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文化,即文化積澱深厚的陝東南文化,是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文明為一體的文化。南北文化交匯,地域特色鮮明,秦楚先民融合、遺存類型多樣。商洛河,是洛河、丹江發源地。商洛古稱上洛,位於洛河上遊而得名。商洛,地處鄂豫陝三省結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人口源流多樣,秦楚文化影響,形成其獨特的文化特徵:
(1)、倉頡造字陽虛山
元扈山,位於洛南縣城22公裡處的眉底鄉南境,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陽虛山對峙,峨嵋秀麗。「元扈鳳圖」、「陽虛鳥跡」被列為《洛南八景》之中。據《雍勝略》記載,:「倉頡造書於此」。
倉頡,也作蒼頡,陝西白水縣史官鎮人,相傳是五帝之一黃帝的左史,是我國古代創造文字的代表人物。他的造字在距今5000年之前的五帝時代,屬我國「四聖」之一。《帝王世紀》載有:「黃帝史官倉頡,取象鳥跡,始創文字。」據《白水文物》援引《河圖玉版》記載:「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亦稱元扈)、洛訥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直隸商州總志》載:「陽虛山石室二十八字,系倉頡遺筆」,秦相李斯只識8字,其餘20字不能識。《荀子.解蔽》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可見,我國文字始於倉頡,倉頡造字在陝西華山之陽陽虛山下,洛水之濱。倉頡將他最初造的28個字雕刻於陽虛山崖之上,雖經寒暑代遷,星移物換,其跡猶存。由於歷代過往官員、社會名流紛沓觀至拓印,以標風雅,對當地百姓騷擾甚大,他們便趁雷電之機,架柴火焚,澆水而毀,致使字頹石裂,若隱若現,不便辯識。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徵得拓印真本,請石匠鑿碑,豎立於陽虛山下的許家廟村。碑高1.6米,寬0.65米,正面題額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北面題為:「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
倉頡死後,人們把他安葬在白水縣史官鎮北與橋山黃帝陵遙遙相對。白水縣還在倉頡出生地修有「倉聖廟」,該廟建築奇特,雄偉壯觀,古柏參天,造型各異,給觀者一種莊嚴肅穆,千古絕倫之感。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在洛南縣城內東南隅建有「倉聖祠」,祠內有正殿、享殿、前殿、大門。一院四進、磚木結構,布局合理。上為五脊六獸,鳳舞龍飛;內有畫棟雕梁,宏偉壯觀,正殿奉木神牌題為:「侖聖之神位」5字,朱底金字。大門由縣令伊允楨題的「倉聖祠」,蒼勁有力。建祠已逾百年,但保持原貌。1999年4月1日,正值清明祭祖時節,僅次於窮鄉僻壤的洛南縣陽虛山所在地保安鎮熱鬧非凡,洛南縣首屆倉頡歷史文化藝術節在這裡隆重舉行。當地人民又在許家廟村修了一座「倉聖祠」,將倉頡所造的28字重刻,豎碑於祠前,供人瞻仰,以示永遠紀念這位文字始祖的千秋功德。
(2)商鞅變法封之商於
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原名衛鞅。在秦孝公下令求賢時來到秦國。他先後實施了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一、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三、統一度量衡的標準器。四、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貴族中凡沒有立軍功的人不得入貴族籍,不得授予軍功爵。五、「燔燒詩書,明法令」,並申明「刑無等級」。六、設什伍連坐法。編戶籍,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獎勵對「奸」告密,知而不告者處以腰斬,告密則可與斬敵同賞。七、革除戎狄舊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得到了強有力的推行,秦國因此而國富兵強,衛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稱商君。
(3)四皓隱居文顯山
