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十年經濟增長近四倍,打造我國城市群第四極

2020-12-12 騰訊網

城市群是近年來廣泛被提及的一個專有名詞和概念,並頻繁出現在各大工作會議的報告之中。城市群是多個城市空間發展成熟的組織形式,一般由1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並伴隨若干大城市為構成單元,利用特大城市的交通、通信、經濟、醫療、教育等資源優勢,最終實現城市群體內的高度同城化和一體化,城市群發展成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特徵之一。

截止到2019年底,經過國家批覆的城市群已經有十個城市群,分別為(按照批覆時間排序):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

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將重點介紹於2016年批覆成渝城市群,並著重介紹成都、重慶兩座城市過去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和其在我國城市群中的影響力,以及兩城發展中的競爭性。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實際上早在2016年成渝城市群剛剛獲批之時,就有部分媒體和學者提出了「成渝城市群將撐起中國經濟『第四極』」的設想和願景,彼時在媒體和學者眼裡,排在成渝城市群之前的三個城市群分別為: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江中遊城市群。

當時間來到2019年,恆大研究院對我國336個地級市進行了多層次、可驗證的指標、數據評選後對外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報告。在此份報告中也對我國城市群進行了數據排名,其中成渝城市群無論是在城市群人口以及城市群發展潛力等多個方面均位列我國城市群第四位,而此時排在成渝城市群之前的則是: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

實際上,成都與重慶分別作為四川省省會及我國直轄市的過去十年,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均相當亮眼。

過去十年來,成都市從2009年的全國GDP排名第14位(4502.6億元),攀升至2019年的全國第7位(17012.65億元),且常住人口保持年均37.15萬人的增長(其中代管了簡陽市)。

另一邊,重慶市也從2009年的全國GDP排名第7位(6528.72億元),穩步增長至2019年的全國第5位(23605.77億元),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約26.53萬人。

然而縱觀過去十年成都與重慶兩市的發展,其中競爭大於合作,這裡的競爭既包含可數據化經濟、人口競爭,還有政策及產業競爭。

成渝發展競爭大於合作但正在轉變

2010年6月,兩江新區正式獲批成立,這不僅是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我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隨後在經歷了浙江舟山、甘肅蘭州、廣州南沙、陝西西鹹、貴州貴安、青島西海岸和大連金普等新區成立之後,時隔四年零四個月成都也迎來了自己的國家級新區——四川天府新區。

國家級新區設立時間方面,成都的確晚於重慶,但在隨後的自貿區設立上,成都與重慶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齊頭並進。2017年3月,我國一次性批覆設立了7個自由貿易區,其中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出現在名單之中。

無論是國家級新區還是自由貿易區,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在定位中均難免出現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定位,例如西部大開發門戶城市、促進西部地區轉型、服務西南等等。

同時在統計過去10年全國人口流失最多的30個城市中,重慶市(下轄區縣)以及四川省的廣安市、達州市、宜賓市、南充市以及資陽市均位列其中,而以上地級市和區縣人口流動的歸屬地最大比例就是重慶和成都兩市。

不僅如此在過去十年來成都、重慶兩市產業協同度較低,兩市之間缺少重要的節點城市(位於重慶與成都之間的四川資陽和內江市經濟規模僅700多億和1400多億元,位列四川省地級市倒數),產業分工協作不充分其中競爭大於合作。

不過經過多年的競爭關係,在近年來也開始出現轉變,兩市合作的信號頻現。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自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批覆以來,兩市近年來逐步展開的系列合作。2015年,重慶與四川籤署關於共築成渝城市群的合作備忘錄,兩市決定將在交通、信息以及市場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同年12月底,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獲批,成渝兩地被賦予全新發展定位;2018年,川渝再次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並展開12個專項系列合作;2019年在《計劃》基礎上再次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2020年3月,成都重慶兩地中歐班列將共同使用「成渝標識」,開行突破10000列;2020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進入正式審議階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僅利於雙城優勢互補、區域經濟布局、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還對構建國內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起到促進發展作用。

成渝雙城的合作發展已經被認定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新的動力源,在我國諸多城市群中站穩「第四極」。

