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開卷|英國畫家筆下的印度景觀,不止如「家」似「畫」

2020-12-12 澎湃新聞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至19世紀的兩百多年裡,成為古老印度的實際統治者,奠定了英屬印度的基礎。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在攝影術尚未出現的年代,大批歐洲畫家在異域風情或財富的吸引下前往印度。

新書《印度檔案——東印度公司的興亡及其繪畫中的印度》通過大英圖書館的珍貴歷史檔案,解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發展、興盛和衰敗,以及歐洲視角下的印度風情。檔案中包含125幅旅印畫家的畫作,描繪了建築古蹟、佛寺、清真寺、橋梁,乃至廢墟。

18世紀遠赴印度的畫家一方面在視覺上尋覓故鄉的蹤影,賦予印度次大陸如「家」似「畫」之感,另一方面也在探求並凸顯不同尋常的「崇高」。本期「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藝術開卷」選摘自《印度檔案》第三章「印度景觀」。

威廉·霍奇斯筆下的風景:開山闢路

在英國人塑造的印度形象中,風景扮演著重要角色,威廉·霍奇斯的畫作生動體現了這一點。他作為畫家的創作技巧和經驗,使他能以與眾不同的視角描繪印度次大陸的景觀。在青年時代,霍奇斯從導師理察·威爾遜(Richard Wilson)那裡學到了古典畫派的風景畫技巧:構圖時應當深思熟慮,為了達到某些效果,可以改變和重構地形,甚至添加一些虛構的細節,以此烘託平和有序的氛圍。不過,霍奇斯後來隨詹姆斯·庫克遠赴南太平洋探險,成了最早嘗試戶外寫生的職業畫家之一,當他目睹周圍光線、空氣和氣候形成的種種視覺效果之後,便試圖將其呈現在畫面中。這些經歷使霍奇斯對不同的風景構圖有著無人能及的切身體會,並使他的審美判斷力得到了鍛鍊,從而令他掌握了呈現場景的最佳方式,以展現最強的視覺衝擊力。他在旅居印度期間將這些經驗付諸實踐。除了受僱於沃倫·黑斯廷斯之外,霍奇斯還以加爾各答為起點展開3次旅行:每次都沿著恆河出發,途經許多頗具歷史和建築價值的城鎮。他的首次旅行目的地是貝拿勒斯,第三次則行程最遠,一路遠赴阿格拉,還參觀了泰姬陵。這些旅行使霍奇斯對風景畫家在印度的創作可能性有了深度理解,他以圖像和文本的形式記錄了自己的想法,使我們得以充分領悟其有關景觀藝術的見解(圖3.1)。

圖3.1 威廉·霍奇斯 《拉傑默爾哈陵風景》約1781

霍奇斯在印度看到諸多駁雜的文化和宗教,並努力了解它們。正如他在庫克船長第二次太平洋航行中所為,他用傳神的畫筆逐一描繪航程中經歷的不同社會。以歷史古蹟、寺廟、學者和民眾為創作對象,霍奇斯通過各種繪畫和文字作品,展現了印度豐富而複雜的歷史。霍奇斯認為,他對印度景觀的呈現,在許多方面有助於理解和闡釋古代印度文化。當時,許多身處印度次大陸的歐洲人都熱衷於探究古代印度。對於霍奇斯而言,印度文明與18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時常論及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同樣有趣。實際上,他在《建築原型、印度教、摩爾人和哥德式(Prototypes of Architecture, Hindoo, Moorish and Gothic),1787年》這篇文章裡就提出一段頗具挑釁意味的論斷。他聲稱,印度古蹟歷史悠久,是某些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特定形制和裝飾細節的藍本。

霍奇斯對一場恆河風暴的生動描繪,令人印象頗深。這幅畫不僅展現了他在印度的工作方式,也反映了他如何利用「風景」表現思想內涵和視覺效果(圖3.2)。

圖3.2 威廉·霍奇斯《黑斯廷斯夫人在喬爾貢格礁石區遭遇恆河風暴》1790

一方面,這幅畫記錄了霍奇斯的贊助者沃倫·黑斯廷斯關切的場景:1782年黑斯廷斯病重期間,他的妻子曾在恆河歷經3天危險的航程趕來與他相聚。不久之後,這幅畫作成為黑斯廷斯位于格洛斯特郡的鄉村住宅戴爾斯福德的核心藝術藏品,被掛在畫室的煙囪上。另一方面,這幅畫作並不僅是對一場事件的簡單記錄,相反,霍奇斯試圖利用當地的環境、氣候和光線傳達對於人類生存境遇更為深刻的看法。畫面的構圖和圖像元素經過精心設計,營造了一種畫面感,可謂反映人類生存試驗和危機的寓言。在印度的經歷令霍奇斯對恆河的這段流域了如指掌,他在《印度之旅》中這樣描述:

我認為,喬爾貢格周圍的鄉村是我在印度所見最美麗的地方。這片土地生機盎然,草坪蒼翠,獨木成林,在山上廣袤的森林映襯下,使人聯想起英格蘭的許多公園。這裡還可以俯瞰恆河,但恆河流至此地已不似河流,更像一片汪洋,令人產生難以名狀的壯闊之感。

在這幅畫作中,霍奇斯使用了許多風景元素來增添動態感和戲劇效果。畫面中蘊含著能量,預示著災難可能即將發生。黑斯廷斯夫人棲身於小船白色的天篷下方,只有船員們的身影依稀可見。印度船員手執船槳和舵柄,引導著船舶在令人生畏的巖石和洶湧澎湃的浪濤之間展開殊死搏鬥,所有人的命運懸而未決。畫面昏暗的前景中,船舶在河岸間開闢出一條危險叢生的航道,一棵枯木從急流中探出,頗顯不祥徵兆。右側的河流中還有座島嶼,島上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沐浴在風暴過後的陽光下,加之一道明亮的彩虹,賦予整個畫面昂揚向上之感,似乎預示著一旦歷經風雨,戰勝雷暴,就會有更為光明的未來。毋庸置疑,畫作表現的場景,與黑斯廷斯本人的真實境況完全一致。霍奇斯之所以成功地創造出如此具有表現力且令人回味的視覺形象,既得益於他作為畫家的非凡造詣,亦有賴於風景畫的強大表現力。

儘管霍奇斯樂意嘗試新的形式和技法,但在符合創作意圖的情況下,他依然重視沿襲歐洲傳統的美學形式來描繪風景。例如,在受沃倫·黑斯廷斯委託繪製的一些畫作中,他就按照「如畫」原則中的某些要點,將歐洲元素融入印度風景之中。他那幅描繪黑斯廷斯位於阿利普爾宅邸的油畫(圖3.3),完全符合加爾各答商人、銀行家班傑明·梅的評價——梅寫信給居住在漢普郡的姐夫時提到,「在霍奇斯先生的印度風景畫中,這棟宅邸看起來就像是貴族居所」。雖然前景中的大樹和兩個人物暗示此處的確是印度,但一棟歐式宅邸的存在似乎毫不違和,既構成了這片風景的獨特樣貌,又與當時描繪英國大型鄉間別墅的畫作別無二致。霍奇斯的風景畫也讓我們深入了解他對印度時局的看法。例如,他以馬爾馬隆大橋為題材的畫作(圖3.4),證明了外來者對印度景觀的塑造具有積極影響。這座橋最初由亞美尼亞商人資助修建,或許可被視為外來者以一己之力推動印度發展的例證。那些與東印度公司相似的機構,以及黑斯廷斯作為公司代表在印度開展的活動,紛紛躍然紙上。

圖3.3 威廉·霍奇斯《黑斯廷斯位於阿利普爾的宅邸,前景中有兩個人物》約1782

圖3.4 威廉·霍奇斯 《馬爾馬隆大橋,前景是一名印度兵與幾名當地人》1783

景觀美學:故鄉的慰藉

當然,有志於風景畫的並非只有威廉·霍奇斯。在18世紀的英國,對風景的刻畫是藝術實踐和國家文化認同的關鍵。意料之中的是,畫家們在歐洲獲得的藝術訓練和美學思想薰陶,深刻影響著他們描繪印度風景的方式。英國畫家筆下的印度風貌都體現著歐洲的藝術和審美偏好。何為好的畫作?何為有趣的視角?如何形成美學上令人愉悅的構圖?這些思考都深受當時歐洲藝術流行趨勢的影響。有時候,畫家們會根據特定的標準來構圖,傳達他們對印度的印象。例如,「如畫」的理念鼓勵人們像欣賞畫作那樣看待自然。簡而言之,就如字面所示,「如畫」意味著「如同一幅畫」。在這種創作模式下,景觀顯得和諧而連貫,但一些突兀的形狀、輪廓乃至錯綜複雜的細節也被允許存在,以強調畫面的「自然性」。

