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新規發布前,北京做得怎麼樣了?
新京報訊(記者 黃哲程 吳婷婷 應悅)11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改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於生活垃圾分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規定,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膠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將受限,單位和居民不執行垃圾分類將面臨處罰。
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分類現狀如何?記者探訪發現,街道小區多數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有街道引入智能化設備降低居民分類投放難度。還有企業實施無垃圾桶化辦工,三個月垃圾減量超50%。多數學校也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垃圾分類相關課程和實踐內容。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園,環衛集團工作人員正把小區廚餘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入運輸車。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1
智能垃圾桶自動為垃圾稱重積分
11月25日上午,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新怡家園3號樓前,年過六旬的孫奶奶來到小區智能垃圾桶站,按響了扶手上的呼叫按鈕。10多米外,垃圾分類指導員韓瑞香手上的電子表震動起來,上面顯示著發出呼叫的垃圾桶站位置信息,她小步快跑來到了孫奶奶身邊。
「幾個月前小區引進了這個智能垃圾桶,我剛開始學,就請指導員教我怎麼積分。」孫奶奶說著,從口袋裡拿出一張她家專屬的二維碼塑料牌交給指導員。韓瑞香把二維碼對著垃圾桶一刷,桶蓋自動打開,同時垃圾桶身上的屏幕立即顯示出了垃圾桶類型、是否已裝滿、桶內溫度等信息。
孫奶奶把廚餘垃圾倒進對應的投放口,並將塑膠袋投入其他垃圾桶。在她操作的同時,智能垃圾桶已經完成了垃圾稱重,並為孫奶奶的帳戶積了分。如今,她的帳戶上已經有800多分。
引入智能垃圾桶以後,指導員韓瑞香感覺到參與垃圾分類的年輕人變多了。「年輕人工作忙,很多人怕髒,有了智能垃圾桶以後,扔垃圾全程不需要碰垃圾桶,指導員下班了他們也能自己積分,很方便。」
智能化是崇外街道垃圾分類的一項特色。今年4月,崇外街道在新怡家園首次試點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目前智能垃圾桶可以分類收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其中有害垃圾進一步細分為燈管、化妝品、電子垃圾等數個投放口,可回收垃圾細分為塑料瓶、金屬、紙張、織物等。
居民用家庭垃圾分類帳戶對應的紙質或電子二維碼,在智能垃圾桶上掃碼,完成分類投放後即可積分。在智能垃圾桶站對面擺放著一個積分兌換櫥櫃,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垃圾袋、撲克牌、紙巾等。
目前,積分兌換獎品已經成為北京市多數垃圾分類小區通行的鼓勵方式。在石景山區老山東裡北社區、朝陽區勁松五區,都設置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的站點,並且配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東直門街道還開設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園居民把紙盒投入智能垃圾桶的可回收物投放口。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2
街道引入大數據「監管」垃圾分類
在日常垃圾分類順利實施的背後,是多個街道在管理方式上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去年7月崇外街道在東城區率先使用了垃圾分類全過程監管系統,對街道小區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等全程監控。
新怡家園的每個垃圾桶上都裝有一個小黑塊,這是垃圾桶的「身份證」。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介紹,垃圾運輸車通過掃描晶片,將垃圾桶的數據實時上傳到監管系統,將垃圾桶的數據實時上傳到監管系統,實時監控各類垃圾產生量。
