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經典經濟學說道:使用價值是滿足人類的需求;我們將討論人類需求對社會與商業的影響,個人也可以通過對需求規律或者知識的了解在歷史變遷中實現個人價值。
市場需求(market demand):需求,就是指一定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必須注意,需求與通常的需要是不同的。市場需求的構成要素有兩個:
一是消費者願意購買,即有購買的欲望;
二是消費者能夠購買,即有支付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一般情況下,需求和價格的變動呈反方向變化,即商品價格提高,則消費者對它的購買量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這種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就叫需求規律。之所以出現需求規律,是因為價格的變化具有兩種效應:
第一種效應是收入效應。任何商品價格的下降都等同於實際收入的提高,消費者用同樣的金錢可以買到更多的這種商品。隨著某種商品價格下降,其購買量就會上升。
第二種效應是替代效應。在兩種商品的組合中,當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消費者會增加對這種商品的購買而減少對另一種商品的購買,這使得某種商品價格的下降導致對其需求的增加。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共同作用使得需求和價格呈反方向變化。
講了前面一大堆理論,我們不妨將理論用於實踐中看看,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也是按照第一步解決溫飽(衣食),第二步實現小康(住行)發展的,
根據個人觀察,2008年後我國少部分國民已經進入需求的第三階段,這10多年也是網際網路購物、社交軟體發展的10多年;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些年我國已經脫實向虛發展(由物質性消費轉向精神性消費,消費從而引導生產),比如遊戲與短視頻、直播、影視業的發展就是實證。前面文中經濟學基本理論中提到需求有收入效應,隨著2020年的疫情,我國的個人收入增長會受到一些影響,由於地產汽車消費過程中有一些是按揭的提前消費,所以個人判斷,我們的下一個由需求引發的市場趨勢會遲滯5-15年或者更晚一些到來,同時也伴隨著二戰後的人口周期(全球人口老年化)與歷史長周期變化(5G物聯網人工智慧一時半會還用不上),給未來趨勢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康波周期,有句話叫做時代造英雄,如果從創業角度去看,77年以前出生的人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可以獲得比77年以後出生的人更多機會。77年到87年出生這波人可以享受98年到18年這波地產汽車紅利;87年到97年出生的人可以享受08年到18年這波網際網路紅利,98年以後出生的這群孩子就只能享受人工智慧的紅利,我認為人工智慧的門檻太高,很多人都參與不了(各種二代三代除外),註定只能成為打工人。
至於尊重自我實現這種需求我就不去討論,太超前了,很多東西難於接受,也是禁區。
本期的需求與趨勢分享就到此,歡迎大家交流互動。
下期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決定社會的變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