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出境旅行變得非常困難,於是大家開始紛紛探索境內周末遊。上海去泉州,廉價航空降到了一兩百元(更別說買了飛行套票的了),繞道廈門再接一趟20分鐘的動車也很方便,乾淨整潔的小酒店人均百元,玩一趟預算能低到和日常生活差不太多。
古蹟探訪由知乎文博大V@鸑鷟鵷鶵 帶路,我主要負責「吃」的那部分
吃過的所有店的清單見文末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大部分被山地丘陵覆蓋,古代村落間交流不便,孕育出強烈的宗族文化與「說不好普通發的湖建人」。大多數土地都不怎麼適合耕作,於是人們駕船出海經商,形成了愛拼愛闖蕩的性格。
廈門著名的「八市」,即第八海鮮菜市場
驚現克蘇魯!
當時是楊梅季
就地取材,地處山區腹地的閩北(武夷山)與靠海的閩東(福州)閩南(泉州漳州廈門),劃出了喜鹹辣和追求鮮美原味的派系之分。前者多用山珍與醬菜,後者調味清淡,內臟下水與海鮮被廣泛地運用在日常飲食中。
廈門食跡四選:左:海蠣煎,右:燒仙草
左:加了米血糕的沙茶麵,右:蝦麵,湯是無數蝦殼熬出來的
本地殺了豬一點兒也不浪費,血都要做成米血糕。在閩南酒樓形式的體面餐廳,韌勁十足的煮套腸也能精緻上檔次。雜魚煲極為鮮美;煮到乳白色的花生湯配炸芋泥包,甘甜與酥脆水乳交融。
臨家閩南菜
芋泥包是一例,各式炸物在閩南小吃中非常見。譬如米漿和白蘿蔔做的炸菜粿,狀似麻團的炸棗,和用醋醃過再炸的醋肉。在小巷裡的本地小吃店,南瓜餅、番薯、芋頭條等各種小吃無不可下鍋油炸。
阿肥炸物,水門巷真是一個很有本土味兒又很有趣的小巷
曾讀到:閩南人主食的製作有幹稀兩種形式,三餐皆稀也不罕見。又讀到流行主副食二合一的煮法,如鴨仔粥或者鹹飯,蔬菜肉蛋、內臟下水,無不能做配菜。
二者結合,沒有比面線糊更好的代表了。面線極細,湯底加了胡椒,一碗熱騰騰的下肚不需要用筷子挑。華人世界總是鍾愛湯湯水水(如白粥米線胡辣湯),溫潤的融合感是五臟廟深處家鄉的慰藉。
小店內一般是十幾隻小碗裝著各種配菜排開,點2-3樣,店家就用剪刀咔咔剪碎了投入碗中。常見的有醋肉、豬肝、鴨腸、豬血、大腸、魷魚、滷蛋……從簡單的荷包蛋酸豆角到豪華的蝦仁乾貝海蠣,按加料計價,豐儉由人。
後城、曾氏老記、水門國仔,幾家名店各有千秋,配菜也有點細微差別,不過都很好吃——天天都想吃的那種好吃。
面線糊常做一天的開始與結束。凌晨5點就有店鋪開門,點一份炸油條泡在裡面是不能更經典的泉州早餐。
夜宵有見首不見尾的婷婷面線糊坐鎮。沒有地址,深夜10點以後才出攤。可加滷豬尾等稀有的食材,10塊錢蟹肉至少吃出了三大塊金燦燦的蟹黃,坐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夜色抹去的露天小攤,宛如回到去年在墨西哥小鎮吃現做的深夜街頭taco的感覺。
也許是出海多風險,經商看時運,泉州人愛求神問佛:拜關帝、拜媽祖、祭祖先。直到當下也是如此:我們路過關帝廟那天恰逢當月初一,香火繚繞,求籤許願、擲筊卜卦的人不計其數。
*擲筊:手合一對新月狀的筊杯,請示神明後「噹啷」一聲甩在地上,解讀卦面,一種道教的佔卜方式,在閩南很常見。
遠行的人們乘船歸來,將異域與本土風味糅合自創一派,譬如「沙茶」可追溯自東南亞的沙爹,在潮汕、閩南一帶發揚流行。
關帝廟正對面的好成財牛排館是有家「融合風味」的名店。牆上掛滿各類獎項牌匾,宣傳片循環播放,讓人不記住都難:老闆的爺爺曾在百年前下南洋赴菲律賓做廚師,接觸到當地香料與西式牛排的做法,回鄉改良。肋排燉出了幾分咖喱湯和肉骨茶的神韻。
筷子尖一撥就脫骨,牛肉酥軟,調味濃鬱,確實好吃。
好成財牛排館
如此這般,全國可見的小吃在這兒也有獨特的本土痕跡。湯圓餡裡加果仁,與薑汁和芋頭一同煮;小籠包是發麵,肉餡甜口,配大鍋裡撈出的水丸湯(魚丸湯)或者牛肉羹吃。
海絲金鳳湯圓+芋泥(防控要求大部分店家都換了一次性餐具)
遠芳小籠包+水丸湯
滿煎糕
閩南風味的燒肉粽據說是粵菜引進。肉餡滷過,高級點的會加鮑魚乾貝,配辣醬和花生醬吃。蘸醬和豬油滲入糯米,香中帶醇厚的甜,好一枚熱量炸彈!