文顯山橫亙於秦嶺莽嶺之中,縱橫百丈,山崖突兀,怪石嶙峋,猶如斧削錦屏,刀分翠障。山上巖石錯落斑駁,似一幅天然畫屏。與商州「仙娥削壁」險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洛南縣誌》載:「文顯山,座落於高耀鄉西南,主脊海拔1709米。山上林木成蔭。每曉嵐氣上騰,形如城垛、閣樓,旌旗飛揚,萬馬馳騁,日升方晴,故亦稱『雲架山』。《範志》載:『橫峙天表,為縣東屏障』。『文顯翠屏』為『洛南八景』之一。」商山四皓研究會幾位同仁,為尋訪「商山四皓」在本市區的隱居地;在洛南縣、鄉、村有關人員的帶引下,登上了文顯山。文顯山南面是懸崖絕壁,只有從東北坡登山。車行至農舍前,我們沿著豫陝界山脊灌木叢攀藤而上,進東鄉寨石門,拐了幾個彎方臨山頂平臺。平臺四周用板石砌的寨牆高約5米左右,寨牆修有垛口和東、西、北三門,寨內有大小古廟數座,其中玉皇廟正在維修。廟周有多塊古碑,「文革」中被破壞得橫七豎八,字跡風化脫落,難以辨認。站在山巔,一攬眾山小,四望雲遮掩。文顯山南側懸崖上開鑿了約300米長1米寬的棧道,十分險要。借山穴修有「祖師」等數座小廟和道民食宿小舍。山巖縫隙有一山泉,清澈見底,飲之甘甜爽口。
據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縣範啟源編《洛南縣誌》「寓賢」載:「四皓者,一曰東園公,二曰甪裡先生,三曰綺裡季,四曰夏黃公,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祖聞而徵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也(《高士傳》)。元孟文昌《梯霞觀碑略》云:『東望文顯之山,四老仙去,遺蹟猶在,永懷高風。南面老君之 ,白雲出沒,想像聖義,幢蓋飄揚。西走城邑,禾麻懞懞,居民行旅,絡繹道路。北瞰溫洛,靈源浩瀚,龜書發秘,滔滔東注。四時之間,朝氣夕靄,千匯萬狀,使覽之者心曠神怡。可以蟬蛻麈紛,遺世獨立。』四皓蓋先寓於文顯山,後徙入商山。」
據考察,四老因始皇暴政而深匿商洛時,分別隱於多處。其中有洛南縣「文顯山」,亦屬事實。另有商南縣「雙峰」,因甪裡先生周術隱居而改名「甪山」;洛南「四壑山」,因四皓隱居過,已改稱「四皓山」;商州區秦王山「花水峰」,亦名「蓮花峰」。漢滅秦後,天下大定,四位博士同隱於丹鳳縣商洛鎮南面山阿,世稱「商山四皓」,傳名於世。
(4)秦楚文化
2008年5月13日,國內20多位文物考古界楚文化研究權威級專家學者聚首商洛,對商洛十多年來出土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進行了深入細緻地研究。專家學者們最終取得共識,認為商洛考古中發現的丹鳳古城文化遺存屬春秋至戰國中期楚文化,證明這個時期丹江上遊一帶為楚國屬地。以商南過風樓、商州東龍山、陳塬遺址為代表出土的大量文化遺存屬西周中晚期文化,但和關中的周文化有明顯差異,和江漢平原一帶稍後的楚文化卻有著密切的聯繫。這表明這些文化遺存的發現,對於探索西周早期至春秋以前的楚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楚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周文王之時,羋姓季連部落酋長鬻熊,在商衰周興時,率族投靠文王,後參加了滅商的鬥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被賜予「子」的爵位。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他死後,到熊繹時,被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楚」這個國號兼族名由此產生。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丹陽究竟在何處,一直是我國歷史上長期討論的熱點。一說在今湖北秭歸,一說在今湖北枝江,或說在南漳一帶,或說屬今安徽當塗,又稱在今河南淅川,但均無有說服力的文化遺存鐵證。對於早期的楚文化研究,現代學術界作了幾十年的探究,特別是在江漢楚文化核心地帶尋覓了多年也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上世紀80年代,著名荊楚歷史地理學家石泉先生曾提出「西周早期楚丹陽在丹水上遊的商縣一帶」的新觀點。
