聯的字,末字是木字上加一橫,,木的上方一定是梢了,也就有了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了。即然本指的是根源,按字面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腎是先天之根本,脾是後天之根本。現在都讓核心,也可以說先天腎是核心,後天脾是核心。
  • 中醫基礎理論病機
    表現:①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可見納食不化,口淡無味;脾之升清作用減弱,影響胃的降濁,而致升清降濁失司,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滿腹脹滿,下可見便溏洩瀉②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氣血無源導致全身性的氣血不足③脾氣虛則統攝血液無權,脾不統血而失血
  • 中醫基礎理論——形體官竅(五官九竅)
    此外鼻和脾、膽也有較為密切的聯繫。脾對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脾能生血統血,鼻涕在中醫稱之為痰,脾是生痰之源,脾胃的功能失常往往會引起鼻的病變。膽對鼻的影響主要是膽性剛強,膽經有熱上通於腦,常在鼻部有火熱上亢的病變。口口包括了口腔內所有結構,有口唇、齒、舌、顎、咽等,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 中醫基礎理論——心與小腸
    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運行,脈管也會隨之搏動產生「脈搏」,中醫通過「脈診」來了解氣血運行是否正常,作為診斷疾病的手段之一。中醫把五臟與五行對應,心五行屬火,是陽中之太陽,與四時之氣的夏氣相通應,心陽在夏季最旺盛。心的生理功能概括為一句話:主血脈,藏神,其華在面,開竅於舌。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解釋其中的意思。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病機的關係
    心與脾心主血脈,脾生血統血;心與脾在病理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常。脾失健運生血不足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都會導致心血不足;勞倦過度心血損耗,脾得不到心血滋養,也會導致脾失健運。最終都會出現心血不足兼有脾氣虛衰的心脾兩虛之候。
  • 過完年要養胃補虛,脾、胃、腎虛弱就要多吃這些食物
    過年期間因為許多的應酬而忙碌,每天的吃吃喝喝對胃增加了許多的壓力,啤酒和飲料喝多了會感覺胃寒,沒有食慾,吃多了身體受涼不消化,也會造成傷害,當然在過年期間也免不了熬夜,很容易對脾、胃、腎、肺、肝造成傷害,最明顯的就是感覺胃不舒服,所以過完年以後要養胃補虛,脾、胃、腎虛弱就要多吃這些補脾健胃、補腎益肺的食物。
  • 中醫五行與易學五行的區別
    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即稱為《五行》而五行跟我們人體也是息息相關的,無論在易學還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中都描述了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獨特的元素。在《中醫》學術中描述,木性曲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主疏洩,故肝屬木;火性為陽熱之象,而心為陽主動,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性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屬土;金性肅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性有溼潤下行的特性
  • 中醫基礎理論——內生五邪
    內溼(溼濁內生)內溼主要是脾不運溼引起溼濁內生的病理變化,內溼可停滯於三焦任何部位阻滯氣機,以中焦最為常見。脾不運溼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脾陽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所以脾腎陽虛都會引起溼濁內生。內燥病變常發生於肺、胃、腎和大腸,肺燥則乾咳無痰或咯血;胃燥則胃脘嘈雜痞悶,飢不欲食;腎燥則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腸燥則排便不暢,大便乾燥。內火(火熱內生)內火是由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鬱滯,或病邪鬱結引起火熱內擾的病理變化。以熱、赤、稠、燥、動為主要特徵。
  • 脾為後天之本
    中醫學經常是將脾胃放在一起論述,二者在五行中同屬於土,《靈樞·海論》曰:「胃者,水谷之海」。又因飲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靈樞·玉版》稱「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腐熟使飲食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