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起風了
「首爾的風吹得很猛烈,而且聞起來有一股灰塵的味道,跟我的家鄉很不一樣。」
我住進hostel的第二天,隔壁床搬進來一個叫阿金的男生,他也是韓國人,不過,是來自濟州島。他在hostel裡要待上4天,但可不是為了在首爾觀光什麼的,而是打算用這4天時間來面試,找份實習的工作。
「明年就要畢業了,所以想來首爾面試看看。」
他早上4點就要起床準備了,因為面試的時間是早上7點。我納悶是不是首爾的工作面試時間都在那麼大清早的時候,他回答說:「我也覺得納悶呢。」
說起來,全世界的準畢業生到了臨畢業的前一年都是最忙亂的時候,又要準備論文答辯,還得找份稱心如意的實習工作。我來首爾前,豆瓣的兩個友鄰巴斯和曉茉,就分別從杭州和重慶趕來上海,說是都找好了一份實習的工作。他們實習工作的工資都不是很高,大概2000元都不到,比3年前我實習的時候還要少。在上海這樣一個高消費的城市,這點錢交完房租就基本所剩無幾了。
「但過了實習期,可以直接轉正的話,熬個半年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說起來,雖然第一本書就是寫給剛畢業的年輕人看的,但對於找工作這一方面,我好像一直都沒怎麼分享過經驗。不過我總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一直都帶著運氣的成分,所以全盤照搬我的經驗明顯是行不通的。真要分享的話,大概就是以下4點吧:
第一,從學校到職場,對很多人來說算是第二人生,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找工作,一直以來我一再強調也放在這4點中第一位的就是:一定要熱愛你所做的事情!「任何的偉大,都是從微小的熱愛開始的。」——這句話可不是我說的,而是蘋果公司的箴言。說起來,我知道很多人對於大學的專業並不滿意,但坦白講,你出來工作的職位也並不一定要與大學專業相關。如果你所學的東西正好就是你熱愛的那當然最好不過,如果不是,那也沒有關係,據統計每年至少有60%的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與大學專業完全不對口(我就是一個例子)。因此,比起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還不如找自己所熱愛的、提得起興趣的,這樣子在職場生涯的初期才會充滿幹勁,不至於一開始在起跑線的時候就感到倦怠。
第二,如果沒有長期的目標,那至少要有一個短期目標。提出這個意見,倒不是像讀書時期一樣,非要讓大家在某個階段時成績或名次提升到某個位置。純粹是因為,與大學時所面臨的「自學」情況一致,在職場並不會有人掏心掏肺不顧自己的工作只為了當你的良師,所以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其實有助於自己的職場發展;朝著小目標的方向前進,才不至於在職場初期遇到情況時不知所措,感慨最後沒有任何目標和追求,過早地陷入渾渾噩噩和無所事事的狀態。
第三,請一定要學會「自學」的能力。正如我剛才所言,你職場中的前輩與學校中的師長是很不一樣的,學校裡的老師其本職工作就是授予你知識和技能的,所以指導你的學業和成長對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毋庸置疑的事情。但職場可不一樣,你的前輩同樣也是老闆花錢聘請來的,他們自己也要考慮到自己身為一個個體在公司裡能夠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因此,很少有職場前輩會將自己全部的功底和客戶資源傳授給你(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他也要有一技之長混飯吃)。如果你在大學時候還是處於高中時期的學習模式,那麼在初入職場時,一定要轉換思維,學會「自學」,要是還想著跟高中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等著別人來指導你,那你很快就會在職場被淘汰。
第四,也是最後一點,學會在乎你的薪酬。我之所以把這個放在最後一點,是因為我不希望各位把這一個點放大化,而忽略了前3點:在找到一份新工作時,應該先問自己是否熱愛或對這份工作是否提得起興趣,且這份工作對於自己的短期或長期目標是否有幫助,以及通過自學能否在這個工作中得到長進和提升。只有這份工作在此3個方面都確定有所幫助時,才應該考慮到薪酬。大部分人會因為錢而做一份工作,但我身邊實在有太多為了多拿幾千塊錢而讓自己每一天都過得很不開心的人了,我不希望你們加入他們的行列。
但薪酬固然是重要的,是你用最寶貴的時間所換取得來的,我肯定也不希望你把最好的時間花在根本不對等的物質回報上。所以當你確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甚至會為工作創造出額外的附加價值時,儘管開口要價,沒有必要在工資上戰戰兢兢。這是你靠自己的能力得來的,你理所應當應該在乎你的薪酬,這沒什麼可丟人的。只要是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公司也一定會看到,會對你的要求作出評估。在乎它,但不要刻意放大它,這就是我對你的最後一個忠告。
我的分享其實很淺層,畢竟這也不是什麼成功人士的教學分享。職場有時候像是一陣猛烈的風,夾雜著明眼看不見的塵埃,毫無來由地襲來,與過往學生時期所感受到的溫和的風不太一樣。衷心祝福所有的年輕人,包括巴斯、曉茉和從濟州島來首爾的阿金,都可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也請要記得,快樂和自在的人生比什麼都要來得難得。
另外,我一直不太好意思告訴阿金,大臉喵曾經對我說,首爾的風之所以有灰塵的味道,據說是因為這些風是從北京吹過來的。
失去與獲得一樣美好