商洛楚文化研究始於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丹江上遊多個西周和戰國時期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這些考古成果在國家級文物報刊發表後,引起了全國文物考古界的廣泛關注。具有鮮明楚文化風格的鬲、盂、敦等器物組合引起了陝西考古研究專家的格外重視。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商洛楚文化課題組,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考古研究工作,將這些文化器物與荊楚文化進行比對,從而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主持這次商洛楚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高崇文教授斷言,這些考古成果的取得,對於探究早期楚國都城和研究楚文化,是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發現,它表明早期的楚文化有可能就是以商洛為中心的。但究竟商洛的楚文化是源頭主流,還是屬於移民支流文化,還有待於考古發現更加有力的文化遺存佐證。
(5)崖墓文化
崖墓是東漢時期流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於河流兩岸的陡坡峭壁上,是用人工開創出來的墓室。「商洛7個縣區已找到4235座崖墓,其密度在全國來說都是罕見的。」商洛市博物館館長王昌富說。據介紹,我國的崖墓從漢代開始到南北朝以後逐漸消失,但商洛市境內的7個縣區目前存在著從東漢到現代的崖墓點721處、崖墓4235座,分布範圍連一萬多平方公裡,從西汗一直到明清時代。
據王昌富將,商洛崖墓最早出現在西汗晚期,並持續到現在,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從崖墓分布的現狀看,商洛崖墓還是我國西北邊緣崖墓遺存最集中和數量最多的,獨特性也是全國少見的。
(6)商洛詩歌
北亞熱帶與南暖溼帶的氣候過渡,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高山低谷垂直差異大,秦楚文化交相融合。
出古長安向西——絲綢之路
出古長安向東——詩歌之路——商於古道文化
漢唐「長安通道文化——要官員貶謫升遷、學子趕考」
縴夫號子,商山民歌
李白、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韓愈、杜牧、李商隱、王禹偁、王時敘、房成華、彗瑋等(數百篇詩文)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風來花落帽,雲過雨沾衣」
「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來往悲歡萬裡心,多從此路計浮沉」
「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
(7)、闖王文化
秦嶺主脊、蟒嶺、流嶺、鵑嶺、鄖西大梁和新開嶺五條主要山脈,像五根粗壯的手指,由西北向東北、東、東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內,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嶺谷相間依次排列---巨大的掌狀山地。
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8進8出商洛山,先後14年
官方史志的反面描述
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
有經考證為其活動場所的遺蹟
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
百集電視連續劇《李自成》
闖王文學作品及相關研究文集
(8)、戲劇文化
「商州山窩窩,處處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區人民喜愛的一種地方小戲,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盛行於鎮安、山陽、丹鳳、商縣。是一種在「跳」和「舞」中說唱的民間藝術。「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點。商洛花鼓劇目約500多本,著名常演的有幾十本,內容大都是反映山區風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
商洛花鼓起源:
1.始源於湖南,上傳湖北,南由漢水傳至安康、漢中一帶;北由丹江傳到丹鳳、商縣、洛南一帶,進而傳人關中
2.由漢代秦隴馬上鼓吹樂衍變而來,原為軍事操練和出徵儀仗所用
3.範大成《桂海虞衙志》載,諸葛亮軍中就置有吹樂隊,以鑼鼓懸系腰間,口唱歌詞,潰敵
