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該吃幾頓飯?一頓,二頓,三、五頓?誰說了算?

2020-12-14 普濟20180714

題記:一天到底該吃幾頓飯?一頓、二頓、三五頓?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因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板,人們在吃幾頓飯上擁有絕對自由,隨心所欲各種吃法:每天一頓、二頓、三五頓,輕斷食、服氣辟穀,不一而足,法律都不管。

那麼,到底一天該吃幾頓飯呢?本文要從頭梳理這個話題,期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變了味的「吃飯」

——在家吃飯成了在外吃飯。

當下吃飯的場景,很少家裡吃飯,在外吃飯成了新常態。因為人們的生活節奏有了變化,工作在外吃在外,不可能上班中途折騰回家吃頓飯。都是早起順路找個早點攤,豆漿油條胡辣湯隨便填飽。中午有單位食堂,有附近便餐飯店,有各種風味急送外賣,也是匆匆吃頓。晚上的大大小小飯店,格外熱鬧,基本都人滿為患,全是忙碌一天的上班族,要應酬,要發洩,要慶祝。即便有回家吃飯的,也是疲勞懈怠,隨便湊合吃了睡。

就這樣,看著還是三頓飯,卻顯得隨意湊合,沒了吃飯的神聖和莊嚴感,也沒了家的溫馨,更沒了合理的營養和味道。當然火爆了餐飲業,看上面圖中數據,2019年4.7萬億的營收規模,就是你我這些不在家吃飯的人,一餐一飯給堆積起來的。

——外賣徹底改變了做飯吃飯的傳統模式。

要在單位就近吃飯,是因為不方便回家吃飯。可是餐飲業卻為那些宅家不願做飯的人,提供了終極便利,不僅隨叫隨到,而且口味任挑任選,總有一款滿足你。這就是外賣,幾分鐘到家,等於送你飯來張口的享受,碗都不用洗。這幫舊時候人見人煩的「懶漢」「懶婆娘」,卻為社會貢獻出數個巨無霸外賣公司,我們來看這個數據,是嚇人還是喜人?我算搞不大懂。

——只有老人寂寞守在家裡吃飯。

如今的孩子也不大在家吃飯,我早起出去買菜時,經常會看到媽媽們在外面買了早餐,急急忙忙往回趕,孩子等著吃了送學校。中午學校有食堂,放學有老人接回,隔代人算是在一起吃頓晚飯。平時只有老人在家吃飯,也就他們願意做飯,還不愛出去吃,嫌費錢吃不好。

不要再隨便說「會吃飯」

——「不論飯食好歹,吃飽為算」的誤區。

吃飯的基本常識是吃飽,然後再追求吃好。但是,如今「吃飽」概念有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傳統的定義。因為食物的性質和內容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粗茶淡飯,白菜豆腐。

在農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如今的老農民吃的都比過去地主好,過年吃的比過去城裡有錢人好。印象最深的,曾看過解放初期著名作家趙樹理的一篇作品,《不能走那條路》。主人翁是個農村老頭,為了顯示自己能耐,一早趕集要奢侈一把,結果反覆幾次下決心,花一毛錢買碗豆腐湯喝。

如今的飯食,雞鴨魚肉等於過去的老梆子白菜。更有精米白面,各種高熱量點心飲料,一瓶可樂就比過去一天吃的熱量高。還要堅守過去的「吃飽」標準,營養必然過剩,吃不出問題那就怪了。

——「有豆腐不吃白菜」的陷阱。

信陽農村有個老故事,一個人去人家做客吃席,一桌八人流水席。就是主菜這個吃完那個上,不是一次擺桌上。第一道上的白菜,他不動筷子。第二道菜是豆腐,他第一個伸筷子,嘴裡自言自語:「我愛吃豆腐」。第三道菜是雞蛋,別人還沒來得及伸筷子,他就扒拉一半到自己碗裡,還自言自語:「雞蛋就是我的命!」既然這樣,同桌也不好說什麼,啥都沒命重要。下道菜是肉,他乾脆把一盤子都倒進碗裡。這下其他人就忍不住了,他很知趣,連忙說:「有了肉,命都不要了!」