這種創作理念的結果之一,便是在美學和視覺層面與歐洲產生關聯。儘管距離熟悉的故鄉有數千英裡之遙,遠赴印度的旅行家和畫家仍竭力在視覺上尋覓故鄉的蹤影,當遍尋不見時,他們便主動營構故鄉的感覺。加爾各答周圍有一些風景宜人的地區,東印度公司的許多歐洲職員都在那裡擁有居所,這便是觸動和激發思鄉之情的地方。那裡的風景彌合了印度和英國之間的地理距離。

距離加爾各答市中心下遊幾英裡之遠的加登裡奇尤其受旅行者的青睞。據伊麗莎·費伊回憶,這裡有「優雅的豪宅」,坐擁迷人的草坪和「小樹林」。1777年11月,威廉·希基途經這裡時,「對這裡富麗堂皇的建築和豐富壯觀的景致讚不絕口,「……一切都綠意盎然,美得超乎想像,整片風景美不勝收,遠勝於我對孟加拉炎熱地區的期待」。茶商託馬斯·川寧初見此地風光時發表的一番感言,可以代表當時歐洲人的普遍看法:

河的南岸(左岸)排列著一棟棟精緻的別墅,對岸是東印度公司植物園主管的住所。這是一幢帶有閣樓的巨型住宅,離河邊不遠,花園沿著河岸邊緣向外延伸。左岸那些優雅的花園住宅被英式風格的綠地包圍,恆河從前面流淌而過,滿載著小舟和船舶,令我深感震撼。任何人但凡第一次目睹這番景象,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喜悅之情。這些迷人的住所體現著我們對這座東方現代首都的態度,展現出住戶富有而奢華的生活。

這一場景或許能反映當時人眼中的加爾各答,但這其實是歐洲的視角。

圖3.5 託馬斯·丹尼爾、威廉·丹尼爾《從加登裡奇眺望加爾各答》,出自《途經中國至印度:風景如畫的航程》1810

上述文字描述在託馬斯和威廉·丹尼爾描繪加登裡奇的畫作中獲得視覺化的呈現。這些畫作於1810年在《途經中國至印度:風景如畫的航程》一書中刊印出版(圖3.5)。畫中的場景融合了遠處加爾各答的景色,而那棟雄偉的總督府則映襯著天際線。這一構圖方式彰顯東印度公司的重要地位和權勢,正是東印度公司的存在,鞏固了英國在孟加拉地區的影響力,也使加登裡奇這樣的景觀得以成型。事實上,這幅畫作本身的歷史已向我們昭示,18世紀末的印度在英國日益強硬的統治下正經歷一場重大變革。加登裡奇的這處景觀最初是丹尼爾叔侄二人旅居加爾各答期間繪製。然而,《風景如畫的航程》出版之際,已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舊總督府已由總督理察·韋爾斯利興建的新樓所取代。因此,為了展現最新的面貌,丹尼爾叔侄不得不參照其他圖像——可能是詹姆斯·莫法特(James Moffat)於1805年出版的凹版蝕刻畫作——來繪製新的總督府。