4.《敦煌拾零》《隋唐演義》記載,隋末瓦崗寨三十六兄弟,「打花鼓」,救秦瓊,故「唐將班子花鼓」。
5.五代以後,花鼓才進入民間
6.宋雜劇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漢船」
陝西道情,因由古代道士念經唱詞,誦說道教情理而得名。陝西道情有陝北,關中,商洛和陝南四大流派,亦稱四路道情。商洛和陝南則主要以皮影戲形式演出。陝西道情主要有幫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臺演唱,後臺附以幫腔,幾乎是每兩句唱詞都要幫腔一次。
「戲劇之鄉」、「花鼓之鄉」的美稱
以商洛花鼓為代表的戲劇文化
秦腔、漢調二黃、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劇、曲劇、曲子、話劇、歌劇等
「商洛花鼓」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民俗文化
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商洛屬中國地理上的南北過渡地帶,也是文化上的過渡地帶,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個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獨具特色。明《商略》曰:「漢高發巴蜀之民定三秦,遷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風俗不改,習尚清 高,有四皓遺風,」人性質實,土風簡樸。故斯地居民,南北雜處。一般說來,丹江盆地以北多「本地人」,其生活習慣近似北方型; 以南則多「下湖人」,其生活習慣近似南方型。南北文化雖經數百年交匯,仍各具其傳統 特色。南方美與北方美陶冶感化,現代美與傳統美水乳交融,構成五彩斑瀾的生活圖畫。
商洛人「既兼北方之獷悍,又融南方之靈秀」,習尚勤勞質樸,誠實憨厚,好客敬上,互助尚義。服飾則尾隨時代潮流,飲食粗雜以飽為安,住房多簡陋實用,節慶禮禁皆依俗跟風而 行。辛亥革命、尤其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倡導解放思想,破舊立新,許多不良習俗逐漸剔除,新的風尚不斷發揚光大。化行於上,俗成於下,中餐西餐、中裝西裝、平房樓房、古俗外 俗,商洛多有行者,難以詳盡考述。節序喜慶、婚喪禮祭,完全作古的幾乎沒有,大多隨時、即化、因人而異。
人口源流-不同文化類型
丹江漕運「百艇聯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八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關、寨、營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
巴楚文化的商山號子、商洛山歌
(10)宗教文化
商洛地區五教俱全,但信仰者不多。
佛教:東漢明帝十年(67)傳入商洛。志載:唐貞觀三年(629),慧遠禪師杖錫 山陽天柱山,並在鎮安造雲蓋寺(寺存「唐貞觀三年建立」字碑)。武則天時 ,商州肇建大雲寺;有僧侶於山陽漫川關前店子摩巖洞中雕塑石佛千尊,名曰「千佛洞」。 唐昭宗時,柞水縣東川、紅巖寺、豐北河、鳳凰山多處建立起佛寺,僧侶500餘眾。在今丹鳳縣境內古代信佛者頗多。棣花「法性寺」、商鎮「大佛殿」均為唐建。古城蓮花寺、老君 河口普陀寺,百頃灣青龍寺、東河金山寺、資峪白衣寺均為著名古剎。還有五峰山、毛坪石佛灣、天橋山、青龍山、三條溝、寺坪、娘娘廟等處均有佛寺。明末兵燹,寺毀僧散。清代 以後,僧侶乏人師承,佛教日衰。民國二十五年(1936)山陽佛教學會成立,址設中街白衣堂,以安山廟產八石課租為經費,由段炳鈞、溫思明分任正副會長,集30多名居士,於初一、 十五設壇勸善,不久自行解體。
道教:唐時傳入商洛。據碑石所載,自唐代韓湘子、呂洞賓到山陽後,漸有道教發展。元代至正元年(1341)道士宋披雲於山陽縣南庵建修元緯宮,成為當時道教活動中 心。清雍正八年(1730),鹹寧道士法宏在柞水縣藥王廟設壇布教,入道者38人。清末民初,道教在山陽、洛南、柞水等縣建立大小道觀100餘處,殿堂廟宇800餘間,道士道姑100多人 。天柱山、雲臺山、大聖山、雲蒙山、法官廟等一時成為道教盛地。道教活動較多的是山陽 縣。據1952年統計,全縣有道觀37處,廟房478間,道士123人,道姑99人,其活動中心天柱 山,有廟房110間,住有道士38人,道姑29人,擁有耕地百餘畝,年收租子60石,布施白洋2 000多元。
