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皮、剩菜是廚餘垃圾,報紙、舊手提包、牛奶盒、雨傘骨架這些是可回收垃圾,要放到藍色的桶裡。」12月11日下午,在海口市龍華區濱海新村的一棟居民樓裡,垃圾分類討論聲此起彼伏,今年85歲的王瑛和姐妹們就垃圾分類知識進行激烈討論,「這樣可以加深垃圾分類細節,更多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志願服務。」目前,王瑛所在的濱海社區健身操舞蹈隊成了志願隊,走街串巷宣傳垃圾分類。
友善社工志願者(中)為老年志願者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李萬內 攝
自10月1日,海口市全面施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男女老少紛紛身體力行,如今,垃圾分類已是海口市民的潮流活動之一。「垃圾分類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能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做到物盡其用。」說起垃圾分類,王瑛深有體會,過去大家習慣將各類垃圾投放到同一垃圾桶裡,很浪費資源。現在,王瑛家裡擺放了社區發放的小型「兩色」垃圾桶,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分別投放,而可回收垃圾則被王瑛有序放在陽臺上。
「我們都是舞蹈隊的,只要大家團結一致,什麼都可以做到最好。特別是垃圾分類,應該全民知曉、全民參與。」劉瑞鳳在濱海新村居住了20多年,剛開始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時,她和許多居民都覺得不太習慣,後來在街道、社區及志願者的宣傳下,她和王瑛、黃娟等志趣相投的老夥伴,在自己做好垃圾分類的基礎上,跟志願者一起開展垃圾分類服務,幫助不太熟悉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居民。
黃娟告訴海口網記者,垃圾分類工作已有兩個月,她發現社區的環境改善不少,而且大家都很積極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友善社工志願者常常幫助我們,組織大家去上課、參加垃圾分類培訓,還要寫課後總結,慢慢地就熟悉了。」
據悉,自8月1日起,濱海街道聯合友善社工等社會組織每周五都會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特別是發動退休老人加入志願隊伍,如今,不少老人化身社區「垃圾分類宣傳員」,活躍在幫助居民準確投放垃圾的第一線,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氛圍。(海口網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來源:海口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