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顧名思義,在甘肅的南方,隴上江南。
許多人會將甘南與隴南混淆。隴南在甘肅的東南方,甘南則在甘肅的西南方,這在地圖上一目了然。
雖然黃河從甘肅省會蘭州穿城而過,但隴南卻是典型的長江流域,境內的嘉陵江、白龍江、西漢水等多條河流都直接間接地匯入長江。
隴南處在中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上,從地勢上來說處在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因此,境內多山,氣候更像南方。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隴南自然環境很好,產茶葉,有野生大熊貓、娃娃魚等多種國家保護動物。
得益於森林覆蓋率高,每年夏秋雖然雨水頻多,但也未造成大規模的泥石流和滑坡事件。
有例外。2010年,成縣黃渚鎮發生「8·12」特大洪澇災害,之後有徽縣麻沿河的泥石流災害。但捫心自問,發生災害,多少存在人為的或者歷史的原因。
黃渚鎮作為礦區,曾經鉛鋅礦的粗放開採無疑對環境造成了影響。還有麻沿河,當地居民的主要職業之一是做根雕。
今年的雨水照例很多,多到終於導致了極為嚴重的洪澇泥石流災害。受災最嚴重的是文縣,最靠近九寨溝的地方。
至於受災情況,洪澇席捲了多座村莊和城鎮,許多人多年的基業毀於一旦。有的村莊被洪水包圍,村民只好站在屋頂。
好在防範意識較強,許多地方都是零傷亡,受困的群眾也被直升飛機一個個救出,妥善安置。
順便提一句,與母親打電話,說文縣的孕婦被轉移到成縣的婦幼保健院,順利生產。
這當然是好消息,得益於黨和政府的統籌安排。
還有不好的消息,一名年輕的消防員在營救一名孕婦的過程中不幸被洪水衝走,青春永遠定格在24歲,再也無法回到故鄉貴州。
有個村子在半山腰,這次的損失極為嚴重,道路基本全部毀損,房屋的地基被衝垮,牆面裂開誇張的口子,還有大量的淤泥湧進村子。
這是人們世代生活的村莊,以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大雨,但從未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失。
首先說明,並不是由於村莊周圍砍伐嚴重,正好相反,隨著這些年爐灶的變化和退耕還林政策的推行,山上無論是灌木還是喬木,都比二十年前長得好。
經歷2008年「5·12」地震後,房屋也全部重建,鋼筋、磚塊、混凝土的構造更是歷史上最堅固的。
那原因何在呢?如果有人統計故鄉這二十多年來的氣象數據,會發現極端天氣在不斷增加。
簡單說,冬天變得很暖和,降雪很少(要麼暴雪成災,比如2008年),夏秋之交的雨水肆意泛濫,冰雹也變多了,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
理論上,「全球變暖」影響最直接的應該是沿海城市和島嶼,似乎冰川融化並未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但此次洪澇災害,無疑用殘酷的事實表明了「全球變暖」對處在南北過渡地帶的隴南造成何種影響。
在市鎮府所在地的武都區,白龍江水不時就有洶湧全城的跡象。傳說中州官向龍王借地的階(借)州,屹立在歷史長河中千百年了,但如果氣候繼續朝著極端的方向變化,雨水一年年增多,四面環山的它將面臨很大的風險。
當然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全世界的努力,全球變暖,影響的不僅是某個村莊或者某個城鎮,而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無論人類在語言、膚色、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異,都應在維護共同的家園上達成一致。
這多少聽起來有些理想主義,但無疑值得去實現,意義重大。
如今,故鄉隴南的人們忙於清理淤泥,維修各類設施,應對各類次生災害,最大程度減少生命財產損失,似乎少有人深究此次災難根源何在。
但我們應該清醒,更應該明確災難不是偶然發生的。隴南的傷痛,是所有人的傷痛。
在「綠色」原則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感受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和必要。
本質上,這是在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