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楊晨
北緯30度,是一條地理學家劃出的虛擬線。神秘而又奇特,貫穿四大文明古國,壯觀的自然風光、璀璨的古代文明和神秘莫測的宇宙力量都匯聚在這裡。
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都在這條線上,長江、密西西比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均從這裡注入大海。
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南昌、南京、杭州、寧波、上海,從西向東,中國的許多大城市排列在這條緯線上,仿佛一條駕雲行海叱吒風雲的長龍,遨遊天地間。
是巧合,也是來自命運的必然。成都和重慶,因為地理位置成為「幸運兒」。同在四川盆地「聚寶盆」中,汲取著來自北緯30度的滋養。成都地形平坦,從李冰開渠,締造都江堰的時候,就被稱為「天府之國」。重慶水路發達,依託長江,擁有西部地區最好的碼頭。在地理環境上,這兩個城市是中國最優秀最有發展潛力和未來的地方。
同沐三千年巴蜀之光,擁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地理,成渝兩子,如何在差異中互補,互補中交融?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向發展,由此撐起的中國經濟第四極,正在重構中國西南版圖。
錦江之夜。圖/人民視覺
成都:濯錦清江萬裡流
「慢時光」中蛻變的國際化大都市
橫跨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兩大自然景觀,成都兼有山景、平原、丘陵之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均氣溫1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在中國偌大的歷史版圖上,成都是唯一建城以來城址以及名稱從未更改的城市。從總面積不到30平方公裡的西部小城,到城市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裡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從「慢時光」中蛻變成國際化大都市,她的風韻萬千和「網紅」標籤,讓五湖四海來客心甘情願地「打卡」。
全國最長的縱向中軸線道路,有70米寬,約27公裡長,這是成都的人民南路,被稱為天府第一路。如果你初來成都,從機場一路向北,就會邂逅這條老成都人印象中的「最寬的路」,這也是成都最大最重要的南北幹道。華燈初上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成都的魅力並不止步於熱鬧的車水馬龍中。
對於外地人來說,沒去過寬窄巷子,都不好意思吹牛到過成都。其實在20多年前,這裡還是相當清靜的老成都街巷。這裡保留了川西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相融合的獨特風格,改造重建時秉持了「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把建築和街道中時間的痕跡完美地再現。這裡的「慢時光」有著治癒的魔力,讓慕名而來的人們,沉浸在「休閒安逸」的成都生活美學當中。
春熙路,大名鼎鼎,她是成都第一條以「路」命名的街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在現代商業和城市文脈中疊加,這不僅是承載了成都人民回憶的地方,而是與國際化時尚接軌的春熙路。
千年大慈寺,國際範兒十足的太古裡,歷史與潮流,無縫對接。四合院和天井還是原汁原味,大慈寺的閣樓紅牆,相融於精緻、高端的新時尚打卡地,毫不違和。燈火闌珊中,這裡是成都。
重慶洪崖洞夜色。圖/人民視覺
重慶:天生內陸 享受「沿海」機遇
8D魔幻 想不火實在太難
位於盆地東南川東平行嶺谷,介於華鎣山與銅鑼山之間,只看地勢,重慶似乎沒有成為大城市的潛質。然而,長江之利是其崛起的最大因素。整個城市發端於嘉陵江與長江匯合處,依託於長江強大的河運能力,天生內陸的重慶享受到了「沿海」城市的待遇。
大山大江造重慶。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山城重慶總給人一種磅礴中險峻、廣大且致遠的形象。
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在大山峻岭中穿梭且奔湧向前,承載著記憶,又見證著變遷。
在這樣的山水格局中,重慶人依山而居,臨江興業,刻畫出別樣的城市風貌,塑造出獨特的城市氣質。
往昔,人們多用霧都和山城來稱呼重慶,現今,更多人卻喜歡用「魔幻」來形容它:依山錯落的樓房,穿樓而過的輕軌,令導航「沉默」的立交……讓重慶一夜躥紅於網絡。而這些得益於基建飛速發展的產物,依託的是重慶大山大江的風貌,延續的是重慶千年不變的氣質。
六七年前,網絡上一張洪崖洞夜景和《千與千尋》場景的對比照,瞬間將一個新地標迅速推上全國網紅勝地。近乎漫畫版迷幻的夜景,符合了所有人心中的想像。
對於土生土長的重慶人,洪崖洞所代表的巴渝建築文化,是無法取代的情懷和記憶。追溯千年,除開洪崖洞,彈子石、大佛段,渝中區十八梯、建興坡、臨江門、石板坡等地都是以前吊腳樓聚集地,依山就勢,沿江而建。
民國時期,陪都重慶湧入大批商賈高官,洋樓增多地價上漲,勞苦百姓大多就被「趕」往江邊,在峭壁旮旯裡搭起蔽所。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發展,重慶碼頭需要的力夫越來越少,從吊腳樓裡搬出的人越來越多。一間間殘破且空蕩蕩的吊腳樓,在歷經幾十年風雨不倒後,最終還是沉默於聳立的高樓中。而當洪崖洞重新亮起,記憶又被重新包裝。
與此同時,大家又逐漸發現了重慶的其他令人驚嘆的建築。依靠著網友們的想像力,穿樓輕軌、皇冠大扶梯、黃桷灣立交……這些重慶人早已習慣,猶如「上坡下坎」的平常,被塑造了新的城市「魔幻」。
