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童一生都不能擁有語言?未必,還得看聽障語言訓練

2020-12-24 楊清語語言矯正

聽見聲音意味著什麼?

聽見,意味著我們獲得了與這個世界對話的能力、聆聽世界最本質的脈動。同時,聽見聲音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在變化,神經突觸正在無時無刻的發生變化。

聲音的出現,讓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官。那些外界複雜的、多樣的、豐富的音源被我們獲取,經過耳朵來到大腦,經過一系列的轉譯和編譯變成了每個人都能夠理解的信息。

這一點,在孩子的身上體現更為明顯。擁有良好語言環境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聲音信息,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語言表達。清晰且清楚的聲音或許是孩子智力發展的一大助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聲音帶來的一切的美好,聽力受損的他們只能用依稀聽到的聲音艱難的和整個世界對話。可是,他們本該也能擁有這樣美好的一切。

聽力障礙,這就是他們共同的名字。

我們為什麼要重視聽力障礙?

1.智力發展受限

有些人認為聽力障礙僅僅是聽不見聲音的問題,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小編要告訴大家,聽力障礙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長,受損程度越大,對兒童智力的影響也就越明顯。

不信?《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期刊在《聽力障礙兒童智力發展研究》這篇學術論文中明確指出,聽力障礙會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認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維邏輯的變化。

聽力障礙存在的時間越久,兒童越得不到信息的補充,那他們的智力發展就會變得相當有限。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關係就能表明彼此之間的關係:聽力障礙-語言發展受限-智力得不到有效鍛鍊。

2.孩子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易怒、暴躁、消極

易怒、暴躁、消極以及自卑、懦弱等等負面的情緒都可以在不同聽力障礙兒童身上找到。比如之前我們在長沙的中心就來過一個聽力障礙的孩子,他就顯得既消極又暴躁,沒幾句就開始砸門鬧騰。

聽力障礙兒童很多時候處於一個舒適區,他們想要試探的走出去,卻又害怕走出去。於是,一旦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陌生環境或者見到陌生的人接觸自己,他脆弱敏感的內心就會瞬間爆發。

再加上聽障兒童最開始無法正常交流,因此每一個需要進行聽障語訓的孩子都要耗費矯正師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慢慢接觸。

聽力障礙真的有那麼嚴重嗎?為什麼生活中沒見幾個?

據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聽力障礙人群3.6億,兒童佔3200萬,而我國目前聽力殘疾患者已達到2780萬。其中重度及極重度耳聾患者佔740萬,每年新增7歲以下聾兒高達6萬。

不僅如此,據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聽障,其中6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內耳畸形是造成先天性聾的重要原因,約佔51.5%。

從影響數量上來說,聽力障礙確實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全世界兒童的老大難,而在我國,聽力障礙出現的概率也不容小覷。大家這下還能認為不值得重視嗎?

先天性聽障是什麼?難道還有後天的?

當然了,既然有先天性的,自然就會有後天的。其實這二者很好區分,前者是因為孩子在母體孕育過程中出現缺陷導致的,後者則是受到外傷、藥物或化學製劑感染等因素導致的。

因此,聽力障礙也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叫做語前聾,指的就是先天性聽障,另一種是語後聾,指的就是後天原因導致的聽力障礙。

但是,這並不代表語後聾就沒有任何問題,要知道聽力逐漸喪失的痛苦幾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嚴重的「懲罰」,很多聽障群體要忍受著一天天聽力衰退的現實去面對生活。

於是,有人變得愈發堅強,有人變得脆弱。

近些年,大眾開始注意聽力障礙對孩子的影響,中間出過很多關於助聽器的新聞。但很多人並不清楚,佩戴助聽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聽障語訓可以讓助聽器的作用變得更大。

