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近年來廣泛被提及的一個專有名詞和概念,並頻繁出現在各大工作會議的報告之中。城市群是多個城市空間發展成熟的組織形式,一般由1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並伴隨若干大城市為構成單元,利用特大城市的交通、通信、經濟、醫療、教育等資源優勢,最終實現城市群體內的高度同城化和一體化,城市群發展成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特徵之一。
截止到2019年底,經過國家批覆的城市群已經有十個城市群,分別為(按照批覆時間排序):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
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將重點介紹於2016年批覆成渝城市群,並著重介紹成都、重慶兩座城市過去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和其在我國城市群中的影響力,以及兩城發展中的競爭性。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實際上早在2016年成渝城市群剛剛獲批之時,就有部分媒體和學者提出了「成渝城市群將撐起中國經濟『第四極』」的設想和願景,彼時在媒體和學者眼裡,排在成渝城市群之前的三個城市群分別為: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江中遊城市群。
當時間來到2019年,恆大研究院對我國336個地級市進行了多層次、可驗證的指標、數據評選後對外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報告。在此份報告中也對我國城市群進行了數據排名,其中成渝城市群無論是在城市群人口以及城市群發展潛力等多個方面均位列我國城市群第四位,而此時排在成渝城市群之前的則是: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
實際上,成都與重慶分別作為四川省省會及我國直轄市的過去十年,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均相當亮眼。
過去十年來,成都市從2009年的全國GDP排名第14位(4502.6億元),攀升至2019年的全國第7位(17012.65億元),且常住人口保持年均37.15萬人的增長(其中代管了簡陽市)。
另一邊,重慶市也從2009年的全國GDP排名第7位(6528.72億元),穩步增長至2019年的全國第5位(23605.77億元),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約26.53萬人。
然而縱觀過去十年成都與重慶兩市的發展,其中競爭大於合作,這裡的競爭既包含可數據化經濟、人口競爭,還有政策及產業競爭。
成渝發展競爭大於合作但正在轉變
2010年6月,兩江新區正式獲批成立,這不僅是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我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隨後在經歷了浙江舟山、甘肅蘭州、廣州南沙、陝西西鹹、貴州貴安、青島西海岸和大連金普等新區成立之後,時隔四年零四個月成都也迎來了自己的國家級新區——四川天府新區。
國家級新區設立時間方面,成都的確晚於重慶,但在隨後的自貿區設立上,成都與重慶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齊頭並進。2017年3月,我國一次性批覆設立了7個自由貿易區,其中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出現在名單之中。
無論是國家級新區還是自由貿易區,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在定位中均難免出現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定位,例如西部大開發門戶城市、促進西部地區轉型、服務西南等等。
同時在統計過去10年全國人口流失最多的30個城市中,重慶市(下轄區縣)以及四川省的廣安市、達州市、宜賓市、南充市以及資陽市均位列其中,而以上地級市和區縣人口流動的歸屬地最大比例就是重慶和成都兩市。
不僅如此在過去十年來成都、重慶兩市產業協同度較低,兩市之間缺少重要的節點城市(位於重慶與成都之間的四川資陽和內江市經濟規模僅700多億和1400多億元,位列四川省地級市倒數),產業分工協作不充分其中競爭大於合作。
不過經過多年的競爭關係,在近年來也開始出現轉變,兩市合作的信號頻現。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自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批覆以來,兩市近年來逐步展開的系列合作。2015年,重慶與四川籤署關於共築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備忘錄,兩市決定將在交通、信息以及市場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同年12月底,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獲批,成渝兩地被賦予全新發展定位;2018年,川渝再次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並展開12個專項系列合作;2019年在《計劃》基礎上再次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2020年3月,成都重慶兩地中歐班列將共同使用「成渝標識」,開行突破10000列;2020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進入正式審議階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僅利於雙城優勢互補、區域經濟布局、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還對構建國內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起到促進發展作用。
成渝雙城的合作發展已經被認定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新的動力源,在我國諸多城市群中站穩「第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