4月22日,重慶洪崖洞和成都寬窄巷子高調「官宣」,兩大城市地標級景區基於各自現有運營體系,在品牌聯播、市場營銷、產品互推和遊客導流等領域開啟深度合作。兩地計劃同期舉辦「成渝雙城記」城市互動營銷活動,未來,洪崖洞的5樓、6樓區域中將加入寬窄巷子元素,打造寬窄巷子主題場景。成都方面,也會在寬窄巷子打造洪崖洞。
雙城要做強
必須要「拆牆」要牽手
楊繼瑞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
「成渝雙城,地理上山水相依,同在一個盆地,共享一江流域,成就一方水土,山川風貌塑造錦繡天府、兩江山城,山水相依孕育同源共生的風物民俗人情。」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解讀,有著蜀地千年歷史底蘊的成都,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快速的國際化步伐,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聚焦於此。美麗宜居的城市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底蘊深厚的城市文化、新興產業驅動的經濟活力、觀念前沿的消費能力,讓成都的城市發展一路走來不斷收穫各方關注與肯定。
重慶依山而立,傍水而興,山環水繞,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等縱橫交錯。先民習水而居,「靠水吃水」,沿江形成了許多碼頭。碼頭的商品交換帶來碼頭的繁榮,逐漸形成集市和場鎮。碼頭百物聚散,船工、縴夫、幫派、挑夫、商賈、平民聚集,飲食、客棧、會館集結,三教九流、千役白工各顯神通。碼頭生活是一幅世俗風情長卷,構成獨特的碼頭經濟。碼頭因商品交換逐步形成集市和場鎮,水興又促進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成都與重慶的差異,恰好是雙城可以互補互融的部分。
楊繼瑞表示,從城市地理的角度來看,成都屬於盆地,重慶山城,使地緣、經濟、地理和產業配置方面都呈現差異。
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成都是個消費特色比較濃鬱的城市,唐代就是「揚一益二」的地位。適合更精細化的、跟消費直接聯繫的產業。平原的面積廣,消費的支撐力更廣,適合建設國際消費城市。
他指出,重慶沿江,可以做大型的製造,以及適合江海聯運的項目,所以有很多大型的製造業,而作為口岸城市,重慶互補了成都的交通。
「經濟共生,更重要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步出現了一個城市向一個大的片區、一個城市群來拓展的趨勢。不管是價值鏈、供應鏈、消費鏈,都突破了一個城市行政區劃的範圍。」楊繼瑞認為,大經濟圈、大灣區、大城市群是當今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和趨勢。
他強調,不管是從世界級的城市群來看,還是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來看,都為雙城提供了榜樣。成都和重慶要想在中國最大的經濟迴旋餘地,就必須聯手。
做強,必須要「拆牆」,必須要牽手。特別是要抓住疫情後,世界產業鏈重構的機遇。在中國的大後方,真正成長為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創新發展
是新時代成渝發展的關鍵所在
王德忠
四川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瀘州市智庫專家
巴蜀山水相依、血脈相連、人文相通,千年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圈。巴蜀文化雖然一體,但各自富有特色。重慶人熱情、奔放、敢為天下先,富有創新精神。成都文化底蘊深厚,猶如穩重、包容的貴族,商業文化十分發達。
四川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瀘州市智庫專家王德忠表示,重慶人的創新力與成都人的商業運營能力是創新發展所需要的兩大稀缺資源,如果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將會爆發出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重慶人在火鍋產品創新,成都人在火鍋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方面,已經進行有效結合,效果不錯。」他提及,著名火鍋「譚鴨血」就是成功範例之一。「旅遊的眾多名片,讓兩地可以實現文旅共生融合。成渝文旅資源富集而獨特,聯合開發滿足市場多層次需求的網紅文旅產品,比如川渝古鎮遊(包括古街區,如錦裡、寬窄巷子、太古裡、磁器口、洪崖洞等網紅景點)、川渝精品遊、川渝特色鄉村遊、川渝內河遊(以三峽遊為龍頭)等,市場潛力巨大。」
成都與重慶兩大上千萬人口巨型城市,是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同處四川盆地「聚寶盆」,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加速以成都為核心的平原都市圈、以重慶為核心的一小時都市圈相向發展,帶動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渝東北與渝東南兩翼融合發展。王德忠指出,成渝交通互聯互通優勢,可以深化產業分工協作。「比如,重慶是我國有名的工業基地,汽摩、機械、計算機等產業十分發達,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資源富集。重慶可以把汽摩配套產業轉移至四川毗鄰區域,帶動成渝腹地發展;成都利用資源優勢,配套重慶汽車電子、機械電子產業發展,推動雙核高端共振。」
