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琴將收集的酒瓶放置在指定筐內。海口日報記者李銀 攝
今年68歲的郭素琴來自陝西漢中,也是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環保教育站的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誰家有困難了,哪裡需要人手了,無論時間、地點大家總能看見她的身影——熱情、熱心是小區居民們對她的第一印象。「來到海口後還能發揮餘熱,為大家做點事情,我覺得可高興了。」郭素琴說。
積極分享「垃圾分類經」
12月6日上午,記者見到,郭素琴梳著一頭乾淨利落的黑色短捲髮,將屋子收拾得整潔宜人,對家裡的垃圾分類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我們要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我們要分清。」
對垃圾分類,郭素琴非常認同,她說自己的垃圾分類習慣是從2019年3月開始的,到現在已經堅持了1年多了。
「最初推行垃圾分類是比較難的,因為很多人對垃圾分類不理解,也不太支持,我們只能天天堅持,從瓊苑廣場小區這些老人家『下手』,引導大家正確投放垃圾,還能獲得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白沙門環保教育站長蔣付軍告訴記者,郭素琴就是她的第一個支持者,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郭素琴和兒子、兒媳同住,因為夫妻二人工作較忙,郭素琴就把從環保站學來的垃圾分類知識帶回家,再普及給兒子兒媳以及6歲小孫子,現在帶動全家投身志願服務。
郭素琴不僅將自家的垃圾處理得妥妥帖帖,也一直向鄰居和親朋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幫助小區做力所能及的事。「郭素琴老人一家每月收集約200斤紙箱用於支持環保工作,是我們小區的垃圾分類達人。」葉女士自豪地介紹郭素琴的垃圾分類經驗,希望更多居民向郭素琴學習。
提籃買菜拒用塑膠袋
「我們家儘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郭素琴說,一次性塑膠袋的確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這一時的方便有時會帶來長久的危害。對廢塑料垃圾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汙染物對大自然造成極大危害。因此,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碗等一次性物品在她們家被喊「NO」。而上街購物不可避免要使用時,她們則會儘量減少,如果能一個塑膠袋解決就不會使用第二個。「現在,我和小孫子去菜市場買菜都會帶個菜籃子。」郭素琴說,她經常提醒家人,在各方面都應從環保出發,從思想上營造綠色氛圍,行動上做一個愛護環境的踐行者。
除了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郭素琴還懂得利用廢品,變廢為寶。「廢紙、舊檯曆、易拉罐等都可以循環利用。」郭素琴笑著說,現在檯曆做得越來越精美,質量也越來越好,如果每年使用完就扔掉比較可惜。因此,她想了一個辦法,即把自己和家人照片衝洗得和檯曆尺寸比較接近,然後再把照片粘上去。這樣即可以不浪費,也增加了生活的小情趣。
在郭素琴眼裡,很多旁人看起來不起眼的物品都是「寶」。她把喝過的易拉罐剪成花瓣狀,做筆筒和裝飾品皆可宜。「現在家裡這類裝飾品沒有在老家時候多。」郭素琴說,以前,她還會把變廢為寶的物品掛在牆上當裝飾物。(海口日報記者 李銀)
【來源:海口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