在首爾住下來的第四天開始,生活就已經走向一個常規的軌道。我會在早上9點起來,然後到hostel頂層的廚房給自己做一份早餐。首爾的hostel比其他城市的hostel都要好一些,不僅提供免費的衛浴產品,廚房也是免費使用的,並且每天還包含一份吃到飽的早餐(只是你餐單日復如一日,永遠是麵包、果醬配雞蛋)。大概是這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慢慢滲透到這次旅行中來,所以第四天開始,我便覺得自己和普通首爾人沒什麼兩樣,除了我不需要上班,並且只會幾句簡單的韓語而已。
大臉喵說他在這個城市待了4年後,愈發覺得首爾其實很無聊。但其實他還有好多地方都沒去過,所以我儘量嘗試讓自己不受他的影響去開發屬於自己的「觀光線路」。比如我住的地方在市廳地鐵站附近,其實是首爾觀光最好的地段。但大臉喵一直都不知道從hostel出去後要怎麼往市廳的地鐵站走,我大概跟前臺諮詢一下後打算自己去找找看,結果不僅找到了市廳的地鐵站,還從地下通道走到了明洞(事實上兩者相隔非常之近)。所以第四天的早上,我吃完早餐後,就從地下通道走到了明洞,然後在樂天電影院看了早場的《雷神2》電影。
說起來,畢竟是自己十四五歲時想來的城市,所以這幾天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錯過了一些什麼。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這麼幾天下來,我發現首爾和我想像中還是不盡相同。它是一個完善的現代化的城市,但確實如大臉喵所說:它不夠有趣。除了你在餐館中能感受到的韓式料理口味外,這個城市充滿著現代都市的外放和融合,與韓劇中濃濃的韓國風情比起來總是不太一樣。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它像上海一樣,會讓你覺得很居家,並沒有我之前到了伊朗或者土耳其時那種因為截然不同的風情而眼前一亮的感覺。
這麼想來,其實也沒什麼好責備首爾的,純粹是因為我這個觀光者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而已。十四五歲的時候,覺得中國和韓國之間就已經隔了很大一個世界,殊不知在這個世界上千百個國家裡,中韓已經算是文化差異相對沒有那麼懸殊的兩個國家了。何況從古至今以來的通商和往來,韓國其實到了現在看來,早已經不像是當年那麼遙遠。因此,我也嘗試著平和接受這段旅程往「居家式」的感受發展。
反倒是微信中的一些朋友,覺得能來韓國好像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言語中充滿了羨慕的語氣。有時候看到他們這樣想,在想想這兩天自己的「旅行」狀態,實在覺得有些羞愧——好像是我發掘不出這地方的美妙,如果這段旅程由他們來安排,會比我聽到和看到的美妙百倍一般。說起來,我也不是沒有過揣著手機看著微信中的朋友圈對其他人報以豔羨姿態的時刻。比如之前有個友鄰去了臺灣,我便在想:「哎呀,真是好,我什麼時候才能去呢。」言語中嫉妒的心情都已經要大於羨慕了。
我停止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有一天我在豆瓣看到了一篇文章。這個叫Alexys的女生是這麼寫的:
「我們之所以會嫉妒,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對現在的自己不滿卻又不知所措。我們嫉妒考試得第一的同學,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知道得與他一樣多但是卻不知道怎樣貼近答案獲取高分。我們嫉妒薪水比我們高的同事,同樣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具有那個能力卻又不知道怎樣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公認。所有的嫉妒,都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能夠到達那個位置卻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到達。
「而反過來,當我們認清我們必須要抵達的前方,而且下定不顧一切、用盡一切手段都要抵達的決心,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足夠強大,不會因為他人的作為而產生動搖,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而對自己產生懷疑。我們的內心開始變得平靜而溫和,它不驕不躁,不怨恨也不譏諷,你的頭腦開始冷靜下來,你就會驚奇地發現以往在你眼中雜亂無章的遍野荊棘的下面竟還留有前人的足跡。」
我驚覺這種情況確實和我想的一模一樣,所有的嫉妒和羨慕往往都來源於自己的軟弱和無力,而軟弱和無力是沒有辦法幫助我們達到我們所「嫉妒」的高度的;
簡單來說,就是嫉妒這種情緒其實毫無意義,與其發出「哎呀,真是羨慕他可以去首爾啊」的驚嘆,不如下定一切決心讓自己明白無論如何自己也要達到這個位置,因此「逼迫」自己強大起來。當我身處於首爾時,我的心裡就是這麼想的,過往那些「嫉妒」、「羨慕」或是「心願」都隨著軟弱、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的過去消逝了,留下的是這個最終成行的,內心足夠強大的自己。
如果在十四五歲的時候沒有「失去」這個機會,我可能也不會明白二十多歲「得到」它時的來之不易。有時候失去和獲得一樣偉大,通過「失去」你才會明白這個人或這件事對你有多重要,從而影響你是否下定決心要追回所「失去」的東西。過往的失去,造就了現時的我們;而現時的獲得,正是成長的體現。它理應是強大、平和且無所畏懼的,因為它已經不害怕自己再次「失去」這樣東西了。
所以說起來,我之所以對於首爾沒有抱有短期觀光客的心態,而像是一個「居家式」住客一般來感知這個城市,除了我個人的選擇以外,也代表了這一刻的我其實已經明白:我並不趕時間,這一次錯過的東西,下一次補回來就好。至少,我不會像十四五歲那時一樣,擔心無緣再見到首爾了,這大概也是一個人從物質層面和自身歷練上成長的一個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