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篇重慶、成都的文章,這幾個月一直閃現在我的腦海,非常想和大家聊一下這兩大城市的長遠發展。重慶和成都,目前幾乎代表了整個成渝城市群的經濟形態,也是西南地區的兩大核心支撐。今天,我們聊的重慶和成都的大方向,是長期發展的一個方向選擇。
我們認為重慶、成都的大方向,目前有三個選擇。其一,牽手西安組成西三角經濟圈;其二,沿長江而下聯繫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其三,還可以一路向南與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合作。從短期發展而言,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這三個方向都可以同時協同進行。但長期來看,必須確定出一個大方向!
公開資料顯示,西三角經濟圈以重慶、西安、成都三大城市為核心,總面積超20萬平方公裡,覆蓋50多座城市,包含了成渝與關中平原兩大城市群。前幾年,西成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也是重塑了中國經濟的地理格局。有學者提出,隨著成渝、西成、西渝三條高鐵相繼通車,我國西部地區的經貿往來將更加密切。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成都和重慶首先會主攻這條北上之路嗎?
答案是明顯不會,成都和重慶最終的方向肯定是牽手西安,但現在時機未到!成渝城市群的籌碼有限,每一步的發展,必須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在目前主流的大方向上,成渝城市群依然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一環。對於成都和重慶而言,籌碼只有這麼多,提前牽手西安肯定是冒險的。那麼還是沿長江而下,去擁抱武漢、南京、上海嗎?
前幾日,關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座談會,也讓長江沿線各大城市都開始摩拳擦掌。長江經濟帶包含了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以及長三角城市群,對於成都、重慶而言,這個大方向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國家提出了長江上遊經濟區的概念,當時也是全國十大經濟區之一,包括了四川(含重慶)、雲南、貴州三省。如果加上西藏,其實也是地理意義上的西南地區。如果成都和重慶,注重西南地區這個地理區位,是否會考慮一路向南呢?
其實在三個方向的選擇中,沿長江而下與一路向南是必須二選一的,而牽手西安與這兩個方向不會矛盾。因為從時間點上考慮,成渝城市群要正式崛起,必須得確定核心方向是向東還是向南,而向北牽手西安是在後期成熟的階段了。也就是說,成渝與西安的聯動,只能是錦上添花的概念。
去年,國家城鎮化文件中,正式確定了四大城市群。前面三大城市群,都有自己的出海口,工業與貿易的先期發展,完善了地區整體的社會經濟。成渝城市群,位居西南一隅,同樣渴望面朝大海。沿長江而下的意義,無非也是藉助上海的航運力量。那麼成渝城市群一路向南,能不能也找到新的突破口呢?
從距離來看,成渝城市群向南距離大海似乎更近。但珠江作為我國境內第三長河流,途經雲、貴、桂、粵、湘、贛六大省份,與川渝剛好也是擦肩而過。那麼,成渝城市群是否可以考慮將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聯合起來組建西南一體化,再利用鐵路、公路等貨運方式,依託廣西新的出海口,形成一個完美的陸海聯運呢?
其實,就算珠江途徑川渝,成渝都市圈也未必會從粵港澳出海。首先,粵港澳地區本身就是我國最為發達繁榮的區域,貨運、客運、信息流等都已經非常繁忙,經濟形態早已飽和,也承接不下成渝的貨運體量。再者,通過長三角或者粵港澳,都是為他人做嫁衣。如果牽手廣西的港口碼頭,成渝城市群能否擁有自己的主導權,最終彎道超車,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呢?
那麼對於成都、重慶的大方向,你們又有什麼自己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