加爾各答如畫般的美景絕不止加登裡奇一處。在城市的北部,英國人同樣根據歐洲的審美標準,利用地理風貌對景觀展開布局。韋爾斯利並不滿足於通過建造新總督府改變城市天際線,在加爾各答以北14英裡的軍事營地巴拉克普爾,他還擁有一棟花園別墅,作為總督的夏季官邸。理察·韋爾斯利是第二代莫寧頓伯爵(即後來的第一代韋爾斯利侯爵,也是惠靈頓公爵亞瑟最年長的兄弟),他於1798年前往印度擔任孟加拉總督,由此在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地區擔當要職。巴拉克普爾的這棟別墅位於河畔,在美學層面上擁有一些關鍵優勢,用查爾斯·多伊利的話來說,它恍如「胡格利河上的皇家宮殿」。據韋爾斯利的朋友瓦倫西亞勳爵(Lord Valentia)所述,整片景觀如同一座由森林構築的天堂,「這棟別墅位置優越,遠勝於目之所及的其他房屋」,別墅四周環繞著「高聳的樹木」,甚至連河水也「比加爾各答的更為清澈,河面上駛過總督的駁船和快艇。如畫般翠綠的色調加上金色的點綴,與划船者的猩紅色制服形成鮮明對比,使整個畫面錦上添花」。巴拉克普爾公園的花園更堪稱點睛之筆,完全仿造「英式」花園建造。事實上,韋爾斯利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頗為自豪,他明確要求瓦倫西亞勳爵的旅伴——成就卓著的畫師亨利·薩爾特(Henry Salt)「跟隨我對這裡考察一番」。對於巴拉克普爾的這座花園別墅,其他旅印人士也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認同和讚賞,將其視為一座照搬至印度的英國鄉村莊園。埃米莉·伊登寫過,這裡「就像故鄉......一座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綠地公園,一座惹人喜愛的花園。這裡氣候涼爽,我們可以在夜晚出門散步,絲毫不受打擾」。同樣,威廉·希基也對這個地方印象深刻:「這裡風景宜人,格調高雅。縱觀四周,他(韋爾斯利)分別建起1座劇院、1座跑馬場,以及可能是世界上最傑出的鳥舍和動物園,飼養著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珍禽異獸。」愛德華·霍克·洛克(Edward Hawke Locker)和詹姆斯·貝利·弗雷澤等畫家將這些文字付諸視覺創作,營造出有序安寧的氛圍,令人恍如置身於英國鄉村,那份靜謐與祥和仿佛觸手可及(圖3.6和3.7)。

圖3.6 愛德華·霍克·洛克《總督在巴拉克普爾的別墅》1808

圖3.7 羅伯特·哈韋爾,以詹姆斯·貝利·弗雷澤畫作韋藍本《巴拉克普爾官邸與近旁河灘》,出自詹姆斯·貝利·弗雷澤《加爾各答及其近郊景觀》,圖4,1824-1826

在描繪印度次大陸的過程中賦予其如「家」似「畫」之感,這種方式儘管廣受歡迎且頗為實用,但絕非呈現印度風景的唯一形式。「崇高」是埃德蒙·伯克於18世紀中葉提出的美學觀念,是歐洲美學思想的核心之一,用以形容某些非同尋常、伴隨著潛在威脅的事物。對於身處印度的畫家和旅行家而言,「崇高」可作為一種概念工具,來闡釋那些令人感到不安且難以與故鄉產生聯繫的陌生場景。這一觀念為人們提供了一套創作策略和美學方法,用以描繪印度次大陸的罕見之處。有位歐洲遊客參觀「坎納拉(甘赫瑞)石窟」後堅定地表示,有品位的人必定會視其為美與崇高的產物。而在英國,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已經注意到能夠在印度營造與眾不同的景觀,他評價這些亞洲式建築帶有「既原始又輝煌的色彩」。他認為,當局可能「在委派建築師時,並非讓他直接照抄建築原型,而是以相關構圖和效果為線索來重新設計,否則這些景觀就不會是這般模樣」。

正如到訪甘赫瑞的遊客所說,對英國畫家們而言,典型的石窟建築是印度最具「崇高」精神之處。埃勒凡塔(象島)石窟是規模最小,但據說是印度西部最古老的石窟寺廟。埃勒凡塔也稱「加拉普利」,是一座周長5英裡的海島,位於印度次大陸和孟買外島之間的入海口,因寺廟正門廊柱外大片的花崗巖地層而得名——許多遊客認為,這一非同尋常的地形構成的圖像仿若一隻背著老虎的大象。長期以來,埃勒凡塔吸引著眾多對天然裸露在地表的巖石頗感興趣的遊客。最早描繪這座寺廟的英國畫家,可能是1712年東印度公司的軍事製圖人威廉·派克(William Pyke),東印度公司與馬拉塔帝國爭奪西印度控制權之際,他曾秘密前去造訪。18世紀末,詹姆斯·威爾士曾如此描述埃勒凡塔:「這是我見過最宏偉、最壯觀的風景,每一處細節、每一個觀賞點都展現出令人驚嘆之美。」威爾斯此後持續描繪這些非凡景觀(圖3.8),並成為英國同類畫師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圖3.8 詹姆斯·菲利普斯,以詹姆斯·威爾士畫作為藍本《象島石窟主洞內部景觀》1790

在馬拉塔帝國的佩什瓦位於浦那的宮廷上,英國公使查爾斯·沃爾·馬利特爵士對印度自然地貌和建築營造的完美結合亦稱讚有加:

