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文人畫家筆下的水月觀音

2020-12-25 重樓逾陀

早期觀音的形象都是取材自佛經,且與其他佛教傳統有關,造像上也有共同的特徵然而,中國人也創造了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觀音新形象。

文人畫家筆下的水月觀音

最早有紀年的水月觀音成於943年,她出現在一幅千手千眼觀音像的下方,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瓶,以「如意坐」的姿勢坐在水中的一塊石頭上,水中長滿蓮花,左腳放在一朵蓮花上,後面有片竹林,這景象暗示觀音在普陀洛迦,雖然佛經中的普陀洛迦被認為是在印度南方的海上,但那時中國人卻相信那就是位於浙江的普陀山。這幅圖最大的特色是環繞著菩薩的滿月祥光,這是禪宗和宋以後文人畫家最喜愛的形式,這形式並無經典的根據。第一次以水月觀音為主題出現的是在敦煌壁畫中,在敦煌經典中也有《水月觀音經》,我們可以把在敦煌的水月觀音當成觀音中國化的開始。

在敦煌壁畫內容目錄中水月觀音佔了十五幅,其中六幅完成於十世紀,其他的成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然而這形象可能始於八、九世紀,畫家們在創造這種形象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如《歷代名畫記》前言提到,八世紀時的周昉畫了一幅水月觀音,一輪滿月將觀音圍住,周圍有片竹林。這構圖十分類似前述的觀音形象,可惜這幅畫早已失傳,但它可能提供後來四川和敦煌的畫家及雕刻家們創造這種新的、受歡迎的觀音圖像的模式,這也是在宋以後逐漸廣泛流行的另一個中國式觀音──白衣觀音的基礎。

水月觀音的水和月清楚地象徵現象「空」或虛幻的本質,如《大智度論》說:

「一切相不可得,如影如響,如水中月,乍見即失。」

永嘉禪師的〈證道歌〉也說:

「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提月爭拈得。」

水、月或月在水中的影像,都是佛教對無常與無我的隱喻,但並無將隱喻和觀音連在一起的經文。在此可看出中國藝術家們大膽的創作,他們以傳統中國畫的形式將這些佛教思想表達出來。近來,山榮子建議應把水月觀音看成中國人的創作,他認為這種人物造型是基於中國聖人、隱士和仙人的想法,而不是印度的原型,竹林、瀑布是典型的中國山水,與印度無關,而觀音不論靠著石頭、樹木,或抱著膝的悠閒姿態,都是早期隱士的造型,並非根據佛經的描述。