放到現在,這個故事還有啟發意義。本來平時都吃的不錯,但是不滿意,要吃更好的。典型的是不願家裡做飯,街上吃,酒店飯店快餐店,再不濟就叫外賣。結果在追求更好吃的同時,失去了做飯吃飯的樂趣,也麻木了美食能力。前段有人搞個網絡調查:宅家這麼久,一旦解封最想吃什麼?大多數要吃火鍋,還是四川火鍋。如果讓清朝大吃貨袁枚來評價,指定罵你不會吃飯,他在《隨園食單》裡很是討厭火鍋。

就這樣的現實,過剩的營養加上偏食奢食,構成了健康的更大陷阱,以致於飯越吃越好,身體越來越差。

——餓的感覺和飽的感覺,哪個好受?

前面論證了吃飽吃好的誤區,這一節就做個測試,題目就是本節的標題《餓的感覺和飽的感覺哪個好受》,你怎麼回答?

正確答案是:回答飽比餓感覺好的人,已經不會吃飯了,起碼不知道怎麼吃飯才對。道理在下面細說。

一天該吃幾頓飯?

——兩頓飯是幾千年的主流吃法。

從根子上分析,一天幾頓飯的演變過程是這樣的:再早的原始階段不可能有這說法,不餓死就是造化。然後進入農耕時期,要日出而作,日落而眠,有了作息規律,也有了儲存的糧食。因而也有了生活規律,出工前和收工後吃飯。我國一天吃兩頓飯的根源,就在這裡,從農耕開始的習俗,距今有一萬年了。

所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兩頓飯,即便紀律最嚴明的軍隊,從殷商到清代,從來都是兩頓飯。甚至歷朝歷代皇家貴胄也是兩頓飯為主。

——佛家只吃一頓飯。

佛家弟子修行的根本目的,主要是控制住個人的妄念,包括身體和思想。年輕身體旺盛的荷爾蒙怎麼能夠壓住?一靠理念,念經參悟;二靠少吃,能養住命為限。佛祖就吃過虧,差點餓死,趕緊吃了牧羊女的乳粥,才能夠菩提樹下修得正果。由此有了佛家弟子吃飯規矩,一日一餐。

佛教傳入我國後,梁武帝不讓吃肉,把吃飯規矩改了。可是吃素餓得快,一天一頓就撐不住,於是有了「過午不食」。其實是網開一面,可以吃早飯,一天兩頓飯。不過至今還有較真的弟子,遼寧海城大悲寺就是,不捉金錢,日中一食,每天午前一頓飯。

——辟穀煉丹修仙道,吃氣不吃飯。

不可忽視的此類吃飯法,比出家人還厲害,不僅不會一天一頓,好幾天一頓,甚至幾十天不吃飯。西漢發明豆腐的淮南王劉安,就是個把吃琢磨通透的主,他在《淮南子》裡有段話:

食水者善遊能寒,食土者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葉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就有漢張良的故事來為證。劉邦得了天下後,把手下功臣全部處理,唯張良倖免。可是坊間說書編故事的不願意了,偏得讓他也不得漏網。於是有劉邦的老婆呂后出面,她打聽到張良辟穀修煉到不食人間煙火了,就大張旗鼓隆重宴請他。皇后懿旨不敢抗,張良只得赴宴吃請,結果當場吃死。說是對於即將成仙的張良,人間美食已經如同毒藥。可見呂后手段的狠毒。

每天兩頓飯合適嗎?