街道工作人員李羿在筆記本上遠程操作監管系統,查看街道垃圾分類信息。系統以數據、圖表等形式匯總了每天街道各類垃圾投放、收運情況,甚至每輛垃圾運輸車的行車軌跡也能被實時監控。記者在屏幕上看到,11月24日,系統記錄崇外街道共分出廚餘垃圾14141.9公斤,其他垃圾2827.26公斤,餐廚垃圾3595.3公斤。他介紹,這些數據還會同步上傳至市區兩級系統平臺。
目前,垃圾分類已經覆蓋崇外街道全部12個社區,街道每月廚餘垃圾分出率基本超過20%,居民參與率達到54.74%。
與崇外街道類似,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一號院小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雲平臺」,用大數據分析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小區的綠色生活館內有一塊電子屏,顯示的數據信息包括每天回收各類垃圾的動態、正確投放率、各類垃圾佔比等。
工作人員介紹,小區居民每月可以免費領取兩卷垃圾袋,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後期清運垃圾時,如果發現有垃圾投錯,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這袋垃圾是誰投放的,並通過小程序對用戶進行提醒和扣分。
也有社區在前端投放方式上作了更多嘗試。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是朝陽區第一個試點「撤桶撤站」垃圾分類方式的社區,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居民養成定時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
社區衛生環境因為撤桶得到改善。居民賈大爺說,沒有實行撤桶撤站時,小區內垃圾桶數量多,夏天經過垃圾桶邊,「孩子們都捂著鼻子跑」,現在社區的蚊蠅、臭味少多了。
在崇外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濤看來,不論用什麼方式和技術,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居民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
11月25日,指導員韓瑞香幫助居民孫奶奶操作智能垃圾桶。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3
企業無垃圾桶化辦工登街道「紅榜」
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也是一個全民習慣養成的過程。如今,眾多企業、餐飲單位、學校也已經加入垃圾分類隊伍。
今年10月,朝陽區六裡屯街道組織轄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超市、餐飲單位成立社會單位垃圾分類自律協會。街道每月發布一次垃圾分類「紅黑榜」,得分較高的列入「紅榜」,予以表彰獎勵;得分較低單位列入「黑榜」,進行約談和查處。
曾入選六裡屯街道「紅榜」的北京維拓時代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是六裡屯街道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企業,也是街道內首個試行無垃圾桶化的社會單位。
11月25日下午2時50分,保潔阿姨推車來到5層,收運員工們分好類的垃圾。方案設計師劉女士把桌上的一小桶餐巾紙倒進保潔阿姨的「其他垃圾」袋,又把一疊用過的A4紙放進「可回收垃圾」桶。像劉女士這樣每天把自己產生的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公司員工們的日常習慣。
維拓設計黨委書記李振龍介紹,樓內員工辦公區域,甚至董事長辦公室也沒有垃圾桶,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2點由保潔阿姨到每層定時定點分類回收垃圾,只收其它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員工快遞不能進公司,在樓下收完快遞後需將快遞盒扔到公司外的可回收垃圾桶,外賣剩菜和包裝也要自行扔到公司東側的垃圾桶站。
「一開始員工們非常不適應,覺得太不方便了,通過不斷宣傳引導,大概兩個月後大家逐漸就接受和習慣了。」李振龍回憶,開展垃圾分類後,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在單位食堂吃飯,公司的外賣減少了。垃圾分類試行三個月來,公司內的垃圾減少了至少50%。
新怡家園智能垃圾桶屏幕上顯示居民投放的垃圾重量,以及可以獲得的積分。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4
餐廳按需定量烹飪 讓垃圾「瘦身」
餐飲企業由於餐廚垃圾產量大,也是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一些餐飲單位在垃圾源頭減量上想出了各種辦法。