事實上,若要從經典上去確認觀音這些不同形象的來源,幫助並不大,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南海或普陀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和觀音老母──這些全是國人取自經典外的創作,都是觀音在中國轉化的女性化身。根據大乘佛教哲學的觀點,究竟真理超越所有二分法,不能以男女、老少、一或多的分別加在已開悟的佛菩薩身上,因從真諦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空」的,二元的分別只能適用於凡界。這也是為何傳統中國佛教僧人,無視文學和藝術上截然相反的證據,仍繼續認為觀音是女性的原因。佛經無法提供說明性別轉變所需資料,所以必須從其他地方尋求答案,我認為朝聖者和信徒的見聞、靈驗記、「偽經」、小說和寶卷,都在觀音女性轉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漫談巴蜀水月觀音——從江津石佛寺造像說起
    這正與江津石佛寺遺址中的那尊水月觀音像如出一轍,由此可印證石佛寺的水月觀音像的年代大致也應在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自唐宋以來頗受文人畫家所偏愛。但是這種形象並無確切的佛教經典所依,而是由唐代的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唐代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815—907年)的畫史名作《歷代名畫記》中卷三記載:「(西京)勝光寺……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卷十又載「(周昉) 妙創水月之體」。周昉是中唐時期的著名畫家,有名的《簪花仕女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見,水月觀音像應是周昉所創。
  • 欣賞 珍稀精品水月觀音菩薩像(圖)
    在首都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內,有一件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釐米,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
  • 北京法海寺水月觀音:什麼是皇家氣派?
    除畫士官之外,還有職業畫家,有名有姓參與繪製法海寺壁畫的畫士有張平、王義、顧行、李元、潘福、徐福等共6位宮廷畫家。法海寺修得非常氣派,場面宏大,大雄寶殿、藥師殿、鐘鼓樓、藏經樓等這些寺院裡必不可少的建築,法海寺都有。而且它還有一個特別的建築,叫選佛場。
  • 水月觀音與藏傳佛教觀音像之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空行觀音,在逸見梅榮的《新裝中國喇嘛教美術大觀》中列有兩個名稱:「空行觀音」和「水月觀音」[2],同樣的說法還見於王巖濤、愛文思夫婦合作的《密宗五百佛像考》。而一向為人所知的「水月觀音」這一具有文學色彩的名稱,是漢地於五代、宋流行的一種觀音樣式。
  • 為什麼要放一尊水月觀音在博物館?
    拍賣會上遇到後,馬先生將這尊水月觀音請了回來。水月觀音,又名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法華經》中認為觀音菩薩有33個不同形象的法身,而「望向水中月影」的那位,即為水月觀音。在佛教眾多觀音像中,水月觀音可以說是表現得更為自由,儀軌更少的一位,宋代更是獨創「宋自在坐」的佛像坐姿。水月觀音逍遙自在的神態,正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佛家「常樂我淨」、「法喜充滿」的境界。
  • 意境悠遠的南宋禪畫《水月觀音圖》
    水墨觀音像南宋 張月壺 作掛軸 紙上水墨規格:104×42.3釐米克利夫蘭美術館藏水月觀音的形象,最早始於中唐時期,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為周昉(約730-800)所創,「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
  • 水月觀音
    觀音菩薩有三十三法身,觀水中月影稱水月觀音。
  • 密宗造像中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的流行,不同的觀音圖象被一再繪製。松贊幹布迎請的世間尊觀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為觀音化現的西藏保護神。松贊幹布、DALAI等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在西藏的化身,觀音信仰在藏傳佛教遍及的地區成為最為重要的佛教信仰。按照密教佛教教義,密宗共分兩界,即金剛界和胎藏界。
  • 水月觀音~善財龍女
    【名稱】水月觀音~善財龍女【尺寸】120×118(cm)【類別】壁畫【材質】紙本設色這幅壁畫是榆林窟第
  • 北京故宮觀音——(三)觀音圖像的演變與流傳
    3.五代宋元明清時期    (1)水月觀音像       水月觀音像傳始自唐代畫家周防,其所畫水月觀音
