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新規:超薄塑膠袋一次性用品使用將受限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新規發布前,北京做得怎麼樣了?

新京報訊(記者 黃哲程 吳婷婷 應悅)11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改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於生活垃圾分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規定,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膠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將受限,單位和居民不執行垃圾分類將面臨處罰。

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分類現狀如何?記者探訪發現,街道小區多數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有街道引入智能化設備降低居民分類投放難度。還有企業實施無垃圾桶化辦工,三個月垃圾減量超50%。多數學校也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垃圾分類相關課程和實踐內容。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園,環衛集團工作人員正把小區廚餘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入運輸車。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1

智能垃圾桶自動為垃圾稱重積分

11月25日上午,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新怡家園3號樓前,年過六旬的孫奶奶來到小區智能垃圾桶站,按響了扶手上的呼叫按鈕。10多米外,垃圾分類指導員韓瑞香手上的電子表震動起來,上面顯示著發出呼叫的垃圾桶站位置信息,她小步快跑來到了孫奶奶身邊。

「幾個月前小區引進了這個智能垃圾桶,我剛開始學,就請指導員教我怎麼積分。」孫奶奶說著,從口袋裡拿出一張她家專屬的二維碼塑料牌交給指導員。韓瑞香把二維碼對著垃圾桶一刷,桶蓋自動打開,同時垃圾桶身上的屏幕立即顯示出了垃圾桶類型、是否已裝滿、桶內溫度等信息。

孫奶奶把廚餘垃圾倒進對應的投放口,並將塑膠袋投入其他垃圾桶。在她操作的同時,智能垃圾桶已經完成了垃圾稱重,並為孫奶奶的帳戶積了分。如今,她的帳戶上已經有800多分。

引入智能垃圾桶以後,指導員韓瑞香感覺到參與垃圾分類的年輕人變多了。「年輕人工作忙,很多人怕髒,有了智能垃圾桶以後,扔垃圾全程不需要碰垃圾桶,指導員下班了他們也能自己積分,很方便。」

智能化是崇外街道垃圾分類的一項特色。今年4月,崇外街道在新怡家園首次試點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目前智能垃圾桶可以分類收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其中有害垃圾進一步細分為燈管、化妝品、電子垃圾等數個投放口,可回收垃圾細分為塑料瓶、金屬、紙張、織物等。

居民用家庭垃圾分類帳戶對應的紙質或電子二維碼,在智能垃圾桶上掃碼,完成分類投放後即可積分。在智能垃圾桶站對面擺放著一個積分兌換櫥櫃,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垃圾袋、撲克牌、紙巾等。

目前,積分兌換獎品已經成為北京市多數垃圾分類小區通行的鼓勵方式。在石景山區老山東裡北社區、朝陽區勁松五區,都設置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的站點,並且配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東直門街道還開設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園居民把紙盒投入智能垃圾桶的可回收物投放口。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2

街道引入大數據「監管」垃圾分類

在日常垃圾分類順利實施的背後,是多個街道在管理方式上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去年7月崇外街道在東城區率先使用了垃圾分類全過程監管系統,對街道小區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等全程監控。

新怡家園的每個垃圾桶上都裝有一個小黑塊,這是垃圾桶的「身份證」。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介紹,垃圾運輸車通過掃描晶片,將垃圾桶的數據實時上傳到監管系統,將垃圾桶的數據實時上傳到監管系統,實時監控各類垃圾產生量。

街道工作人員李羿在筆記本上遠程操作監管系統,查看街道垃圾分類信息。系統以數據、圖表等形式匯總了每天街道各類垃圾投放、收運情況,甚至每輛垃圾運輸車的行車軌跡也能被實時監控。記者在屏幕上看到,11月24日,系統記錄崇外街道共分出廚餘垃圾14141.9公斤,其他垃圾2827.26公斤,餐廚垃圾3595.3公斤。他介紹,這些數據還會同步上傳至市區兩級系統平臺。

目前,垃圾分類已經覆蓋崇外街道全部12個社區,街道每月廚餘垃圾分出率基本超過20%,居民參與率達到54.74%。

與崇外街道類似,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一號院小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雲平臺」,用大數據分析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小區的綠色生活館內有一塊電子屏,顯示的數據信息包括每天回收各類垃圾的動態、正確投放率、各類垃圾佔比等。

工作人員介紹,小區居民每月可以免費領取兩卷垃圾袋,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後期清運垃圾時,如果發現有垃圾投錯,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這袋垃圾是誰投放的,並通過小程序對用戶進行提醒和扣分。

也有社區在前端投放方式上作了更多嘗試。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是朝陽區第一個試點「撤桶撤站」垃圾分類方式的社區,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居民養成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

