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張磊
上周末,單向空間裡又一次被從各地趕來的讀者給擠滿了。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主持人李蕾和他們一起開啟了雷克薩斯聯合單向空間,發布的「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首站活動,
這一年對於各個行業來說都是難熬的一年,對於獨立書店來說尤甚。頻繁傳來的獨立書店倒閉的消息,讓每個城市裡的愛書人聽到就覺得難過,但愛書、愛閱讀的人向來不乏同行者。
單向空間也在今年2月發起了「孤島自救會員計劃」,不過當時許知遠自己並不在國內,而是在夏威夷為他寫的「梁啓超」第二部做採訪工作,聊到當時的一個狀態時,他說,「因為整個社會從1月底開始進行了一場巨大內在的流亡一樣。加繆說鼠疫使人陷入流亡狀態,那一刻你就處於流亡狀態,你是非常孤立的。我們做那個計劃時,很多人書店裡找到了可聯結的東西,或許是一種在正常加速時代,大家不會去考慮的情感與思想維度,那一刻突然爆發出來了。」
許知遠和朱鈺芳也聊到了疫情期間經營著獨立書店所做的事情,疫情期間朱鈺芳一直在國內,心情也是同樣複雜和焦慮,「當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嫁接,對我們來說也算是真正打破僵局了。我把認為應該要把最美好的東西與直播平臺的人分享,讀書人肯定會喜歡聽一些老讀書人或老出版界的人講講他自己的書故事,我自己講著講著就開始感動起來了,沒想到與平臺做任何互動,就這麼開始了我們的直播生涯。」
就像劉易斯·布茲比所說:「一個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這次的「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將攜手 7 座城市的 11 家書店,將對城市精神家園的守護和支持具象到每一間書店最具特色的現場,通過一場場立意不同的互動傳遞書店支持計劃的信念,讓享受閱讀的樂趣升級,將書店文化嵌入城市的脈絡之中,與同行者一起守護城市之光。
在3月許知遠聯合獨立書店的主理人進行了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企劃,有很多家書店在參與,每一場關注的人很多,這次的「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算是那個企劃的延續——從大運河邊的「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出發,探訪重生的武漢「物外書店」「卓爾書店」,到黃浦江畔「樂開書店」,途經天府之國的「言幾又」,再到珠江口岸深圳的「物質生活書吧」、廣州的「學而優書店」「1200bookshop」,回到深秋時分的杭州「曉風書屋」,最後來到隆冬時節的北京「碼字人書店」和「單向空間」。主辦方表示,希望可以一路同行,一路鼓勵,細數一年來的努力,重燃新一年的希望。
在對談中,許知遠還聊到了他對於未來書店的設想,「我特別希望書店是提供多時空的更親密的場所,希望未來書店一切事都可以發生,你會越來越意識到一個有創造力的時代或一個浪漫的時代都是思想上的親密與肢體上的親密同時發生的時代,而且只有感官上的親密才會刺激更豐富的頭腦上的感受。」
客廳則是朱鈺芳眼中看到書店的未來,「不一定完全是書房的概念,你要有交際與往來,在疫情前他們都形成了客廳的概念,願意到這兒那兒打卡,疫情以後反而關上門了,很多人不願意走出門來,這是挺難的,這時候就通過書,如果你剛好有你心儀的作者,或是你剛好對許知遠認可,那就追隨他的腳步繼續去關注這個書店。」
當晚的瘋狂朗讀夜由5位作家、媒體人主導,和單向空間的書友們一起接力朗讀。
浙江大學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導許志強是第一位朗讀者,他為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所翻譯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訪談錄》,訪談錄的形式有其特點和優勢,切換自由且話題豐富,可以展現一個作家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非常好了解和體驗作家精神世界的渠道。
小說家、翻譯家孔亞雷則因為自己疫情期間的感受為大家朗讀了《群眾與權力》。他覺得這次疫情提醒了大家距離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孤獨的美好,所以他為大家朗誦了本書的第一節,關於距離。
詩人、作家舒羽分享的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希望用這本書的內容為大家在災難面前帶來勇氣。
資深媒體人蕭耳分享的是她在災難之中被人與人的關系所觸動的那些瞬間,朗讀內容是阿來的《雲中記》。
電影學博士、著名影評人蘇七七在深夜為大家朗讀的是頗帶童趣的《童年與故鄉》,因為這場疫情讓她感受到巨大的無常感,萬事萬物瞬息皆在變化,她需要一切不變的事物來寄託情感和信念,自然、藝術和親密關係,這是她的不變。所以朗讀夜現場,她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作者的童年,將所有人帶回到往事之中。
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