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寫道:「人之死生,關於呼吸問,餘何敢師心自用;而峨瞼為也。古稱:『用藥如用兵。』」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藥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像用兵一樣慎重。而製造藥物,又是用藥物治病的基礎。
常言道:「人吃五穀雜糧,也生百病。」對於生病的人來說,當然最希望得到一種靈丹妙藥,吃下去以後百病全消。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現代醫藥技術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好,在輔以現代檢查技術,對很多疾病都能做到對症下藥乃至於藥到病除。藥物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製藥行業在每個國家都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視。
01
一般來說,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越發達的國家,製藥行業也就越發達,但是在印度,工業水平整體相對落後,想要大批量低成本的製造出質量合格的子彈,對印度來說都是一個難題。但是印度的製造製藥能力卻世界聞名,出產於印度的仿製藥,銷往全球各國,這也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前幾年我國曾經有一部電影,名為《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在國內價格高昂的藥品,從印度可以買到療效相差無幾,但價格低廉的仿製藥。
首先要解釋一下仿製藥的概念,仿製藥並不是指假冒偽劣藥品。每一種新藥在上市後有20年的專利保護期,在20年內,這種新藥只能由它的研製方來製造並出售。在超出保護期之後,只要是符合規範的藥廠,嚴格的按照這種藥的配方和相關規定來執行,就都可以製造並出售這些藥物,這就叫仿製藥。按照這個規則來說,仿製藥每個國家都可以製造,我國也可以,那麼為什麼唯獨是印度獨佔鰲頭呢?
02
首先,印度的基本國情起很大作用。印度人口眾多,目前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而且印度的衛生條件十分糟糕,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到現在還有很多印度人會直接飲用恆河水,俗話說病從口入,這樣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非常容易讓人生病。
印度貧窮人口基數大,失業率高,如果大量窮人患病,那麼肯定會嚴重影國家穩定和社會治安,同時也會喪失大批廉價勞動力。所以印度政府必須想方設法地為這些窮人提供他們買得起的藥。
其次,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很多事如果是以國家為靠山,那麼將會行事便利至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的製造業並沒有掌握在他們自己國人手中,而是被英國的製藥公司所掌控,那個時候印度的病人是買不到廉價藥的。1972年,當時的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發起實施了一系列國有化政策,將很多英國殖民時代留下來的製藥公司收歸國有,並且以國家的形式鼓勵製藥企業生產仿製藥。
為了進一步保護本國製藥企業,印度還對藥品價格進行管制,這樣國外藥企在印度根本賺不到錢,不得不退出印度,將市場拱手相讓,這些空間便被本土藥企瓜分。這樣,在政府的支持下,印度的製藥行業便很快做得風生水起。
03
最後,印度製藥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發展到現在這個地位,印度政府的種種決策也至關重要。在印度加入WTO之後,政府直接規定,就算是保護期沒有到的藥物,印度的藥企照樣可以仿製。雖然這會導致許多國際製藥公司的專利權被侵犯,為此印度藥企也沒少被起訴。《我不是藥神》中那種藥的原型「格列衛」的專利擁有者就曾經起訴過,但是由於印度政府的保護,最終不了了之。
總的來看,這幾個原因確實令人無話可說。印度的製藥業如此發達,首先是印度政府為了解決本國的醫藥問題而一手扶植起來的。其初衷正如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中所言:「自家掃取門前雪」。但是在「掃雪」的過程中,低價又合格的藥物在哪裡都是受歡迎的,這也為印度帶來了更為豐厚的收入。從而成為了所謂的「世界藥房」。但是印度的這些優勢現在在不斷縮小。很多國家都開始鼓勵仿製藥物生產,而且印度歷來「髒亂差」的衛生條件和漫不經心的工作態度已經「聲名遠揚」,雖然目前印度佔有優勢,但是很多國家的仿製藥製造已經成為後起之秀。
結語
印度的製藥業成功也許能為中國提供一些思路,其實這個問題不在於工業或者製造業有多發達,只在於大方向的引導,與微觀上的調控。希望有一天,中國有更多的人能夠用上價格低廉有有效的藥物。
參考資料:
《醫旨緒餘》
《事林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