無論從設計還是施工的角度來看,將巍峨的山巒融入不朽的建築的構想,足以令我們驚嘆不已:那些神話密符和圖形貫穿其間,使我們深信他們對於宗教的熱誠,毫無疑問他們是人類思想最強大、最全面的推動者。

雖然這些石窟引起了學者和一些畫家的關注,但彼時尚無完整的視覺記錄。詹姆斯·威爾士改變了一切,他創作出一系列極富表現力的畫作,呈現這種景觀的獨特風貌。威爾斯出生於蘇格蘭東北海岸的彼得黑德,他追隨18世紀後半葉一眾英國畫家的足跡,獲得東印度公司授權前往印度。他於1790年提出赴孟買工作的申請,1791年1月5日獲得批准,同年7月15日抵達印度。雖然孟買的藝術市場規模和富裕程度遠不及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但威爾斯有幸結識了查爾斯·沃爾·馬利特爵士。除了受僱於馬利特之外,威爾斯還為馬拉塔帝國的統領及大臣們創作了許多傑出的肖像畫。然而,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跡要屬對印度西部石窟建築的詳細考察,這些石窟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6世紀至8世紀挖掘的埃洛拉石窟,共有34個洞穴。描繪這些石窟的經過,和威爾斯與丹尼爾叔侄二人的偶遇息息相關。那是1793年3月,丹尼爾叔侄造訪孟買。此時威爾斯已經著手開展研究工作。丹尼爾叔侄鼓勵威爾斯繼續繪畫,將這些印度石窟和寺廟詳細記錄在案,他們後來將這些畫作引介至英國,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威爾斯帶他們兩人參觀市郊的幾座石窟寺廟,包括在埃勒凡塔島上的寺廟。丹尼爾叔侄並沒有參觀埃洛拉石窟,威爾斯本人亦直到1795年春天才到訪那裡,此時丹尼爾叔侄已經離開印度。威爾斯打算出版一本有關石窟建築的大型畫冊,並在素描之後附上對應的版畫,可是,1795年10月他在甘赫瑞石窟工作期間染上風寒,尚未完工便撒手人寰。不過,通過查爾斯·沃爾·馬利特和丹尼爾叔侄的共同努力,詹姆斯·威爾士的畫作最終得以呈現在公眾面前:馬利特將威爾斯繪製的素描草圖帶回英國,丹尼爾叔侄基於此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埃洛拉石窟寺廟的油畫(圖3.9),並於1803年將之出版。丹尼爾叔侄的畫作旨在引起美術鑑賞家們的學術和審美興趣,並提供一份全面、準確的印度教建築資料指南。

