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電動車、閩南鄉音…… 走在泉州的街頭,像是走在陸豐的大街上,又仿若身處臺南的某條街道。從未到訪過,卻如此熟悉。
泉州是宋元時期世界貿易的重要港口,不同的文化、宗教在這座城交匯融合。如今,在古城區步行距離內就可以看到寺廟、清真寺、天主教堂。沉澱下來的泉州充滿了生活氣息,緩慢的、舊舊的,是我喜歡的樣子。在飲食風味上,也延續著歷史文化的沉澱與地域特色,面線糊、牛肉羹、牛排、鹹飯、肉粽、蠔仔煎、潤餅、土筍凍、糯米餈、醋肉、浮粿、石花膏…… 數不過來的古早味,都是屬於泉州的味道。📍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221號
始創於1910年的老字號,招牌是牛排和牛肉羹。牛排選自牛身上最精華的第六至第八根肋排,料理方式改良自南洋的做法,以咖喱、八角等調料慢燉而成,入口很香。牛肉羹也是我喜歡的口味。牛肉切條醃製後加入番薯粉手工攪拌40分鐘,佐以薑絲的湯底鮮香,入口清爽、嫩滑。據說鹹飯是當地人吃牛肉羹時的固定搭配。📍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104號
薑母鴨起源於泉州,是一道傳統的閩南菜。這道菜裡,薑母指的是老薑,鴨子用的則是番鴨。因為上過《舌尖上的中國》,斯丹薑母鴨是名副其實的人氣餐館,店裡幾十隻砂鍋排開燜煮,場面實在壯觀。用麻油把老薑和番鴨爆得焦香,然後在砂鍋裡用黃酒慢慢燜煮上一個小時,等到鴨肉軟爛入味,再用猛火把鴨子煎到幹香。鴨肉外焦裡嫩,略鹹口,料理後的老薑片也十分好吃,我這個平時不愛吃薑的人也接連啃了不少老薑下肚。
📍 地址:泉州市豐澤區妙雲街74號
面線清糊由高湯、細如髮絲的面線和番薯粉煮成,每家店精心熬製的不同配方的高湯是一碗麵線糊的靈魂。面線糊的配料多種多樣,通常有醋肉、滷大腸、豬肝、蠔仔、滷蛋等等,葷素皆有。配料在底,舀上一勺熱燙的面線糊倒上,灑上蔥花和胡椒粉,再配上一根油條,就是一份再好不過的早餐。尤記面線糊在東美市場附近,在這片街區也是一間老店了,不過並不靠近古城景點。雖然不是人氣餐館,但是味道毫不含糊,價格也很實在。
📍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池峰路輝雁大廈1層
沙茶麵源於南洋,主要的原材料是沙茶醬和高湯,口味香濃。金記沙茶麵是泉州的網紅餐館,店裡最為吸睛的大概就是那碗招牌龍蝦沙茶麵。肉質Q彈的龍蝦與濃厚鮮香的沙茶湯底確實很搭。除了高價的龍蝦、帝王蟹等配料,也有平價的魷魚、蠔仔、花甲等等。不過餐館位置離古城區較遠。📍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新門街41號
石花膏是由富含藻膠和豐富礦物質的石花草製成,類似果凍的口感但又更爽脆些。冬天是淡季,店裡備料不多,那天去到只剩最後一碗。店裡也有賣四果湯,兩者之間的區別大概在於放與不放石花膏吧。基本的配料有紅豆、燒仙草、芋泥、芋圓、水果等,再加上一勺蜂蜜水。在夏天喝上一碗確實會很清涼解暑。加料版的菜頭酸、有著香脆內餡的糯米餈、沙蟲製成的Q彈土筍凍、帶著福建茶香的壺見……基本上都可以在西街邊逛邊吃,只是周末的西街略為熙攘。
以上就是在泉州兩日的探店成果。
短短兩日的時間用來探索泉州的街角巷陌與美食確實不夠。這裡值得花更多的時間,隨著這座城的步調,緩慢遊走。- End -
發現「分享」、「贊」 和 「在看」了嗎?戳我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