侯阿婆燒肉粽
燒烤也可以蘸花生醬或者沙茶醬:
有點浮誇的名店雞腿怣
泉州美食並非只有小吃。薑母鴨就是「硬菜」一道。選用紅臉的番鴨,用老薑燉到酥爛。上過必吃榜的斯丹薑母鴨用幾排冒著白氣的鴨煲做門面,真正的店鋪藏在巷子裡。
另一家忠記鹽燒番鴨在遊崇福寺的時候騎車路過一瞥,生意非常紅火,感覺家常菜館的氣氛更好些。
斯丹薑母鴨
閩南糖水
不知南方喝糖水清熱祛溼的傳統從何時流傳起來,不過華南地區中式甜品已是遍地開花。廣東有姜撞奶雙皮奶、廣西有龜苓膏、海南有清補涼,而福建有四果湯。
四果湯能加燒仙草腰豆西米椰果或各種水果,最不能錯過的是一把石花膏。這是用石花菜(一種長在海邊礁石上的海藻)熬成膠質再刮出來的,和冰粉原理有點像。本身沒有什麼味道,但口感爽脆清涼,與糖水無比般配。
石花草原料
泉州喝四果湯必去的無疑是秉正堂。為什麼呢?因為在各式各樣的甜品店點評裡,總會有人說「我覺得這個比秉正堂好吃」。所謂的頂流,當然就是要被不時拿出來拉踩的,哈。
秉正堂傳聞是歷史過百年的老字號,比較高大上,天后宮總店那家尤其寬敞又喧囂。另一家名店愛啊石花膏用不鏽鋼小碗盛四果湯,材料也更樸實粗暴,就是一種童年小店的氛圍了。
泉州有一家名氣很大的芋頭餅,每天只賣半個小時,實在等不到,就用秉正堂的芋頭餅解一下饞
如果石花膏配蜂蜜水太老派,那西街上的壺見就是本土奶茶之光!有福建當地出產的鐵觀音與正山小種茶底。石花膏做配料,再加一勺芋泥,譁,味道驚豔到那些全國連鎖奶茶店都黯然失色。
兩天連喝兩杯後意猶未盡地去查發現只在福建才有開,至今還想那一口。
刺桐之城
泉州自魏晉時期就見雛形,漁業興起。食物是一方水土的投射。重闖蕩、多融合的閩南飲食的形成,延伸到地緣與民俗,可聯想到朱熹說的此地古稱佛國,與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商貿往事。
泉州郊區的蟳埔村,世代以打漁為生,頭上戴花的蟳埔女和牡蠣殼做的「蠔宅」是兩大特色
13世紀,馬可波羅稱讚東方的「刺桐港」繁榮興盛舉世無雙:「船舶萬艘,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同一時期,猶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納將東方的遊歷混以道聽途說記錄為《光之城》,其中這樣寫道:
街上有如此眾多的油燈和火把,到了晚上這個城市被映照得特別燦爛,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這是一個很大的港口……它所在地的江面又寬又廣,整個江面行駛著一艘艘令人驚奇的貨船。一年到頭它都像一個巨大的交易市場,因而在這裡你可以找到來自世界遙遠地方的商品。……生活在這裡的各民族、各種教派,所有人都被允許按照自己的信仰來行事。
泉州郊外的洛陽橋,建於北宋,留存至今已近千年歷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明清禁海內遷,宋元時的「七閩都會」繁華不再,但寺廟祠堂、古宅古蹟依舊鱗次櫛比,特色鮮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1年就前來考察過,雖惜敗世界遺產名錄,但也留住了一絲清淨。
很多人說,比起遊人如織的廈門,古樸的泉州更值得遊覽。
一座錫蘭僑民的舊居,這樣的大戶老宅在老城區非常多
還能不重樣兒地吃上好幾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