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上是陸權強國,海運只在宋朝和明朝前期短暫興盛,其後長期收縮於海岸線以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權覺醒,有識之士認為只有走向大洋,中國才能復興。此後,經濟迅速向沿海聚集,沿海城市空前繁榮。在1990年代中國最有活力的城市幾乎全是沿海城市,深圳、廈門、寧波、上海、青島、大連、天津、煙臺成為無數人嚮往的發達城市。那時是沿海城市最風光的時刻,內陸城市,即使強如武漢、成都也消沉了十幾年。
海權是何時從巔峰跌落,陸權是何時重回舞臺中央的?沒有非常明確的時間線,但有幾點促使了陸權在中國復興:
1、沿海人口較少限制了製造業發展
中國和美國、英國等海權強國不同,英美人口的80%聚集在東西海岸線100公裡範圍內,而中國80%人口在海岸線100公裡以外。在2000年,青島、廈門、大連、寧波等沿海城市人口都只有五六百萬,根本不能和內陸大城動輒千萬相比。人口較少限制了沿海製造業發展,所以製造業逐漸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內陸轉移。武漢、合肥、重慶、蘇州、無錫、長沙等內陸城市迅速崛起,成為主要工業中心。
2、高鐵崛起削弱了沿海城市的優勢
隨著高鐵興起,內陸城市獲得了沿海城市不具備的交通優勢。沿海城市在享受海洋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在陸路交通上卻很弱勢。中國鐵路樞紐一般出現在人口密集的米字形鐵路中心,如鄭州、武漢、合肥。中國沿海十幾座大城市,稱得上鐵路樞紐的也就上海。而上海雖然是沿海城市,但它的主城區並不濱海,而是更靠近內陸,嚴格意義上說上海是一座近海型城市。青島、廈門、大連等真正的海濱城市,鐵路交通都很弱,在中國鐵路樞紐榜單上很靠後。
3、內陸消費市場崛起
隨著內陸經濟發展,有人口優勢的內陸城市在消費規模上已經遠超沿海。2019年消費市場規模最大的10座城市中,真正的沿海城市只有深圳一座,還有上海、廣州、杭州三座近海型城市,其它6座都是純正的內陸城市。
4、國家對海運安全的清醒認識
海運雖然運力大、成本低,但海運最大的軟肋就是很容易被截斷。美國為了保護其全球商路,組建了龐大的遠洋海軍。中國外貿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沿岸有不少不友好國家,並且西方艦隊不斷加大南海存在,威脅我商路安全。隨著中印之爭,中國海運安全更加嚴峻。好在我國對此有清醒認識,在2013年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建海運和陸運兩條商路,以確保商路安全。現在看來,這個計劃是有多麼的高瞻遠矚!
2019年中歐班列共開通8225列,運載貨物1300多萬噸,同比增長18%。未來中國將以新絲綢之路為核心,構建新的陸上國際貿易大通道!
未來新絲路將形成三大貿易中樞和五大集散中心!三大中樞為西安、武漢和重慶。五大集散中心為鄭州、蘭州、徐州、烏魯木齊和襄陽。
1、西安
從圖中可以看到,全國鐵路網呈扇形匯聚到西安,而西安向西則只有一條通道,這就造就了西安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建議西安建設一座設計吞吐量在1億噸,遠期規劃5億噸左右的的陸運港口,作為新絲路的全球物流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西運貨物在西安集散,從這裡統一調度安排班列向西發送。未來,西安將成新絲路貿易中樞之一。
2、武漢
武漢在這條國際通道上的地位位居第二。武漢最大的優勢是水運和陸運二合一。萬噸級貨櫃貨船可從長江口直通武漢,這就意味著整個長江中下遊、甚至華南的貨物都可以通過水路集中到武漢,再通過鐵路發向境外,這是非常經濟的運輸線路。未來,武漢也將成為新絲路貿易中樞之一。
3、重慶
重慶也是水陸合一,但水運通航噸位較小,所以運力比武漢略有遜色,不過重慶本身就是製造業重鎮,每年從這裡發往歐洲的貨物量非常巨大。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的貨物也可經重慶中轉。未來,重慶也將成為新絲路貿易中樞之一。
4、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是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最後一個大城市,也是西北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集散地,烏魯木齊與中亞經濟聯繫緊密,可以發掘這方面的潛力,成為中國與中亞、西亞的貿易中樞。
5、鄭州
鄭州的交通優勢自不必說,華北、中原,甚至東北地區的物資可以在鄭州集散。
6、蘭州
蘭州是隴海線上的重鎮,可以作為西安物流中樞的副中心,配合西安承擔全國貨物集散的作用。
7、徐州
徐州是隴海線東部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也是亞歐大陸橋實際意義上的東部起點,山東、江蘇、安徽的物資都可以在徐州集散,成為絲路東部物流中心。
8、襄陽
襄陽堪稱小武漢,隨著漢江航道的開通,2000噸級貨輪可以直通襄陽,這讓襄陽也具備了物流中心的角色。而且襄陽鐵路也非常發達,華東、華中、東南的物資也可以到襄陽集散中轉。
不要小看現在還很弱小的中歐陸路通道,它日必成大器!
城市、經濟、科技、地理、人文,歡迎關注猴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