社區衛生環境因為撤桶得到改善。居民賈大爺說,沒有實行撤桶撤站時,小區內垃圾桶數量多,夏天經過垃圾桶邊,「孩子們都捂著鼻子跑」,現在社區的蚊蠅、臭味少多了。

在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看來,不論用什麼方式和技術,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居民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

11月25日,指導員韓瑞香幫助居民孫奶奶操作智能垃圾桶。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3

企業無垃圾桶化辦工登街道「紅榜」

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也是一個全民習慣養成的過程。如今,眾多企業、餐飲單位、學校也已經加入垃圾分類隊伍。

今年10月,朝陽區六裡屯街道組織轄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超市、餐飲單位成立社會單位垃圾分類自律協會。街道每月發布一次垃圾分類「紅黑榜」,得分較高的列入「紅榜」,予以表彰獎勵;得分較低單位列入「黑榜」,進行約談和查處。

曾入選六裡屯街道「紅榜」的北京維拓時代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是六裡屯街道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企業,也是街道內首個試行無垃圾桶化的社會單位。

11月25日下午2時50分,保潔阿姨推車來到5層,收運員工們分好類的垃圾。方案設計師劉女士把桌上的一小桶餐巾紙倒進保潔阿姨的「其他垃圾」袋,又把一疊用過的A4紙放進「可回收垃圾」桶。像劉女士這樣每天把自己產生的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公司員工們的日常習慣。

維拓設計黨委書記李振龍介紹,樓內員工辦公區域,甚至董事長辦公室也沒有垃圾桶,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2點由保潔阿姨到每層定時定點分類回收垃圾,只收其它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員工快遞不能進公司,在樓下收完快遞後需將快遞盒扔到公司外的可回收垃圾桶,外賣剩菜和包裝也要自行扔到公司東側的垃圾桶站。

「一開始員工們非常不適應,覺得太不方便了,通過不斷宣傳引導,大概兩個月後大家逐漸就接受和習慣了。」李振龍回憶,開展垃圾分類後,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在單位食堂吃飯,公司的外賣減少了。垃圾分類試行三個月來,公司內的垃圾減少了至少50%。

新怡家園智能垃圾桶屏幕上顯示居民投放的垃圾重量,以及可以獲得的積分。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4

餐廳按需定量烹飪 讓垃圾「瘦身」

餐飲企業由於餐廚垃圾產量大,也是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一些餐飲單位在垃圾源頭減量上想出了各種辦法。

「冷葷」「面點」「切配」……每個垃圾桶都有專屬「名字」。「其他垃圾」也並不是一扔了事,塑料、泡沫等都要全部歸入標有各自分類的垃圾桶。在華天凱豐餐廳所服務的某食堂的垃圾分類存放處,16個垃圾桶整齊排成兩排。自從進行了垃圾分類,餐廳存放餐廚垃圾的地方再也沒有了異味,環境也更加整潔衛生了。

餐廳以前就實施垃圾分類,不過與現在相比「粗放」很多。餐廳負責人劉吉桐回憶,過去垃圾分為三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廚垃圾。現在餐廳將三大類再細分,可回收垃圾分為廢紙箱、廢塑料油桶、廢瓶罐三種,不可回收垃圾分為廢塑料,其中包括保鮮膜、塑膠袋等,泡沫、廢紙、碎玻璃四種,餐廚垃圾則是殘食和廚餘垃圾兩種。

扔垃圾時常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垃圾扔進去了,可垃圾桶周圍粘上了不少汙物。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華天凱豐餐廳特意出臺了一條硬性規定,要求保持垃圾桶清潔,傾倒之後保證垃圾桶密閉,垃圾不得溢出桶外。

除此之外,餐廳還有不少配合垃圾分類的規定。餐廳的九類垃圾每日清運一次,由一家垃圾回收企業的不同部門分類回收,回收企業將它們加工成肥料進行再利用。

餐廚垃圾最大的問題是體量大,這需要在減量上下功夫。為此,餐廳為每一個部分都配備了專門的垃圾桶,哪個部門扔了多少垃圾,一看垃圾桶便一目了然。「我們每天都有原料量記錄單,廢棄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裡,我們會計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門控制原料成本,垃圾量自然就減下來了。」

在源頭烹飪環節,每當用餐高峰接近尾聲,餐廳工作人員會大致計算出到閉餐時間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定量烹飪,「這樣不僅保證新鮮,也避免了食材浪費。」劉吉桐說。

垃圾運輸車顯示屏上記錄的垃圾數據。

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5

垃圾分類進課堂 孩子成分類小專家

北京各所學校也在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垃圾分類,目前多數學校都在課堂內加入了垃圾分類教學內容,並開展實踐活動。記者從燈市口小學、太平路小學、北工大附中十八裡店分校了解到,孩子們已經自覺地把垃圾分類的意識從學校帶回家。