相關焦點

  • 成渝雙城志·經濟共生|李後強:「雙星」輝映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重慶、成都兩大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綿陽國家科技城的區位優勢,讓它有望打造成為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在李後強看來,這裡毫無疑問地具有成為中國「第四極」的潛力,並有希望成長為世界級的城市群。
  • 我國西部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第四極
    自建國以來,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經濟蒸蒸日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一直穩步持續上升,這樣的發展速度,讓國人為之驕傲,讓世界為之震驚。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重慶城市群發發展計劃的答覆》,批准了《重慶城市群發發展計劃》,繼長江、中江之後,第四大珠三角洲、第四大珠三角洲、第三大珠三角,成渝都市群是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都市群,指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周邊之間的區域,成渝是中國西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城市群和經濟區之一。
  • 成都和重慶喜獲良機,被定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未來潛力無限!
    縱觀中國的城市,除了便利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國家政策或戰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這一點相信成都和重慶都有很深的體會,這不得不從國家提出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說起,成都、重慶進入國家戰略,先佔據位置,再討論後期發展問題,直接進入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未來絕對是無限的。
  • 成渝、長江中遊地區經濟增長迅猛,哪個將成中國第四大城市群
    城市群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平臺、助推打造國家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託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繫緊密、並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 打造成渝城市群 亟待中部崛起 榮隆二昌上演雙城計
    榮昌、隆昌區位示意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提交全團提案,希望將打造成渝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第四極予以推動。在隨後推出的大型系列報導《聚焦成渝城市群英會》中提出,打造成渝城市群之關鍵,在於要在成渝之間,崛起一批有競爭力的中小城市。    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成渝兩大城市之間的渝西川東地區,卻存在典型的「中部塌陷」現象。打造成渝城市群,必須重視並著力改變這一現狀,要從單靠成渝兩極的輻射帶動,到在兩極中部形成多點多極的戰略支撐,走一條「中部崛起」的發展之路。
  • 我國第5大經濟增長極呼之欲出,3個中心城市,將引領中部地區發展
    目前,在我國的東南西北中等5個方位逐漸形成了5個區域經濟增長極,其中第四極和第五極正在培育中。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國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經濟增長極分別是誰?一、東部經濟增長極——長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是以原來的上海經濟區為核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擴容,逐漸成為今天囊括江浙滬皖三省一市的全國最大城市群。
  • 我國7大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粵港澳大灣區排前3,成渝位列第4
    現在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城市群層面,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對於整個區域的發展則顯得尤為重要,既要負責分工協作,還要作為「發動機」輻射引領整個城市群的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家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十四五規劃建議,我國未來將主要發展7個城市群,以14個中心城市為依託,這七大城市群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如何,我們且來看看。
  • 【小康故事】榮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面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榮昌的發展讓人充滿了想像:榮昌要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的增長極。發展轉折 源於打了一副「成渝牌」通過梳理榮昌的發展歷史脈絡可以發現,榮昌經濟的爆發增長只是近3年的事情。過去的榮昌,一直都是以農業和傳統手工業見長,由此也形成了榮昌豬、榮昌陶、榮昌夏布、榮昌摺扇等頗具知名度的「榮昌四寶」。
  • 榮昌 當好「橋頭堡」 搶抓新機遇 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今年5月,榮昌被列入重慶主城都市區後,該區就自身發展明確了新的目標要求: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找準定位服務成渝協同發展榮昌區位於重慶最西端,與四川瀘州、內江、資陽3個地級市的4個縣(區)接壤,有86萬人口,素有重慶「西大門」之稱。
  • 成渝雙城記:菱形盆地隆起第四極
    這意味著,除了東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雙城經濟圈,被視作了帶動中國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成渝雙城何以能堪當此任,下文試圖回答這一問題。本文首發於《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0月刊,原標題為《誰是三大灣區「接班人」?成渝城市群欲脫穎而出》。
  • 成渝城市群持續發力,投資重慶,正當時!
    更明顯的變化是,本次列車的車頭裝飾著「中歐班列(成渝)開行突破10000列」的標牌,火車機身上亦掛著「成渝兩港攜手共建西部樞紐,助推雙城經濟圈建設」橫幅,以此強調: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作為向西開放重要陸路運輸的中歐班列,開啟了融合發展的進程。
  • 長江中遊城市群有望成經濟"第四極"
    國務院日前批覆同意《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將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我國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 成渝城市群:憑什麼與三大灣區相提並論?
    原標題:成渝雙城記:菱形盆地隆起第四極來源:經濟觀察網編者按:1月3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六次會議上,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會議提出,要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除了東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雙城經濟圈,被視作了帶動中國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成渝雙城何以能堪當此任,下文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 我國經濟增長的「第4極」將來臨,成渝經濟圈「第三城」初具雛形
    四川省成都一直是一匹狼,幾乎沒有城市的威脅,成都在全國排名中名列前茅,今年是全國第7位,四川省一共有21個市州,去年各城市的GDP相繼發表,人們在談論重慶經濟圈的誰是名副其實的第三城,這個答案越來越明確了,成渝雙城市經濟圈已被國家提名,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僅次於京津翼、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只有成都和重慶不夠
  • 最新定調,中國第四大城市群呼之欲出!
    文|凱風誰是中國第四大城市群?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堪稱中國三大世界級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以不到8%的國土面積,創造了接近全國近40%的GDP,創造了6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囊括11個萬億GDP城市,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的地位毋庸置疑。
  • 四川省發改委副主任徐立:內陸變前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有潛力
    「從全國格局上看,京津冀城市群政治地位最高,長三角城市群體量最大,粵港澳大灣區最活躍,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最有希望、最有潛力。」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隨著交通體系改變,內陸地區從過去最不開放到如今最開放,真正形成一個大格局,實現內陸變前沿、客廳變門戶、低地變高地。」
  • 中央定調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地位提升,或出臺新規劃
    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為什麼是雙城經濟圈?
  • 國家戰略發布,製造業「第四極」或將現世!兩個主要城市將享利好
    會議定調,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升級」10月16日的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能夠擴大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 觀察|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分析:成渝城市群「雙核獨大」
    NO4.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1)成渝2018年城鎮化率達53.8%、西南最高,處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戰略地位突出,極具發展潛力。NO2.珠三角城市群:攜手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NO3.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NO4.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NO5.長江中遊城市群:構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正文1 2019年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
  • 成渝雙城經濟圈打出一對「王炸」
    最終在國家戰略驅動之下,精誠合作,抱團發展,攜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從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開始,重慶和成都就加快融合步伐,在各個領域開展緊密合作,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