伊斯蘭教:唐永徽年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為廣大回民所信奉。唐時,回民聚居的鎮安縣,就有信奉伊斯蘭教群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鎮安柴坪、西口有回民三戶18人遷入柞水縣藥王坪定居,伊斯蘭教亦隨之入柞。清同治初年,陝甘回民大起義有回族龔、馬、劉三姓遷居山陽漫川關,建起清真寺,傳誦《可蘭經》,進行宗教活動。至民國末年,山陽回民僅59人,即有30人信奉伊斯蘭教。民國時期,全區共有清真寺12處,信教人數約佔回族人數的一半。
天主教:明萬曆年間傳中國。鴉片戰爭後,1900年義大利神甫始來龍駒寨傳 教。1915年周至縣人趙連山作神甫時,購房57間,旱地16畝,興辦「敬業小學」1所,有教牧人員9人,教徒231人。民國七年(1918),西班牙教士彭瑟和義大利教士蔡納芳在華人李景 煥協同下,在商縣城設教堂傳教,有神甫和傳教士9人,房產57間,水旱地27畝,興辦明德小學一所,羅程診療所一處,教徒499人。民國十一年(1922)建立洛南教堂,主持人為彭瑟。後於石磨溝、麻坪等處設立支堂,教徒發展到2485人,為全區各縣之冠。民國十四年(192 5)建立山陽縣教堂,並設支堂多處。主持人為義大利神甫。初建立時,民間謠傳:「洋神甫挖吃小兒心肝,並將眼珠煉成丹藥」,致使人心恐慌,入教者甚少。民國三十七年(1948),改由當地人餘治民神甫主持後,教徒增至1066人。
基督教: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傳入商洛。第一個來商洛傳教的是挪威人王耀 基。原擬先在商縣設堂,遭到群眾抵制後,轉到龍駒寨購得街房一院,建立起商洛第一座教堂。此後十餘年間,先後在商縣、洛南、商南和山陽縣城購置房地,建起教堂和禮拜堂。
基督教在商洛地區各地建堂傳教的同時,又在商縣、丹鳳、洛南、山陽曾經辦起四個教會小學,在商縣、丹鳳辦起2個診所,在洛南保安開辦1個孤兒院,藉以擴大影響,進行活動。
新中國前,一些外國傳教士與反動官僚土霸勾結,狼狽為奸。據《商縣文史資料第三輯》記載,1918年至1926年洛南教會挪威籍教士貝德衛與縣長勾結,包攬大小訴訟近百起,從中漁利。1930年前後,挪威籍教士諾慕和芮義生勾結商縣土匪唐靖、古鼎新,當唐、古被群眾武裝圍困於商縣城內時,芮義生親臨西城指揮匪炮兵作戰。1947年春,芮義生與國民黨四區專員史直一起,帶領保安團隊去山陽清剿共產黨遊擊隊,指揮部設在山陽教堂。基督教會內 任職的神職人員有些曾在國民黨黨部、政府機關中任職。洛南縣基督教牧師李志何,系國民黨區黨部書記、洛南縣參議員,傳教士趙德升是三青團區隊長。商洛基督聯合會委員鄧子瞻曾任國民黨白青雲部軍需。
新中國後,1953年,實行「三自革新」(即自治、自養、自傳),割斷宗教與外國的聯繫。六十年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五教」暫趨沉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又出現新的發展趨勢。
(11)、寺廟文化
商洛塔雲寺,位於陝西鎮安縣城西40公裡的松柏、東瓜鄉之間,形似鐵塔的山峰。有塔雲山、塔雲山奇觀之名。 塔雲山古建築群在海拔2000餘米處,由一館、一堂、一廟、一塔、九殿組成。據碑文載,廟宇建於明萬曆年間(1582),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期間曾五次修葺初具規模,壯觀古樸。塔雲山的第一景就是塔雲仙館。塔門坊有石刻對聯一副,上聯寫「果滿善圓千秋鞏固」;下聯寫「功高德厚萬石流芳」。聯石刻首「元都百二河山凝瑞色;聖地三千客闕起祥光。」塔雲觀,絕妙處在---金頂塔雲山、三懸萬丈淵、四柱插石縫、石條墊立基、廟頂黃銅鑄、銅頂陽光耀,閃爍金萬道、銅鈴隨風動、音韻萬丈懸、叮噹了空靜、廟門雕青龍、欲騰飛起舞、精湛堪稱絕、額橫匾石刻、塔雲山三字、石雕楹聯是:「樹長菩提蔭庇人天百歲、花開覆缽香蕩世界三千。」
(12)、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商洛兩度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豫鄂陝革命根據地。
著名革命將領:李先念、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王震、徐海東、程子華、汪鋒、唐樹、劉志丹、許世友、關向應、徐寶珊、鄭位三、陳少敏、陳先瑞
活躍過的紅色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紅四方面軍、紅三軍、紅26軍、紅25軍、紅15軍團和中原解放軍。
(13)、現代文化