「冷葷」「面點」「切配」……每個垃圾桶都有專屬「名字」。「其他垃圾」也並不是一扔了事,塑料、泡沫等都要全部歸入標有各自分類的垃圾桶。在華天凱豐餐廳所服務的某食堂的垃圾分類存放處,16個垃圾桶整齊排成兩排。自從進行了垃圾分類,餐廳存放餐廚垃圾的地方再也沒有了異味,環境也更加整潔衛生了。
餐廳以前就實施垃圾分類,不過與現在相比「粗放」很多。餐廳負責人劉吉桐回憶,過去垃圾分為三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廚垃圾。現在餐廳將三大類再細分,可回收垃圾分為廢紙箱、廢塑料油桶、廢瓶罐三種,不可回收垃圾分為廢塑料,其中包括保鮮膜、塑膠袋等,泡沫、廢紙、碎玻璃四種,餐廚垃圾則是殘食和廚餘垃圾兩種。
扔垃圾時常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垃圾扔進去了,可垃圾桶周圍粘上了不少汙物。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華天凱豐餐廳特意出臺了一條硬性規定,要求保持垃圾桶清潔,傾倒之後保證垃圾桶密閉,垃圾不得溢出桶外。
除此之外,餐廳還有不少配合垃圾分類的規定。餐廳的九類垃圾每日清運一次,由一家垃圾回收企業的不同部門分類回收,回收企業將它們加工成肥料進行再利用。
餐廚垃圾最大的問題是體量大,這需要在減量上下功夫。為此,餐廳為每一個部分都配備了專門的垃圾桶,哪個部門扔了多少垃圾,一看垃圾桶便一目了然。「我們每天都有原料量記錄單,廢棄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裡,我們會計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門控制原料成本,垃圾量自然就減下來了。」
在源頭烹飪環節,每當用餐高峰接近尾聲,餐廳工作人員會大致計算出到閉餐時間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定量烹飪,「這樣不僅保證新鮮,也避免了食材浪費。」劉吉桐說。
垃圾運輸車顯示屏上記錄的垃圾數據。
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場景5
垃圾分類進課堂 孩子成分類小專家
北京各所學校也在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垃圾分類,目前多數學校都在課堂內加入了垃圾分類教學內容,並開展實踐活動。記者從燈市口小學、太平路小學、北工大附中十八裡店分校了解到,孩子們已經自覺地把垃圾分類的意識從學校帶回家。
「我家有好幾個垃圾桶放不同的東西,而且還有一個小盒子,專門放廢棄電池。」海澱區太平路小學的一名女同學告訴記者。學校將垃圾分類知識設置為校本課重要內容後,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家裡的垃圾分類小專家。一名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笑稱:「關於垃圾分類現在我得跟孩子學,學校教得很系統。」
學校講授的垃圾分類知識系統到什麼程度?記者梳理發現,校本課程、宣傳講座是很多學校科普垃圾分類知識的主要做法。不少學校還在校內開展垃圾分類實踐,鼓勵學生主動回收垃圾,並給予一定獎勵。
太平路小學副校長閆志瑋介紹,學校2014年開始使用自主編寫的3本生態文明校本教材,這些課程主要在綜合實踐課上教授,不同年級側重不同內容,一個學期大概有4周時間介紹環保、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朝陽區北工大附中十八裡店分校2016年起開展垃圾分類進課堂活動,學校結合不同學科,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垃圾分類知識。此外,每學期會開設至少兩次垃圾分類知識講座,邀請專家為學生進行介紹,各班級平時也會利用班會向學生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學校不僅把垃圾分類帶進課堂,孩子們更是在學校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垃圾分類。太平路小學、燈市口小學設置有貼有不同標籤的垃圾桶,比如,紙製品回收箱、塑料製品回收箱等。因為具備了一定的垃圾分類知識,學生們對如何使用這些垃圾桶非常嫻熟。午餐結束後,他們將餐盤裡的殘渣倒進廚餘垃圾桶,擦嘴的溼紙巾、餐巾紙等扔進紙製品回收箱,酸奶瓶等則進了塑料製品回收箱。
燈市口小學五年級語文老師袁日涉告訴記者,每個班級都設置了兩個垃圾桶,一個用於放置其他垃圾,一個用於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會賣給回收公司,到了學期末,有的班級一個月能換五六百元。
據介紹,學校會將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賣掉,用於植樹養樹綠化活動。燈市口小學德育主任劉紅聯介紹,學校聯合附近的公園,組織學生在公園內認養樹木。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吳婷婷 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