「我家有好幾個垃圾桶放不同的東西,而且還有一個小盒子,專門放廢棄電池。」海澱區太平路小學的一名女同學告訴記者。學校將垃圾分類知識設置為校本課重要內容後,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家裡的垃圾分類小專家。一名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笑稱:「關於垃圾分類現在我得跟孩子學,學校教得很系統。」

學校講授的垃圾分類知識系統到什麼程度?記者梳理發現,校本課程、宣傳講座是很多學校科普垃圾分類知識的主要做法。不少學校還在校內開展垃圾分類實踐,鼓勵學生主動回收垃圾,並給予一定獎勵。

太平路小學副校長閆志瑋介紹,學校2014年開始使用自主編寫的3本生態文明校本教材,這些課程主要在綜合實踐課上教授,不同年級側重不同內容,一個學期大概有4周時間介紹環保、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朝陽區北工大附中十八裡店分校2016年起開展垃圾分類進課堂活動,學校結合不同學科,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垃圾分類知識。此外,每學期會開設至少兩次垃圾分類知識講座,邀請專家為學生進行介紹,各班級平時也會利用班會向學生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學校不僅把垃圾分類帶進課堂,孩子們更是在學校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垃圾分類。太平路小學、燈市口小學設置有貼有不同標籤的垃圾桶,比如,紙製品回收箱、塑料製品回收箱等。因為具備了一定的垃圾分類知識,學生們對如何使用這些垃圾桶非常嫻熟。午餐結束後,他們將餐盤裡的殘渣倒進廚餘垃圾桶,擦嘴的溼紙巾、餐巾紙等扔進紙製品回收箱,酸奶瓶等則進了塑料製品回收箱。

燈市口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袁日涉告訴記者,每個班級都設置了兩個垃圾桶,一個用於放置其他垃圾,一個用於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會賣給回收公司,到了學期末,有的班級一個月能換五六百元。

據介紹,學校會將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賣掉,用於植樹養樹綠化活動。燈市口小學德育主任劉紅聯介紹,學校聯合附近的公園,組織學生在公園內認養樹木。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吳婷婷 應悅