——每日三頓飯應該是常態。

辛亥革命開啟的民國時代,打倒孔家店,摒棄一切舊文化習俗,提倡新生活。於是城裡人開始了三頓飯,繁華的城市四頓,有了夜宵。不過在農村還是兩頓飯。解放後,經不住蘇聯老大哥強烈熱情,我國才普遍改為三頓飯,只有很少的地方舊習不改,堅持兩頓飯,或者在農閒和冬藏時段,不吃三頓飯。

——可以少於三頓飯,但要保持均衡營養。

當下的食物主要問題,是太好了,營養豐富味道美,想吃什麼吃什麼,而且一般都好吃的停不住,非常容易吃多。所以,當你感覺到飽,其實已經吃多了,營養過剩了。持續下去,各種富營養毛病紛紛上身,現代科學也證明了這點。所以,如今吃飯,一天幾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天要吃進去多少營養,然後根據個人作息時間,確定分為幾頓吃。譬如這段宅家期間,相當多的人都體驗了兩頓飯,也沒什麼不合適,感覺挺好的。

——飢餓的感覺比撐飽的感覺好。

與粗茶淡飯時期正相反,當下確實餓的感覺比較好,起碼大腦清醒不渾噩。我在當年改為兩頓飯的時候,頭幾天餓得難受,到了晚飯飯點,巴心巴肝想吃飯。一周後,覺著不那麼難受了,再接著有了享受的感覺。回想過去的體胖身虛,典型的富營養,尿都不順暢。看如今沒了厚肚皮,回來了年輕的精力,每日有晨起,實在是營養均衡的結果。

再說了,當前飲食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國家已經採用科學的手段,為百姓提供積極地飲食建議,定期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大家做飯吃飯有了合理的營養參考值,吃多少飯就有了譜,便於靈活掌握。重複一遍,如今的生活水平,飯就不要吃飽了,要學會享受飢餓的感覺。