另外,四川大宗產品可以借道重慶港口,宜賓、瀘州港與重慶港聯合協作,再次開發利用黃金水道長江,開展多式聯運,一體化發展。
飛機上俯瞰山城沿途風景,美如畫卷。圖/人民視覺
萬裡川江巴蜀情
山水相依孕育同源共生的風物民俗人情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進程中,血脈的湧動從來不會停滯,長江黃河也如此奔騰不息。
萬裡長江從四川宜賓開始匯聚,自西向東,勇往直前。長江幹流橫貫重慶全境,流程長達665公裡。「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據記載,從重慶出發,到萬縣(今萬州)途中,要經過水葬、上珞磧、下珞磧、柴盤子……接二連三全是淺水區,且航道狹窄彎道多,處處是險灘,道道鬼門關。
雖然「夔州險過百牢關」,但重慶人仍「輕舟已過萬重山」。爬坡上坎,乘風破浪,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唱出屬於他們奮勇前行的川江號子,唱出氣魄,唱出膽量。南宋末年,釣魚城以彈丸孤城,用重慶人的血性,抵抗強敵達三十六年之久,擊斃蒙哥汗,成為世界戰爭史上一大奇蹟。
抗戰時期,這座城市的凜然和無畏的精神,進一步錘鍊。松林坡上,風雨如磐的鬥爭歲月裡,革命者們表現出對信念的堅守和智慧,如今仍是當代中國應對挑戰,突破困境的重要精神支撐。重慶,也根植於深厚的紅色基因,將這樣的紅巖精神保留並融入與城市發展中。
成都,也是一座在水邊生長的城市。1287年前後,馬可·波羅輾轉來到成都。他的文字中,宛如看到另一座威尼斯。馬克·波羅看到的錦江:「此川之寬,不類河流,竟似一海」,商賈乘船「往來上下遊」,漁人拉網捕魚,「世界之人無有能想像其盛者」。在水邊,杜甫吟出了「門泊東吳萬裡船」。
都江堰。圖/人民視覺
始建於公元3世紀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利用江河出山口出的特殊地貌、水脈、水勢,僅僅用了「深淘灘,低作堰」這六個字,便馴服了大自然最為兇悍的水神,在幾千年的光陰裡,為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提供了庇護和濡養。都江堰的水孕育了成都平原,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決定了成都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雖飽經戰亂仍能在原址上得以重建復興。成都人樂觀豁達,有著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骨子裡又帶著自信和驕傲。
大浪淘沙的川江縴夫,唱響了川江號子,成為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瑰寶。川江號子,是包括長江、嘉陵江在內的川江流域中,船工拉縴時一起合唱的民間歌唱形式。它的歌詞,就是船工對抗天險的情景寫照。其既調動了船工的工作熱情,又統一了動作,讓大家勁往一處使。
渝東南地區,苗族、土家族世代聚居,他們將生產和勞作中的各個場景與音樂結合,創作出一系列優美而動聽的民歌,將生活和民俗融入歌中,也讓歌寄託美好和希望。
特殊的環境,鑄造出兩地人民堅毅且無畏的品格,同時又孕育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專家訪談
魏曉龍
MRICS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渝中區政府招商顧問、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理。
曾負責重慶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戰略研究、解放碑商業步行街業態升級規劃、重慶寸灘保稅港片區產業升級項目、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項目、沙坪垻磁器口片區業態升級項目、重慶空港商圈產業規劃、茄子溪碼頭轉型升級、重慶高新區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研究、重慶科學城陝建西南總部等項目。
封面新聞:在人們印象中,西部城市大都小而狹長,往往被周圍的山無情地束縛在中間,就像戴了一個緊箍咒,難以突出「重圍」。然而,成都和重慶的分布卻出其不意,讓世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平原在西部城市崛起中起到的作用。兩個城市的地理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魏曉龍:重慶和成都的地理布局各具鮮明特色。重慶四山圍繞、兩江環抱的獨特城市風貌,在全國都是比較有特色的。最初由於山水阻隔,整個城市發展呈現「多中心、多組團」模式,而近年來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改善,城市在產城一體化、用地集約化、城市立體空間延展都有顯著的提升,區域之間的緊密度不斷提高,城市的發展也更為合理。
成都處於四川盆地腹地,東有龍泉山脈,西有邛崍山脈,岷江與沱江不斷衝刷,形成了這片肥沃而廣袤的土地。成都的城市發展是典型的中心圈層式城市發展模式,以城市中軸線為發展主軸,其商業商務資源更加集中,更易形成聚集效應。
近年來,成都提出東進,建設東部新城,重慶提出西拓,建設西部新城,在城市發展格局上,兩地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未來在產業協調方面有很多合作機會。
封面新聞:重慶的洪崖洞、解放碑,成都的寬窄巷子等網紅景點,被譽為是「不打卡就白來」的景點。您是怎麼評價這兩座城市的網紅地標的?
