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山區能養大閘蟹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臨滄市雙江自治縣水產種苗繁育站,筆者看到,總面積40畝的幾個水塘裡,有的大閘蟹躲在水草裡曬太陽,有的爬到塘埂上「橫行霸道」。繁育站站長陳建雄說:「白天不好抓蟹,晚上打手電提個筒手到擒來。」這批大閘蟹的蟹苗2月底從上海空運而來,已經喝了半年多的雙江水,「安家」後挺滋潤,已賣出去四千多隻了。
上海崇明區掛職幹部、雙江縣委常委、副縣長張熠劍介紹,崇明區和臨滄市是對口幫扶單位,都有農業特色和優勢,臨滄生態和氣候條件好,崇明區理念先進技術發達,兩地農業部門對接中,把大閘蟹養殖作為幫扶項目,有崇明優勢又契合雲南市場。經過在臨滄各地對比考察,項目最終落戶雙江:這裡氣候溫暖水質好,最適合大閘蟹20-28攝氏度的生長環境。
2月底疫情雖緊張,但在東航公司的支持下,700斤優質蟹苗從上海輾轉來到雙江,投放到40畝水塘和18畝稻田裡——稻田是雙江農場12隊隊長彭永清家的,他前兩年養魚虧了錢,正好試驗養大閘蟹。受疫情影響上海專家難到現場,就通過視頻遠程指導養殖。陳建雄說,其實雙江2008年就引入5畝大閘蟹做過試驗,但是那年實驗失敗了。十多年後再養大閘蟹,能成嗎?
4月底,上海崇明區農業考察團6人克服困難,來雙江考察大閘蟹幫扶項目。專家們一看蟹,臉都拉了下來,張熠劍覺得不妙。原來,大閘蟹退殼長勢不好,存活率也不理想。問題出在三個方面:一是池塘水位太高,又缺乏藻類,「用養魚的法子養蟹了」;二是水塘氧氣不足;三是有的蟹獒上長了纖毛蟲,生病了。
緊要關頭馬上「對症下藥」,經過專家線下線上指導,7月份螃蟹長到3兩左右。從搖頭到點頭,上海專家對項目很上心,前後來指導了5次。10月13日經兩地農業部門聯合驗收,項目試驗成功。記者11月底在繁育站看到,水塘水位比剛養蟹時低了半米,這樣伊樂藻等水草長起來了,螃蟹可以在其中躲避同類攻擊。陳建雄指著一處方塘說:「這塘專門養水草,以後不需要去曲靖買了。」
彭永清稻田裡的蟹本來也成功了,後面出了次狀況:國慶節下大雨水漫金山,稻田裡的蟹跑了一些。樂觀好客的彭永清告訴筆者:養大閘蟹技術不算難,畝產值能到五六千元,比養羅非魚什麼的效益好;稻田養蟹需要拿出兩三成水面不種稻,不能打農藥對稻穀產量影響大,但生態稻米供不應求,養蟹綜合效益好。彭永清還說:「碰上水災是運氣不好,項目有錢途,明年我還想養,就是得注意防洪防澇。」
繁育站副站長李毅介紹,周邊消費者一般是網購外地大閘蟹,繁育站的3兩的蟹零售價二十元一隻,價格上相比有優勢,如果有專業企業規模化養殖,市場前景更好。因為是第一年養,雙江大閘蟹色澤還不夠鮮亮,蟹黃也不太肥,還有改進空間,但「第一次吃螃蟹」基本成功。李毅說,雙江年平均氣溫高,冬季不像北方養蟹得上大棚,大閘蟹供應春節市場也有優勢。
筆者了解到,雙江大閘蟹實驗成功的知名度還不高,需要廣而告之。雙江冰島茶馳名中外,臨滄市正在大力推廣鄉村旅遊,遊客探訪「秘境臨滄」時,喝普洱茶,吃大閘蟹,賞田園景,豈不妙哉!
責任編輯:徐元鋒
作者:徐元鋒 嚴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