相關焦點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哪種吃法更健康?你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吃飯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一天吃兩頓和一天吃三頓飯,哪種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通常是指,每餐食物種類豐富,吃飯要有規律。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
  • 一天吃兩頓好還是三頓更好?
    一天吃兩頓好還是三頓更好?一日兩餐非古人「養生智慧」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根據歷史記載:秦漢以前普通人都是一日兩餐。戰國時期《墨子》一書中就提到,兵士每天吃兩頓,第一餐叫「朝食」,在九點前就餐;第二餐叫「飧[sūn]食」,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一天吃兩頓飯和一日三餐,哪個更科學?
  • 北方人一天兩頓飯,南方人要三頓,是什麼造成這種差異?
    東北人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吃兩頓飯,只是在冬天天比較短的時候才吃兩頓飯,其他季節還是和其他地方都一樣的,東北冬天白天時長比較短,晚上黑的比較早,一般4點多鐘就黑天了,所以會在下午1點多的時候吃飯,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晚上會餓,還是會在晚上七八點鐘再吃一頓的,其實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吃兩頓飯,不同的地方還是不一樣的。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親 ,你一天吃幾餐呢?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對腸胃健康最有益?選錯的要改了
    有的人在一天內,保持著一天吃兩頓飯的規律,也有的人在一天內保持著一天吃三頓飯的規律。這兩種吃飯形式,那到底哪個更符合身體規律呢?哪個對腸胃的健康最有益呢?如果你選錯了,就要趕緊改了。先來看下一天兩頓飯,有不少的人在一天內會吃兩頓飯。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誰更加的科學?今天,來告訴各位答案
    一天兩頓飯或者是三頓飯,其中包括一頓飯,到底科學不科學,其實並不是在幾頓,而是在吃法。首先,我們可以從能量的角度來解釋一下。我們可以用「能量守恆定律」的理解來吃飯。但是這些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並不會去違背,這就是吃進去的能量,必須需要抵得上自身消耗掉的能量,不管你是吃的什麼食物。最後,我們從進餐的時間來解釋一下。有了上面的兩個方面的分析之後,一天吃幾頓飯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 別犯傻,關鍵看你一天吃幾頓
    曾經在網絡上流傳過這麼一句話:「人的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可把飯量大的人嚇得不輕,從此再也不敢多吃一頓飯了……其實我們不妨按照我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計算一下,膳食指南推薦一般成年人每天的食物攝入總量在1.195-1.815千克之間,取平均值1.5千克計算,那麼吃完9噸食物,只需要不到17年的時間。
  • 農民喜歡一天吃兩頓飯,合理嗎?你怎麼看
    前幾天看了一小視頻,視頻裡讀幼兒園的小女孩披頭散髮,一副打敗仗的樣子,媽媽問她為啥和小朋友打架,孩子咬牙切齒的說道:你還好意思問,我長這麼大剛知道一天得吃三頓飯,我在幼兒園跟人家小朋友說兩頓飯,誰都不服誰就打起來了。你說我都五歲了,今天才知道還有一頓飯叫早飯。
  • 農村俗語人生三頓飯,你只能吃到一頓剩下兩頓要別人吃,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人生三碗飯,你只能吃一碗,剩下兩碗別人為你吃,是什麼意思?這句俗語是說每個人一生中必須要辦的三頓飯,即人出生時的「出生宴」,結婚時的「結婚宴」,走完人生路的最後一次「離世宴」。這人生中的三次宴飯,每個人只能吃到最中間的那一次「結婚宴」,其它兩次宴席都是別人為你吃,自己想吃,也是無法吃到的。這三次宴飯,在我國56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具有的文化習俗,都是具有相同的習俗特點。所以,每個人的一生這三次宴飯是缺少不了的,已經成為我國幾千年的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所有人的重視。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比如以《周禮》的記載「王齊日三舉」,也就是周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以唐朝人賈公彥的觀點,當時的周天子「一日食有三時,同食一舉」。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後面兩頓飯」,吃的都是「朝食」的剩飯,卻實實在在「一日三餐」。《左傳》《戰國策》裡的貴族們,每天也多了「日中之食」,權貴門下的「門客」們也是「日三食」。有錢有地位,就能「多吃一頓」。至於帝王們,那自然吃的「次數」更多。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很多人認為,一天吃三頓飯是天經地義,一天三頓飯也的確符合人體健康規律。那同樣,對於一天吃兩頓飯的地方或者人,很多人下意識裡就覺得他們是窮,是吃不起三頓飯。一、偶然發現有人吃兩頓飯大概是07年左右,黑嫂在山西交口收廢品,租的院子裡同樣住了一個漂亮的小媳婦,手很巧,會做各種美食,黑嫂樂意跟她親近。但住了一段時間,黑嫂發現在了一件怪事,就是她吃飯時間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
    為什麼清朝皇宮一天只吃兩頓飯,皇帝妃嬪都不會餓嗎?首先要說的是,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確是只吃兩頓飯的!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說道:「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在漢代中原地區的民眾一天的確是吃兩頓飯的!
  • 辛苦運動減一斤,一頓飯後胖兩斤,這肥到底該怎麼減?
    不只是這個朋友,好多人也都遇到過這個問題,比如一個女生說自己過午不食7天左右總共瘦了大概4斤,但是一頓炒米粉就讓自己的體重又回來了,欲哭無淚。還有一個女生在減肥的過程中,沒忍住出去吃了個肉夾饃,第二天體重增長了一斤多,也是惆悵自己到底該怎麼減肥才不至於一頓飯就讓自己的減肥成果付諸東流。
  • 每天吃兩頓和三頓,哪個更好?堅持吃兩頓飯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正常來說,我們每天都是三餐,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飲食規律,身體健康。而現在不少人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想要採用古人的一些方式,就是每天保持兩頓飯,那麼堅持做的人,後來怎麼樣了?每天吃兩頓飯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在東京,我一天吃七頓
    一天7頓,是多少吃貨的終極夢想。早餐、Brunch、午餐、下午茶、晚飯、夜宵、酒吧,一頓不落到底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