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悲情城市,你的悲情臺北

2021-02-14 逐相

「口」中有「人」是為「囚」,「口」中有「鳥」…好像沒這字。鳥,的確是囚不住的。


這是 VCphotos 的第 416 次推送。

10月末我去臺北,旅店定在衡陽路。我隨便找了一個距離華山文創園比較近的住處,只圖辦攝影展方便。抵達後才發現,出旅店大門抬眼就是二二八和平公園,走路兩分鐘就能到蔡女士英文辦公室所在的總統府。

站在衡陽路口,我明白我是身在「湖南」的,即使我還從未到訪湖南省任何一個城市。這感覺有點奇妙。從湖南的「衡陽」廣東的「潮州」,我步行也才花去二十五分鐘。

臺北真好,日行萬裡不是夢。

親切感從走出西門捷運站的那一刻開始襲來:迎頭撞見這一間信陽麵館。作為半個信陽人,我在這家店的菜單上沒看見熱乾麵,沒看見燉菜,更不可能看見南灣水庫的胖頭魚。觸目可見的,是其他臺北麵館都會有的臺灣牛肉麵與泰式奶茶。

可它偏偏名字又叫:信,陽,面,館。

接下來幾天,臺北持續給我類似體驗與衝擊,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初看蠻熟悉,細看之下,其實已變得很不同。你在臺北處處都能看見中國的痕跡,但質感又變得不太一樣。

也曾與不少老友敘舊,說起臺灣歷史中各個節點,不免各種長籲短嘆。這個島的外形,賦予它「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外號。這外號意味著,臺灣就是一塊人人垂涎三尺的肥肉。從荷蘭人到日本人,人人都想吃下去,吃相當然是無從顧及的。

在兩岸隔絕年代,大陸人對臺灣的印象多從臺灣的文藝產品得來。比如偉大的公知文藝家羅大佑,他把臺灣稱為「亞細亞的孤兒」。有此「孤兒」比喻,羅先生足以位列華人頂級文藝家三百年不動搖。

去年曾有一位央視工作的朋友提醒我,去臺北要做好心理準備:綠營當政以後,遇到的臺灣人都愛教育大陸人要有教養,要懂禮貌之類云云…總之旅遊體驗太糟糕。

我倒一點沒覺得被臺北人「教育」。可能我運氣好,所遇所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所遇到的每一位新朋舊友陌生人,都熱誠耐心待我助我。基本挑不出毛病的城市,真讓我覺得有點「恐怖」。

不過類似的不悅,我倒是在離島金門經歷過。7月去金門幾日,住兩家旅店,旅店服務員都曾手拿房卡和顏悅色告知:這是房卡哦…進房間後要插卡才能取電哦…

好吧,可能在她們眼裡,我這從大陸來的鄉巴佬的確老土,從來就沒出過差沒住過賓館,過往人生都是蹲牛棚裡度過的吧。我都差點有心理陰影,後來見了茶葉蛋也不敢買,生怕金門便利店的店員埋怨我炫富。

不開玩笑,說回臺北。我還是要說,臺北的底色,從來沒有擺脫過「二二八事件」的影響。「悲情」二字,道盡一切。偉大的侯孝賢,偉大的《悲情城市》。

這種感覺更奇妙,我眼見陌生的臺北人見到他人,個個存好心,說好話,辦好事。但這若有似無的悲情,怎麼就揮不去呢?

廢話不說,we see photos:

臺北中正紀念堂,蔣中正的陰影與遊客的身影。

臺北南勢角捷運站外,一隻飛鳥。

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不知這兩位老者,是否就是1947年被屠殺的受害者的親屬?

