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逐漸繁榮的中國電影之中,以上這些關注城市底層、動蕩的情法系列作品重新建構了警民關係的思想理念,它以含有「城市英雄」的欲望為原動力,以一種理想的除惡方式為整合形式。無疑,讓內地去接受黑幫分子的暴力合法化純粹是幻想。但是怎麼才能引導觀眾去理解環境的不平衡和生存的改變,這是一個比較傷腦的事情。
作為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感覺廖凡李易峰版的低開高走,而鄧超阮經天版的則高開低走。不過總體來看,不知道為什麼,兩部的導演都選擇了非常超現實的太空感的場景和設計。如果是用來搭配比較玄的心理畫像也就算了,可是又沒有突出畫像部分。
讓他終於幡然醒悟的是:最終沒能逃掉法網的制裁。也只有他真正到了命運被審判的時候,他才知道他以前犯下的種種暴力是毫無英雄美學的。這個時候,我又想江歌母親說過的哪句話:「只有一個人面臨著生命的代價時,他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相比於高潮的部分,電影的感人地方也挺多。尤其是方木以身為餌去獲得江亞的真實犯罪記錄,讓人心顫。我想很多觀眾反覆在問:「值得嗎,值得嗎?」是的,當兇手一開始離你很遠的時候,你感覺到的是犯罪;當兇手離你很近的時候,你感覺到的是不安。當兇手已經強大到走在你面前,你無法坐以待斃。本著好人不能死的和諧環境,電影以happy ending為結局。但實際上,我相信現實中的警察所面臨的「主體與對象」比這還殘酷,能否逃生的結局是不容樂觀的。電影結尾,方木說:「以暴制暴,信仰暴力就會失衡。」是的,儘管正義有時會跌入深淵,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我們仍然要留一條路給「正義」。
其也並不單僅是倚靠扣人心弦的推理來取悅觀眾,在呈現暴力罪惡的背後,也用人性至善的美好點亮了一座城市的光。
除了在劇情上貼合原著,從小說的時間線上來看,除了年齡的改變,心智上的轉變使他失去了過往的銳氣,而變得圓滑了起來,但與此同時在方木身上不曾失去的便是那骨子裡透露而出的善意,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是非常苛求於演技的,而在鄧超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這种放蕩不羈,那歷經滄桑後依舊人性至善的正義之光更是在他的身上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