圖3.9 託馬斯·丹尼爾,以詹姆斯·威爾士畫作為藍本《埃洛拉石窟周圍的山脈》,出自《印度埃洛拉石窟的考古發掘》,圖-13,1803

《印度檔案——東印度公司的興亡及其繪畫中的印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國畫家透納和康斯特布爾,共同打造出英國風景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在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有兩位傑出的風景畫藝術家,一位是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威廉·透納,另一位是現實主義畫派畫家約翰·康斯特布爾。他倆處於同一個時代,共同將英國的風景畫藝術推向了頂峰。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是英國繪畫史上的神童,28歲就成為皇家美術協會正式院士,史上僅有。他才華敏妙,富於幻想,作品洋溢著濃鬱的浪漫主義氣息。
  • 一直在你身旁:英國畫家筆下真實的周莊(圖)
    David Paskett,1944年出生,英國皇家水彩協會主席,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被這裡的山水人文、民俗風情深深吸引。1986年至1990年,他乾脆旅居中國,他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往返於南國和北方,徜徉于田園與水鄉。
  • 藝術開卷|《女性藝術家》:藝術理想照耀現實
    這是一段「禁足」的春日,也是更適於「開卷」的三月。一冊《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成為了方艙醫院裡的「清流」,那何不讓一本本平日無暇細覽的藝術書籍,變作另一種抵禦疫情的良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藝術開卷」板塊,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每期推薦一本藝術類(繪畫、建築、工藝美術、當代藝術等)佳作,共同採擷、分享藝術與文明之光。今天是國際婦女節,分享《女性藝術家》正逢其時。
  • 超現實主義風景畫 英國畫家-保羅·納什:田野、森林、谷底
    A.D 19C-20C英國畫家_保羅·納什-Paul Nash(生於1889年至1946年)是英國超現實主義畫家和戰爭藝術家(War Artist),擅長創作風景畫,作品特點是將日常事務置於某一特定景觀中,並賦予其新的身份和象徵意義。 納什 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最重要的現代主義(Modernism)畫家之一。除了繪畫,納什 的創作還涉及到攝影、舞臺和海報設計等領域。
  • 畫家筆下的伊甸園、桃花源:用藝術捕捉園林的浮動影像
    從古埃及的壁畫家、唐代文人畫家王維到近代繪畫大師莫奈、畢沙羅、凡 • 高、克利姆特,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家都喜歡描繪他們所見所聞的美麗園林乃至夢幻中的神秘花園。在他們的筆下,無論是秦漢、羅馬的廢墟,還是揚州、蘇州的小橋流水,倫敦、巴黎的城市公園,都變成了永恆的風景。 將園林史與藝術史結合的通識寫作,被《時光的倒影:藝術史中的偉大園林》一書的作者周文翰概括為「藝術博物學」。
  • 觀音信仰:文人畫家筆下的水月觀音
    文人畫家筆下的水月觀音最早有紀年的水月觀音成於943年,她出現在一幅千手千眼觀音像的下方,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瓶,以「如意坐」的姿勢坐在水中的一塊石頭上,水中長滿蓮花,左腳放在一朵蓮花上,後面有片竹林,這景象暗示觀音在普陀洛迦,雖然佛經中的普陀洛迦被認為是在印度南方的海上,但那時中國人卻相信那就是位於浙江的普陀山
  • 畫家陶冷月:詩與畫交融的月夜之畫
    陶冷月(1895年—1985年),中國畫家。原名善鏞,字詠韶,號鏞、宏齋、五柳後人、柯夢道人,江蘇蘇州人。擅長山水、花卉、走獸、遊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他早期接觸四王系統的山水畫,後又鑽研了米南宮、黃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諸家的山水畫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陳淳、蔣廷錫、惲壽平諸人的花卉畫技法。他始終認為習國畫者一定要「習筆墨、通六法",但並非是單純的囫圇吞棗似式的全盤繼承。冷月的傳統山水、花鳥都有很高的造詣。
  • 「多應自寫真」——明清女畫家筆下的女性之美
    畫史稱其所繪觀音像「莊嚴妙麗,用筆如玉臺膩發、春日遊絲」。此種白描之法可見之於邢慈靜所作《大士像》、《白衣菩薩送子圖》等畫。生活於明代中晚期的薛素素是擅於圖繪觀音大士的名妓畫家。薛素素,名薛五,小字潤娘。作為金陵名妓,她風靡萬千男子。一方面由於其善理眉鬢,言動可愛,另一方面則由於其才藝驚人,挾彈調箏,鳴機刺繡,無一不精。丹青繪事亦是薛素素所具備的藝術修養之一。
  • 哪位畫家擅長畫荷花 盤點畫家筆下的精品荷花圖
    荷花以它的聖潔之美深入人心,成為了眾多畫家筆下的常客,畫家藉助溫馨的線條、酣暢的用墨,畫出了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荷花國畫。今天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幾幅當代畫家們筆下的荷花國畫精品,以供大家欣賞!其作品的特點是:秉承原生態藝術創作理念,有一種既清新又古樸的藝術氣息,他細膩的工筆技法將荷花鯉魚刻畫的非常逼真,卻又比真的更有韻味,藍健康筆下的作品有著耐人尋味的魅力。
  • 清賞丨姜東筆下的張家界,一幅幅天然水墨畫