  • 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遼代觀音雕像 希臘風格 現藏密蘇裡州堪薩斯市Nelson-Atkins 藝術博物館     我國大量藝術文物流失境外,例如國內各大博物館均無宋代木雕佛像精品。     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無出處,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通常是坐在巖石或蓮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姿勢觀看水中之月,以譬喻佛法色空的義理。自中唐周方創畫之後,晚唐與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為有鬍鬚的男性形象,如現藏法國羅浮宮的敦煌千佛洞中唐時期所繪水月觀音圖像。宋代所見水月觀音已演變為女性形象。
  • 佛弟子捨命保存的宋代木雕水月觀音像
    此姿勢稱為遊戲坐,乃源自麥積山石窟第205窟之遊戲觀音。極為特殊珍貴之處乃本尊之遊戲坐與現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為數極為稀少之宋、遼、金水月觀音遊戲坐相反。在僅存之遼(907-1125)宋(960-1279)金(1115-1234)之木雕水月觀音之遊戲坐皆為立右腳倚右手(第25頁至49頁附圖),其中只有現存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物館之金代木雕水月觀音為立左腳倚左手,與本尊宋代水月觀音姿勢相同。
  • 法海寺水月觀音高清大圖集錦,過目增福,趕緊收藏!
    水月觀音線描稿(像素:9775x9921) 水月觀音是漢傳佛教三十三種觀音菩薩形象中的一種,顧名思義,表現的是觀音作觀水中月影狀,因其獨特的神韻和深遠的宗教隱喻,
  • 公益贈送 | 雕版世尊像、阿彌陀佛像、楊枝觀音像、水月觀音像
    人人增福慧  家家阿彌陀  戶戶觀世音  一、項目緣起  (上下滑動查看詳細介紹)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的信仰  由於千年文化的傳承,時至今日,即使是沒有信仰的民眾,在有意或無意間,都會念上一句「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以此表達一份敬畏,尋求一份希冀……  而釋迦牟尼佛,則是佛教的創始人,正是因為有他的誕生,有他的放棄王位,為了追求無上的覺悟真理,經過六年苦行,最終於菩提樹下悟道,經四十九年說法,後經諸弟子等結集
  • 「多應自寫真」——明清女畫家筆下的女性之美
    明清二代,在傳統畫史中不佔主流的女畫家筆下,湧現出諸多面貌各異的女性形象。若以繪畫題材劃分,其中既有觀音大士、道家神女等宗教女仙,亦有青樓名妓與閨秀名媛的真實肖像,還有表溫婉賢淑、詩書才情的仕女畫像,甚至還有女畫家所繪自畫像。這些明清女畫家身份不一,作畫多出於自娛意圖,亦有贈予、代筆之作。她們的創作既受到男性文人的影響,又呈現出女畫家自身對女性形象的獨特理解。
  • 敦煌莫高窟歷代觀音精美畫像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佛教認為,此日念佛、誦經、持咒、放生猶為殊勝,具大功德。敦煌壁畫中的觀音像▲莫高窟第3窟北壁 千手千言觀音像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圖中千手千眼觀音豐滿圓潤如皓月,儀容慈悲,神情端莊。線條凝練,色彩瑰麗,構圖飽滿豐富,再現了敦煌壁畫藝術的輝煌。
  • 李利安:中國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
    藏傳佛教觀音信仰自前弘期便傳入西藏,中間經過一段沉寂後,在後弘期始得源源不斷地從印度傳入藏地。由於這時印度逐漸興起了密教,而原來的顯教觀音信仰也在佛教密教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改造演化成密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傳入西藏的觀音信仰基本上就是印度密教的觀音信仰。
  • 觀音成道日,這些歷代的觀音聖像帶你去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希冀。觀音信仰緣結四海,從其發源地印度,乃至中亞阿富汗,南亞斯裡蘭卡,東南亞地區,其影響更遠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傳佛教流傳的國度,有著「大半個亞洲的信仰」之譽。如今更隨著佛教廣泛弘傳而傳播到了世界各國。
  • 念觀音 拜觀音 更要自己做觀音!
    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感應的原理,我們應該要有如《華嚴經》所形容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般的體會,那就是聞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口中稱念,身行禮拜聖像,同時要生起清淨心,以專一其心驅除一切雜念妄想,思惟觀音願行,如此身口意三業合而為一,則觀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與菩薩心合而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 專題五十六丨一起來欣賞藝術家筆下的觀音畫像
    >讓我們一起欣賞下文聯網入駐匠人筆下的觀音大士《紅衣觀音》楊磊觀音菩薩頭戴寶冠,身穿紅衣,身佩項圈等飾品法相莊嚴。整幅畫面構圖巧妙,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對稱均衡,人物生動,色彩鮮麗,觀音那華腴豐滿的肌體、婀娜多姿的體態以及爛漫如花的手姿,皆令觀者目炫神迷。《觀音》楊磊此圖觀音臉部圓潤,神情安詳,坐於綠葉上,身後為透明大圓光。觀音身著紅衣,衣紋線條流暢,以淡墨表現衣褶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