臺北捷運六張犁站附近,一位老者閉目休息。

臺北西門町,這大約是長籲短嘆中的「長籲」。

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臺灣原住民在樹木與樹木間纏繞絲線,抗議當局對原住民領地與文化的毀壞。他們已露宿街頭280餘天,以此表明態度。

臺北捷運淡水線關渡站附近,一位母親望向窗外。

從臺北寶藏巖寺看向山下。謝謝國彰兄帶我夜遊,我自己是找不到這地方的。

臺北衡陽路,城隍爺神像繞境的車隊暫停路邊,鑼鼓聲也暫停,車上人百無聊賴。

臺北中正紀念堂,遊客等電梯。

臺北中正紀念堂,衛兵。

臺北襄陽路,正在等綠燈的機車騎士。


-END-

iPhone用戶讚賞二維碼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悲情的城市,還是臺北
    《悲情城市》是導演侯孝賢一部電影的名字,1989年發行。電影涉及到當時最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爭議,直接挑戰當時臺灣社會的禁忌話題,引發各界人士矚目。我鏡頭中的臺北,也帶著一抹揮不開的悲情。這個城市曾先後被荷蘭人、西班牙人和日本人殖民,文化複雜而多元,但悲情的底色,無時無處不在。
  • 臺北九份山城:悲情城市美食當道
  • 九份:「悲情城市」背後的幸福世俗
    這一次主攻臺北以及北部海濱沿線,一路行一路收穫了不少的驚喜。    作為遊客,我感覺到臺灣人是比較悠閒的,雖然大部分臺北人並不這樣認為。九份,是許多臺灣人心目中的度假勝地,這裡更像是一個用來給臺北人「逃離」的後花園,從臺北開車到九份只需要40-50分鐘,所以大部分臺北人都是當天來回,比方說為了去尋找一些難得的小吃。
  • 悲情城市——看臺灣的前世今生
    電影並不是對「二二八」的全景記錄,侯孝賢甚至連一個鏡頭都沒有留給1947年腥風血雨的臺北,視線始終聚焦在基隆——一個被「悲情」所修飾的城市。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展示給我的只是一個家族在亂世中消亡的悲劇,讓我在看完影片後沉默了許久。
  • 《悲情城市》和九份金瓜石的些許舊事
    ◎《悲情城市》劇照那幾年常跟同事約好去龍洞,同事去浮潛,我怕水,只能坐在岸邊幫他們顧包包,吃「把噗」冰淇淋,曬一身黑。◎翻攝自《悲情城市》,三三書坊出版,遠流發行,作者:吳念真、朱天文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年來到228當日,年代電視臺就會回放一次《悲情城市》,每年我都重複溫習,猶如自我約定的秘密祭典
  • 城長記│臺灣九份:「悲情城市」不再「悲情」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金礦,金礦引來淘金客礦枯猢猻散, 人去樓空終蕭條來了個侯孝賢,講了個叫《悲情城市》的故事
  • 去九份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我之前一度抱著懷疑,如果你有空不妨先找一張《悲情城市》電影原聲碟來聽,那是龐大的、震撼以及充滿著悲傷的,這部臺灣第一次得到國際電影大獎,導演侯孝賢的片子,特殊的歷史原因讓這個曾經的淘金勝地沒落,日本的文化基本上在這依稀可見,像是電影裡有一句臺詞「生命裡不能承受之痛」,你會對九份這個地方多一份感情在裡面。
  • 九份 這裡不是悲情城市,這裡十分幸福
    1989年,導演侯孝賢來到九份,拍了一部叫做《悲情城市》的電影。《悲情城市》很爭氣,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次獲得世界三大影展的獎項。隨淘金客一起背井離鄉,去外地謀生的老九份人,從《悲情城市》看到了故鄉重生的希望,紛紛返鄉做生意。
  • 悲情城市—九份
    直到90年代,因侯孝賢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作品《悲情城市》一片曾在此取景,使得這座小城重獲生機,再度熱鬧起來。   有一種地方,當你身臨其境似乎並沒什麼感覺,但走後,它卻象陣陣襲來的迷迭香,不停縈繞的城市景象越發清晰和美麗,讓人難以忘記。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火爆的背後,是臺灣悲情電影的一脈相承
    1、 臺灣悲情片的起源談及上個世紀的臺灣電影,常常與「悲情」掛鈎。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為華語電影首次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標誌著臺灣悲情電影的鼎盛時期。侯孝賢《悲情城市》(1989)「悲情」不僅僅代表著20世紀80至90年代期間臺灣電影的敘事風格,更是50年代至60年代末臺灣電影的本源臺灣民眾們的文化訴求。
  • 臺北書院山長:臺灣要走出傲慢與悲情