以賈平凹(wā)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創作以商洛生活數千萬字的作品。賈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而深刻地表現了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在三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痛苦而悲壯的社會轉型,不僅完整地復原和再現了現實生活中芸芸眾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種原生態敘事中,深入當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突現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全球語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尷尬。他以中國傳統美的表現方式,真實地表達了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情緒,為中國文學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14)、丹江文化
水,商洛山中迂迴到豫、鄂、陝交界淅川境內。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於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庫區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水庫的雁口一帶有幾十裡狹長的江面,夾岸奇峰對峙拔,野藤倒山環水繞,為丹江「小三峽」(雲嶺峽、大自峽、雁口峽)。獅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達15米,面江平視、神態危坐,樂佛之姿、慈顏莊肅、兩合掌胸。丹江山色間,大量文物古蹟,是「水晶博物館」,是「豫西走廊」。順陽川上,古勝苔革,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與中原文化交融地。水庫,淹沒的腑地,是楚國的古都丹陽。屈原流放在此賦詩,《國殤》的秦楚丹陽之戰就在此。庫岸春秋戰國古墓群,出土文物編鐘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餘件珍貴文物記載著順陽川的昔日繁榮,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編鐘是全國出土編鐘於青質最好的一套。
(15)、重大歷史事件
「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於商」
衛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稱商君
「商山四皓」出山助呂后扶太子
秦楚血刃
劉邦揮師
宋金鏖戰
闖王屯兵、李自成兵敗進商洛養精蓄銳
五支紅軍進商洛,撒播革命種子
李先念率師建立了陝南革命根據地
長徵紅軍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賈平凹著書戲說商州
(16)、文化遺址
人類100多萬年的洛南舊石器文化遺址
倉頡造字處
夏商周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佐證)
洛南猿人遺址、商州東龍山夏代遺址,為全國考古新發現
改革家商鞅的封邑
秦末漢初隱居的四皓墓冢
秦楚分界的楚國方城遺址
宋金遺存的廟宇
清代「船幫會館」建築雕刻精美絕倫,楹聯,至今無人破譯
李自成屯兵養馬的「闖王寨」依稀可見當年盛況
丹鳳境內的「商鞅封邑」遺址尚存
「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轎
武將下馬肅然恭拜之地
三秦要塞
訂閱與聯繫
① 回文章頂部,點「腰市 」進行訂閱(推薦)
② 搜號碼:YaoShiRen 或搜公眾號「 腰市 」
③ 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即可關注腰市微信
④ 可以直接在腰市微信留言或者發送文章到郵箱
投稿Q Q:283970780
投稿微信:yaoshishenghuo
投稿郵箱:283970780@qq.com
腰市最大的生活服務信息平臺,宣傳腰市發展動態,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腰市微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