如果只佩戴助聽器卻不去做專業的聽障語訓,孩子的語言就會面臨這樣的現實:分不清字音、混淆相似字音、音調過高等等。

相關焦點

  • 利用音樂獨有的特點對聽障兒童進行發音、語言和呼吸器官的訓練
    發音訓練的目的在於,訓練聽障兒童發音和呼吸器官的靈活性,使聽障兒童在發音時,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正確,發音清晰、洪亮,為語言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運用音樂來充實課堂,讓聽障兒童在唱中學聽,在唱中學說,對於學生的嗓音訓練、聽力訓練、呼吸訓練、語調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聽障兒童聽各種樂器打擊時發出的聲音。如打鼓發出的 「咚咚咚」,敲鑼發出的「嚓嚓嚓」,邊聽邊分辨,還可以要求聽障兒童說出或做出聽到打擊多少次等。
  • 「高調少年」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以音樂打破「無聲世界」
    音樂碰撞「無聲世界」,與聽障兒童唱響「愛的分貝」在抖音大學生音樂大賽期間,參賽選手方志軒聯合其他參賽選手及抖音上的大學生們,共同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用音樂「治癒」他們的「無聲世界」,幫助他們恢復語言能力。
  • 抖音大學生音樂大賽走近聽障兒童,以音樂溫暖「無聲世界」
    音樂碰撞"無聲世界",與聽障兒童唱響"愛的分貝"在抖音大學生音樂大賽期間,參賽選手方志軒聯合其他參賽選手及抖音上的大學生們,共同走進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用音樂"治癒"他們的"無聲世界",幫助他們恢復語言能力。
  • 凱德北京開啟綠色騎行 助力聽障兒童康復
    一直以來,凱德都非常關注公益行動的可持續性和參與性,在北京,凱德旗下物業圍繞「凱德Eco Green綠享新生活」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環保AR體驗、資源回收利用小課堂、環保藝術展等,所有活動都致力於帶動公眾參與,鼓勵每個人都為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努力。「綠色騎行」是凱德北京地區環保季的壓軸活動。
  • 2020年全園聽障兒童家長聽能管理及康復技巧培訓班圓滿結束
    為做好在園聽障兒童家長培訓指導工作、全面提高聽障兒童家庭康復質量,自10月至12月,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舉辦了「2020年全園聽障兒童家長聽能管理及康復技巧培訓班」,150餘名在園聽障兒童家長參加。該培訓班分為兩期,每期分為3個班,均在周末進行。
  • 張定涵:為聽障兒童融入社會應該多做一點事情
    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了一個孩子,見證了他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再到繞口令說得比我都好,我心裡就特別有成就感,特別滿足。我覺得原來孩子們真的很不容易,會說話以後他們變得非常自信,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我也收穫了幸福感和快樂感。成立「涵愛飛揚」是我和我的先生王志飛認識以後,他知道我一直在關注聽障兒童,而他由於父母是聾啞人,也一直想為這個群體做些事兒。因為共同的公益理念,我們就是因為這。
  • 百度AI還能翻譯手語信息 李彥宏這個舉動造福萬千聽障人士
    最近,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發現,全中國大約有2000多萬名聽障失語人士,他們為了更好的融入社會不得不去接受繁雜的手語練習,但與正常人的交流過程中總是會面臨各種困擾問題。為了幫助眾多聽障人士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體驗,AI先生李彥宏想出了不少妙招。
  • 海之聲聽力關愛聽障兒童愛心公益捐贈儀式圓滿落幕
    海之聲聽力關愛聽障兒童愛心公益捐贈儀式圓滿落幕2016-03-31 14:45:0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016年3月30日下午4點,由中國聽力行業領先企業——武漢海之聲商貿有限公司發起的「輕點愛心,讓孩子聽到愛」之國際愛耳日關愛聽障兒童愛心公益現場捐贈儀式在熱烈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 屬於聽障生「特殊高考」:除了聽,他們都可以做到
    ,參加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全國聽障生單招考試。參與監考的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助理黃珏告訴記者,為了方便不同地區的聽障學生參加考試,學校在全國設置了6個單招考點,「從考生的專業課答題過程來看,全國不同地區的聽障學生的能力存在較大差距,應當更加重視對他們的基礎教育。」黃珏說。
  • 極重度聽力障礙的孩子,語言訓練門檻為啥那麼高
    再過3年孩子就要上小學了,媽媽現在想先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怕耽誤孩子將來的學習進程。助聽器的店長找到了我們,問有什麼辦法?雙耳聽力損失108-103,高頻音幾乎都聽不到,這是典型的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在做人工耳蝸之前,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幾乎不現實。
