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 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清代前期在滿漢矛盾衝突之下,清代統治者處於政策的需要,也必須籠絡廣大漢民族以加強統治,受漢文化影響,對明陵實施保護政策。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全國局勢未穩之際,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本月中旬進駐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達金陵,親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其謁陵態度之恭敬,禮數之尊崇,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下江南拜謁孝陵,題"治隆唐宋"碑於碑亭。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裡,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裡。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明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明孝陵建設在朱元璋死前進行十幾年,朱元璋對其極為用心,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驚人的。這一切既是為了馬皇后,當然也是為了自己。他對馬皇后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後再沒冊立皇后,朱元璋一定會與其合葬。朱棣繼位後還特意為父親在明孝陵豎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掃,皇族中有人犯事還被罰到孝陵守陵悔過。後來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為明朝龍脈所在,對其甚為關注,嘉靖皇帝曾將紫金山改名為'神烈山',崇禎皇帝還豎立禁止在紫金山採伐、動土的'禁約碑'。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鬥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兩邊分布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著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