    來源:中國臺灣網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17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說,針對兩岸30年來此消彼長態勢發展,論者總喜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這些既顯性又可量化的指標來做詮釋,但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的主體仍舊是人,拋開了人的特質談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常未能溯源探本
  • 悲情城市——看臺灣的前世今生
    電影並不是對「二二八」的全景記錄,侯孝賢甚至連一個鏡頭都沒有留給1947年腥風血雨的臺北,視線始終聚焦在基隆——一個被「悲情」所修飾的城市。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展示給我的只是一個家族在亂世中消亡的悲劇,讓我在看完影片後沉默了許久。
  • 《悲情城市》和九份金瓜石的些許舊事
    ◎《悲情城市》劇照那幾年常跟同事約好去龍洞,同事去浮潛,我怕水,只能坐在岸邊幫他們顧包包,吃「把噗」冰淇淋,曬一身黑。◎翻攝自《悲情城市》,三三書坊出版,遠流發行,作者:吳念真、朱天文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年來到228當日,年代電視臺就會回放一次《悲情城市》,每年我都重複溫習,猶如自我約定的秘密祭典,也就想起還未有大量觀光客和商店茶館與芋圓攻佔的九份
  • 小宋視角:臺灣九份——因盛產金礦而興盛,因《悲情城市》而揚名
    根據《臺北縣誌》記載:在清代初期,這地方的村落住了9戶人家,每當外出到市集購物時都是每樣要"九份",後來九份就成了這村落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九份位於臺灣新北市,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
  • 百部穿影政治篇46:《悲情城市》_娛樂頻道_鳳凰網
    《悲情城市》海報,頭頂的金獅獎是世界對臺灣這段歷史的關注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自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悲情城市》,都指涉到國民黨執政時所經營的那一份白色恐怖。有意識的是,臺灣電影一牽連當下題材,顯得特別古舊。當他們驀然回首時,反而擁有一份不失品格和氣概的現代意識。這裡要說的《悲情城市》對臺灣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來講,都具備裡程碑的意義。但並非轉折點。
  • 臺灣九份,「悲情」小鎮
    由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九份也不自覺地為自己打上了一個碩大的"悲情"烙印。行走在九份的彎曲迴旋的街道,悲戚戚之感油然而生。其實九份是一個很真實的溫暖小城,是您自由行之旅上不可錯過的一站…九份位於臺灣(景區詳情)臺北縣瑞芳鎮,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
  • 臺灣懷舊小鎮 悲情城市九份的真面目
    九份位於臺灣臺北縣芳鎮,擁有獨特的舊式建築、坡地以及懷舊風情,1990年後因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透過影片而聲名鵲起。行走在九份彎曲迴旋的街道上,歲月的痕跡隨著古老的建築一點一滴侵入心間,一個溫暖而真實的小鎮就這樣刻入腦海,其實悲情城市不悲情,九份小鎮是您自由行之旅上不可錯過的一戰!
  • 《悲情城市》:無聲裡的嘆息
    《悲情城市》:無聲裡的嘆息 山東師大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019級2班 王頌嫻 神明的眼睛在一個悲情的城市裡升起,悲憫地旁觀著無路可去的一家人。
  • 去九份找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我之前一度抱著懷疑,如果你有空不妨先找一張《悲情城市》電影原聲碟來聽,那是龐大的、震撼以及充滿著悲傷的,這部臺灣第一次得到國際電影大獎,導演侯孝賢的片子,特殊的歷史原因讓這個曾經的淘金勝地沒落,日本的文化基本上在這依稀可見,像是電影裡有一句臺詞「生命裡不能承受之痛」,你會對九份這個地方多一份感情在裡面。
  • 看懂了這部《悲情城市》,就看懂了臺灣的前世今生
    臺灣的好電影有很多,如果要我選一部最能代表臺灣的話,我會選擇《悲情城市》。1945年10月25日,隨著日本的戰敗、臺灣得到解放,結束了50年的殖民統治。當時,蔣介石派來陳儀管理臺灣。為了在大陸大打內戰,國民黨將臺灣的大量米糖強制運往大陸,以至臺灣因物資緊缺而導致物價在幾年間漲了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