    中國美協會員 姜東 作品張家界地貌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嶽景觀中非常罕見,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山嶽景觀之一,它恍如人間「仙境」的景象,和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意境相契合,吸引許多著名的畫家紛紛來採風寫生,當代著名畫家姜東先生也是其中一位。
  • 畫樹難畫柳,且看國畫大師筆下的最美春柳
    早春三月,柳樹從睡夢中甦醒過來,抽出翠綠的枝條,吐出嫩綠的芽兒來,春風拂過,如少女般婀娜多姿,詩情畫意。自古以來,楊柳不僅是詩人描繪的意向,也是畫家喜愛的題材。 楊柳枝條長軟,嫋嫋下垂,隨風清揚,因此有「畫樹難畫柳」的說法。
  • 約翰·康斯坦布爾: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把風景當作歷史來畫
    約翰·康斯坦布爾是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康斯坦布爾為這一主題帶來了新的自由和創造力。儘管當時在英國本土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但他的作品先是影響了當時的法國前沿藝術家,接著又通過他們影響了印象派。康斯坦布1776年爾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早年鍾情於描繪當地風光。他自學成才,直到二十歲出頭時才進入了倫敦皇家學院學習。
  • 印度現代藝術的幾個重要階段
    作者:王鏞  東方文明古國印度的現代化進程,是伴隨著西方的殖民化同步發生的。從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中葉,英國人在印度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孟買等大城市開辦的藝術學校,推行維多利亞學院派寫實主義藝術教育。
  • 畫三峽和黃山的畫家,可以參考他的作品
    畫三峽和黃山的畫家,可以參考他的作品文/文涓黃純堯(1925-2007),祖籍位於四川成都,是我國著名的畫家、美術史論家以及美術事業的教育者。在那漫長的藝術道路上,他自始至終堅持不懈地走了五十多年。期間遇到過挫折,遇到過創作瓶頸,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帶著對藝術的熱愛,他外出探險寫生,遊歷大江南北,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他獨愛三峽和黃山。
  • 我把你畫成畫!看畫家業主筆下的碧桂園長啥樣
    業主李鈞在畫室作畫「水木清華,花鳥墨韻」蘭州碧桂園畫家業主李鈞舉辦了一場花鳥作品展氣勢磅礴、色彩豐富的畫作吸引了眾多業主及遊客的圍觀欣賞為鄰裡們帶來了一場藝術盛宴生於黃河岸,長於黃河畔1965年出生的李鈞自幼酷愛畫畫上學時周末會翻牆入校
  • 明清以來,為啥有這麼多人愛畫荷花?不同畫家筆下呈現出千般趣味
    古今畫壇愛畫荷花的人真是太多了,如明代的王冕,清代的石濤、八大山人、惲南田,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石魯、趙少昂等,他們的作品有繼承、有發展、有創造,其中尤以八大山人的簡筆大寫意墨荷、吳昌碩的寫意墨荷、齊白石的秋荷、潘天壽的指墨畫荷和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荷最富特色,對當今畫壇影響巨大
  • 2020重點推薦著名畫家——角振通花鳥畫藝術
    【藝術簡歷】角振通,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魯藝畫院院長,瀋陽師範大學,瀋陽大學,客座教授。原中國同澤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關東畫派秘書長。北部戰區陸軍政治部專職畫家。他的作品大膽運用毛筆和水墨,糅合了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積極開放吸收現代構成的東西,即不斷挖掘傳統,又不斷貼進現代,因而,創造出與一般司空見慣的花鳥畫不大相同的技法和活潑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筆墨技巧和理念。他的花鳥山水,不似具象、亦是具象,不似工筆、亦是工筆,不是寫意、亦是寫意,他用筆墨已找到了更好的感覺。
  • 當代畫牡丹好的畫家,古稀高齡畫家石開寫意牡丹作品欣賞
    人間最美四月天,穀雨時節,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為了畫好牡丹,每到牡丹盛開的季節,畫家石開都要到山東菏澤、河南洛陽等牡丹之鄉寫生,將眼中的牡丹、心中的牡丹化為畫卷上的牡丹。畫牡丹好的畫家,石開先生筆下的牡丹色澤飽滿豔麗而不俗,筆墨韻味十足,鮮雅,和諧,變化生動,畫出了牡丹花的燦爛絢麗,畫出了繁榮昌盛。石開先生正在創作牡丹作品石開,原名張佩華,字石開,號五蓮居士、墨香山人,祖籍山東,現居北京。
  •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與所貴於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
    小圈子的中心人物是優秀的詩人、散文家、政治家、書畫家蘇軾,以蘇東坡之名更為人知。他和他的朋友都屬於士大夫階層,於是也就致力於官務、古籍的研習、寫作,還有其他被認為是適合文人追求的事物。他們有空閒的時候就畫畫、辯論,寫一些有關繪畫的文章,建「立了以後被稱為 文人畫"的宗派。文人畫家所持的繪畫理論反映了他們的儒家背景。
  • 當代擅長畫牡丹的畫家,這四位名不虛傳
    中國國畫以牡丹為題材的畫非常出眾,國畫的簡潔線條、濃重輕墨,將牡丹的國色天香潤染得清秀端莊。縱觀中國畫壇,喜歡畫牡丹的畫家不計其數。不管是工筆牡丹的靈動,還是寫意牡丹的大氣,無不透露出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