  • 全球4.66億的聽障者,他們都會做這件事
    在得到世界關注的62年裡,這樣一個數目龐大的群體,過得怎麼樣?由於客觀差異,人們很容易察覺到拄著盲杖的視障人群,卻難以發現聽障人群;只有當產生交流時,由於溝通不便,旁人才會意識到他們的不同。這正是聽障者的寫照,他們如常人一般,但過著不尋常的生活;他們擁有自己的堅強和智慧,續寫每一天的故事。比如在一些聽障家庭中,嬰兒半夜啼哭可能會聽不見,聽障父母就會做個電子振動器,孩子一哭鬧,就會把大人震醒。這可謂是巧妙的轉化手段。
  • 臺灣「媽媽」李紹華:為大陸聽障兒童搭「彩虹橋」
    臺灣「媽媽」李紹華:為大陸聽障兒童搭「彩虹橋」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陳旭 季小波)她曾是一名職場白領,現在選擇做一名志願者,成為近30個大陸聽障孩子的「媽媽」,她就是來自臺灣的李紹華。
  • 中國聽障者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
    王樹峰說,在7200萬聽障人士中,0至17歲兒童約有50萬,中青年約有1150萬,老年人數量最多,約有6000萬。隨著助聽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熟,越來越多的聽力障礙人士得以享受聲音帶來的喜悅。然而,聽障人士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王樹峰表示,助聽器驗配服務是聽障人士重獲新聲的必要技術手段。中國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而發達國家的佩戴率約為30%。
  • 瑞士峰力推出新一代助聽器 助力聽障兒童構建有效互動交流
    神採」大功率助聽器,通過革新的技術突破聲音傳輸的疆界,提供更專業的兒童助聽解決方案,確保聽障兒童交流互動的有效性和頻度,從而在自信的對話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確保聽障兒童交流互動的有效性「互動交流的質量可以指所使用的語言特性,比如複雜性,以及兒童能聽到的程度。
  • 「聽」見歷史 聽障兒童恭王府中迎六一
    5月29日,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北京市舒耘聽力語言康復中心的孩子們在老師和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參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恭王府。恭王府工作人員、志願者、聽障兒童及家長合影在參觀過程中,老師們為小朋友精心設計了「有獎競答」活動,大家有序聆聽志願者講解,爭先回答問題,更加深入地了解恭王府歷史,園子裡處處是孩子們認真學習的身影,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成為王府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參觀結束後,孩子們獲得恭王府圖書繪本、特色摺扇和書籤。
  • 聽力障礙帶來的和普通版語言發育遲緩的差別在哪裡?會更嚴重嗎?
    「寶貝第一次說話的時間也比別的孩子晚上四五個月,孩子他姥說這叫『貴人語話遲』,讓我們不用擔心,你說我是不是得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啊?」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的心裡總是糾結得很,一方面認為老人說的有些道理,孩子的問題還不至於到要去醫院的程度。另一方面,不做個全面檢查確實讓人不放心,總感覺孩子身上的「疑案」沒有得到解決。
  • 「橙色書包」火了,聽障兒童家長卻有話說 我們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早發現,早治療,是幫助聽障兒童融入社會的必要方法。此時,作為聽障孩子家長和多年從事聽障兒童康復工作的公益人,洪浩猛卻有些尷尬,很多親朋好友轉發了上述信息,還悄悄發私信問他:「聽障孩子真的聽不到嗎?」在洪浩猛成立的一個500人聽障兒童家長群中,相關討論一刻也沒有停息:家長們費心勞力、花重金給孩子治病,不就是希望他們可以恢復聽力、早日融入健聽人的社會嗎?如此「區別對待」豈非讓多年來提倡「去除特殊化」的努力付之東流?
  • 聽障兒童暢遊水世界 愛心微行動公益活動
    聽障兒童暢遊水世界 愛心微行動公益活動(資料圖)2013年7月6日,摩銳水世界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但我們可以聽到他們戲水時的歡笑聲。這些兒童,與別的兒童一樣可愛,一樣天真無邪的笑臉;他們又與別的兒童不太一樣,平時都要在耳朵上戴著助聽設備,他們是聽障兒童,他們對聲音不夠敏感,很少接觸水,更無法在水裡玩,為了讓孩子盡情的釋放童性,愛心微行動舉行了這次公益活動——「暢遊水世界,放飛童心」。
  • 特殊的畢業典禮 濟寧32名聽障兒童順利畢業
    原標題:32名聽障兒童順利畢業7月30日上午,在濟寧市兒童康復中心,一場特殊而精彩的畢業典禮正在上演。  7月30日上午9點半,動聽的音樂在濟寧市兒童康復中心會議室響起,老師和小朋友們準備了精彩的演出,為今年畢業的孩子們舉行歡送會。三句半、舞蹈等精彩的節目贏來臺下觀眾和家長們的陣陣掌聲。孩子們穿著小博士服、戴著小博士帽在臺上做畢業感言,聽到他們在臺上大聲地說出「我們會說話啦!
  • 聽障兒童秒懂「啥是佩奇」?百度智能小程序AI「翻譯」繪本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今年有一個『啥是佩奇』的事情火遍全網,聽障兒童也想知道『啥是佩奇』。他們就可以通過小程序掃描故事繪本(將文字轉化成手語動畫),理解故事。」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