相關焦點

  • 北京:南鑼鼓巷率先禁超薄塑膠袋,簋街前門王府井將試點垃圾分類
    繼南鑼鼓巷成為全國首個引導遊客開展垃圾分類的特色商業街區後,簋街、前門、王府井都將因地制宜探索適合各自的垃圾分類模式,成為新的垃圾分類試點商業街區。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年底前,南鑼鼓巷將禁用超薄塑膠袋,而改用紙袋等綠色環保包裝。
  • 北京垃圾分類「新規」明年5月起實施 分廚餘、可回收等四類
    單位和個人不執行垃圾分類將面臨處罰。  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膠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將受限,單位和居民不執行垃圾分類將面臨處罰。  11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
  • 北京5月1日前進行垃圾分類:禁止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印發
    記者從27日召開的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進展情況通報會上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保障條例實施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到位。北京市設置了11.3萬餘組垃圾分類桶站、分類驛站,980座密閉式清潔站、小型垃圾中轉站,保障生活垃圾日產日清。5月1日起,本市餐館、賓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的筷子、勺子、牙刷、梳子等用品,城區內等級旅遊景區也將在5月1日前進行垃圾分類設施升級改造。
  • 未按規定分類罰200元?北京垃圾分類問題答疑解惑
    事實上,垃圾分類新規並不只是「扔垃圾」那麼簡單。無論是在家裡、小區、單位等場景,還是吃飯、購物、住酒店甚至點外賣、寄快遞等日常生活,都能看到垃圾分類新規帶來的變化。  1  我家要準備4個垃圾桶嗎?  A:不必。
  • 垃圾分類該如何對待塑膠袋?
    原標題:垃圾分類該如何對待塑膠袋? 將於明年5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稱《條例》),明確了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記者近日在採訪時發現,到底什麼樣的塑膠袋算超薄塑膠袋,購物時裝東西的塑膠袋怎麼分類投放,老百姓還是一頭霧水。
  • 垃圾分類,塑膠袋何去何從?
    新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5月1日開始,禁止在本市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塑膠袋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它的大量使用和隨意丟棄也造成了環境汙染。那麼,塑膠袋該何去何從?
  • 北京垃圾分類該如何處理塑膠袋?分三種情況
    將於明年5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稱《條例》),明確了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記者近日在採訪時發現,到底什麼樣的塑膠袋算超薄塑膠袋,購物時裝東西的塑膠袋怎麼分類投放,老百姓還是一頭霧水。
  • 關於垃圾分類的20個問題答疑解惑
    事實上,垃圾分類新規並不只是「扔垃圾」那麼簡單。無論是在家裡、小區、單位等場景,還是吃飯、購物、住酒店甚至點外賣、寄快遞等日常生活,都能看到垃圾分類新規帶來的變化。  1  我家要準備4個垃圾桶嗎?  A:不必。
  • 如今多個城市在進行垃圾分類推行,仍有菜市場提供一次性塑膠袋?
    原標題:如今多個城市在進行垃圾分類推行,仍有菜市場提供一次性塑膠袋?據新京報報導,新「限塑令」的下發後,北京仍有許多市場免費提供一次性塑膠袋。近日,在記者多方探訪下發現,像是菜市場、便利店等仍有部分商家在顧客提出索要後,免費提供一次性塑膠袋。或許你可能不知道,一次性塑料製品的危害有多大?當溫度達到65℃時,一次性塑料製品,如塑膠袋、塑料盒會對盛有的食物滲入有害物質,對於人體來說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 5月1日起北京將實行新版垃圾分類條例,違規罰款50元至5萬元以下
    時間:2020年5月1日起內容:北京將實行新版垃圾分類條例,這是自2012年《條例》施行以來,北京市首次對該《條例》進行修改。需要注意的問題:誰產生,誰分類,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有責任進行垃圾分類。單位未分類投放: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處1000元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 北京溫泉鎮市場監管所:讓商戶從源頭開啟垃圾減量
    地區酒店賓館也已經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日用品。為進一步深化地區生活垃圾分類理念,5月28日開始,溫泉鎮市場監督管理所對轄區內百餘家經營性場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積極鼓勵引導各經營單位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同時和各經營單位籤訂了《經營性場所垃圾分類減量承諾書》。
  • 提籃買菜拒絕使用塑膠袋 海口「花甲」老人積極分享「垃圾分類經」
    積極分享「垃圾分類經」12月6日上午,記者見到,郭素琴梳著一頭乾淨利落的黑色短捲髮,將屋子收拾得整潔宜人,對家裡的垃圾分類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我們要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我們要分清。」
  • 從我做起|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
    一個塑料瓶需要400多年才能降解,目前全球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塑料用品會被循環使用。如果把每年生產的塑膠袋綁在一起,可以繞地球7圈。大部分廢棄的塑料垃圾只能通過焚燒和填埋的方式來處理,最終會有超過2000萬噸的塑料垃圾不經處理直接丟棄,這些垃圾在風力的影響下進入河流,然後匯入海洋。
  • 支持垃圾分類減量 市人大代表駐地首次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為迎接即將施行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今年代表駐地首次不提供一次性用具,客房取消「六小件」。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此舉得到了市人大代表的普遍支持,他們紛紛自帶洗漱用品,身體力行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 ...一次性塑膠袋兩個月後將禁止使用,未來逛超市要帶哪種購物袋?
    該商戶表示只知道不能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並不清楚新規:「店裡的塑膠袋都是網上訂的,我也不懂什麼樣的袋子才是可降解的。」 記者就此情況採訪餓了麼,餓了麼方面表示,已經了解到有新規,會通過商戶管理系統廣泛告知商戶,並在採購平臺上推薦可降解材質的打包袋。
  • 美國紐約州將於明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紐約計劃成為美國第二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州。第一個實施塑膠袋禁令的地方是加利福尼亞州。據報導,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Andrew Cuomo)與州立法機構領導在周日達協議。
  • 北京海澱本月開始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設三種投放模式
    本月開始,北京海澱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今天(4月13日),新京報記者從海澱區獲悉,海澱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將採用固定式、流動式和其他方式三種投放模式。其中,每個小區至少設置一處分類驛站,即有專人值守的「四品類」桶站組合,規模大的小區每300至500戶設置一處。如何分類?
  • 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塑膠袋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上海垃圾四分法,規定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大家在生活中有過了解,大概知道是些什麼物品,但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大家一頭霧水,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知識。一、生活中幹垃圾有哪些?
  • 東城版垃圾分類方案出爐,小區有兩種垃圾投放模式
    如何減少垃圾量?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免費提供塑膠袋東城區垃圾減量的目標是進入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增速逐步放緩,2020年控制在4%左右。實現源頭減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限制過度包裝、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開展舊貨交易、實施「光碟行動」、推行淨菜半淨菜上市等。東城區生活垃圾減量暫行的實施辦法提出,禁止在東城區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 人均垃圾產生量減少30.6% 北京會議中心垃圾分類經驗將全市推廣
    客房內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清掃車上掛的塑膠袋換成帆布袋,食材邊角料二次加工避免浪費,自建設備對餐廚垃圾就地處理……作為本市社會單位垃圾分類試點,北京會議中心採取的一系列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人均垃圾產生量減少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