魏曉龍:這兩座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理特點,其競爭力肯定是獨一無二的。在我看來,兩座城市的網紅地標其實都是其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當代表達。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重慶承載著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紅巖精神等厚重人文底蘊。洪崖洞的建築形態很好地再現了巴渝古都風貌,吊腳樓非常具有重慶特色。解放碑是抗戰勝利的精神象徵,同時作為重慶最早的商業中心承載了非常多重慶人的記憶。
成都作為巴蜀文化的中心,孕育了寬窄巷子、錦裡等有蜀風水韻又有現代生活特色的文化商業街區。成都和重慶,雖然行政劃分不同,但是生活習俗,語言交流,飲食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這是割捨不開的。在城市競爭力打造上,兩地協同發展可以形成成渝都市圈獨特文化屬性的魅力,形成都市網紅地標群。
重慶磁器口古鎮夜色。圖/人民視覺
封面新聞:您和團隊參與過重慶解放碑、磁器口的升級改造項目,這些項目是如何讓城市有機更新的?如何讓2000年的風物歷史,融入時代的?
魏曉龍:如何讓一座城市同時擁有底蘊、氣質與靈魂,這是城市更新所要解決的問題。
解放碑步行街作為重慶最重要的商業商務集聚區,可以說見證了重慶的歷史變遷,也是重慶商業發展的縮影。2018年底,解放碑步行街躋身全國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之一,成為傳統商圈轉型的先行軍,也是重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引擎。我們建議針對解放碑現存的老舊物業進行改造盤活,對傳統大眾百貨商場進行提檔升級,積極尋找實力企業對空置物業進行改造盤活,在商業項目中注入當地文化,如渝中母城文化,激發商業活力。
磁器口作為重慶重要的一張巴渝文化名片,是重慶本土的文化的集聚地。但隨著知名度的擴大以及重慶整體城市旅遊熱度的提升,磁器口現有的交通、風貌、業態、品質已經無法承擔整體歌樂山—磁器口片區打造5A風景區的目標,秉承留存原生地貌和建築風格,注入新功能,激發新活力的原則,我們首先對磁器口的歷史文脈進行了深度挖掘和提煉,找到值得留存的記憶;其次對其現狀進行了優劣勢梳理;並根據現代發展趨勢和方向,尋求相應可利用載體,植入可發展業態,為磁器口注入新的生命元素。
封面新聞:您平時在重慶工作,也在成都生活。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您如何看待這兩座城市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在雙城融合的今天,兩座城市在城市名片打造方面,如何協作共贏?
魏曉龍:從綠色發展來看,成都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世界名片」,高起點規劃建設天府綠道。同時,重慶把「兩江四岸」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沿著主城區長江、嘉陵江濱江岸線總長約394公裡,打造成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一流生態濱水空間,達到「國際一流濱江帶」品質水準,成為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兩座城市在城市名片打造上都不約而同強調綠色協同發展,這是兩地的共性,也是未來可以互相學習和探討的發展方向。
同時,我認為,兩座城市都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TOD城市發展模式推進城市及片區開發,成渝有望成為中國最佳TOD模式一體化實踐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軌道交通、機場等交通基建一體化發展,可以有效串聯城市重要節點、商圈的軌道網絡,形成雙城融合協同發展的局面,從而實現協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