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鍋頭作為我國率先以工藝命名的白酒,是我國釀酒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根植於博大精深的中華釀酒文明,歷史選擇了紅星傳承二鍋頭的傳統釀製技藝,歷史同樣賦予了紅星厚重的使命,榮耀與使命盡歸於紅星。
提起紅星二鍋頭,大家並不陌生。的確,讓老百姓喝得起的酒才是真正的好酒,紅星二鍋頭被京城人民親切地譽為老百姓的「當家酒」,已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目中。它不僅僅是一瓶白酒,更是象徵著祖國的崢嶸歲月,它出生在老北京,見證著祖國的變化發展。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一口口喝出來的紅星二鍋頭,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並被人們所耳熟能詳,成就了這一段八百年的釀酒傳奇歷史……
民酒二鍋頭,根尋「源昇號」
美酒傳千秋,二鍋頭酒自問世以來,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一段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這段文字的記載說明燒酒起源於元代。在蒸酒時採用甑桶和天鍋蒸酒的方法在世界蒸餾史上也是其特有的,不但開創了古老釀酒歷史的新紀元,也為二鍋頭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燒酒歷經了明代的發展,技法逐漸成熟,到了清朝,各地釀酒技師紛紛湧入京城,燒酒技術得到了創新和融合,但品質不一。而最正宗的二鍋頭釀造技藝,始終採用師徒口傳心授的方式,秘不外宣。這獨門秘技被一代又一代的傳人繼承下來,從第一代的源昇號趙氏三兄弟發源,至今已傳承九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出身於山西臨汾堯都區的趙存義、趙存禮兄弟為把祖上的釀酒事業發揚光大,二人赴京投奔大哥趙存仁,以釀酒技藝開辦酒坊。趙氏三兄弟取飲水思源、步步高升之意,酒坊決定取名「源昇號」。明末清初,京城分布著諸多的酒館,燒酒在京城雖然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但是趙氏兄弟發現京城燒酒的口味有好有壞,時而濃烈嗆喉難以下咽,時而又寡淡無味。經過多次技術試驗,趙氏三兄弟一致認定,只有用第二鍋水蒸出來的酒味道最好,不烈、不淡,醇厚爽淨。繼此之後,趙氏三兄弟不斷改良釀酒工藝,最終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釀造出品質清絕,甘烈醇厚的美酒,成為了二鍋頭酒的「一代宗師」。
說到「第二鍋酒酒質最佳」這一點,當時未必沒有其他釀酒技師發現,但商人逐利,就算是知道了,這三鍋辛辛苦苦蒸釀出來的酒還有人忍心捨棄酒頭和酒尾?不過,趙氏三兄弟和別人不一樣。且看他們的名字,「仁」、「義」、「禮」,仁愛、忠義、禮和,他們一樣也不少,尤其是老二以「義」字為名。這位以義為名的趙二當即便決定,撇掉第一鍋和第三鍋酒,只賣品質清絕、甘烈醇厚、味道最好的第二鍋酒。
後來因為酒坊經營有方,酒味醇厚甘美而名聲大噪,享譽京城,源昇號也成為了清朝四大商號之一,與王致和、同仁堂、松竹齋(榮寶齋前身)齊名,就連皇帝喝過後都讚不絕口。源昇號就是二鍋頭的根兒,也是咱們紅星的前身。現在的北京二鍋頭酒博物館就建立在二鍋頭酒的誕生地——前門源昇號酒坊舊址,記錄著當時第一壇二鍋頭的誕生。
承皇家淵源,康熙千叟宴
眾所周知,如今二鍋頭親切、親民、大眾的形象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寵愛。但鮮為人知的是,二鍋頭曾經是明清時期的宮宴用酒。
前門大街是明清時期歷代皇帝天壇祭天、南苑狩獵、南下出巡的必經之路,素有「天街」之稱。而位於前門外源昇號店堂內有一塊金字招牌,上書「源昇號」三個大字,相傳這「源昇號」的牌匾就是康熙南苑狩獵歸來時所賜。
公元1680年秋,康熙從南苑狩獵歸來,在馬背上顛簸了半天的皇帝又累又餓,當龍輦行至豬(珠)市口附近時,遠處一股淡淡的清香飄來,遂派貼身太監梁九功前去察探。尋著香味梁九功來到了源昇號,正值酒坊夥計們正在燒酒,酒香四溢,勾起了梁公公的饞蟲,他邊咽口水邊向龍輦跑去。聽到稟報後,康熙命人加快了腳步,徑直來到了源昇號酒館。
明清時期的小酒館大都不成規模,有的只是簡單擺上幾張桌子,屋內陳設十分簡陋。而源昇號則不同,它是當時京城為數不多的高檔酒館,酒館的布局是前店後廠,客人可以看到整個白酒的生產過程,這也是其他小酒館所不能及的。源昇號是一棟三層小樓,有獨立的包間,樓內陳設也比較考究,再加上暢飲二鍋頭,康熙皇帝頓感此酒醇厚甘冽、清香純正,遂龍顏大悅,提筆書寫了「源昇號」三個大字。從此,源昇號名揚寰宇。
中國古代有十大酒局,或驚心動魄,或極盡風雅,一直被世人所流傳。十大酒局包括了鴻門宴、煮酒論英雄、貴妃醉酒、千叟宴等著名酒宴酒局,其中最為隆重而繁盛的酒宴就是清代著名的「千叟宴」。相傳千叟宴的主廚在千叟宴大功告成後,遂自編一套一百零八品的宴席食譜,成為了滿漢全席的起源。而二鍋頭酒的皇家淵源,也是從這千古一宴上被世人所熟知。
康熙五十年(1711年),老皇帝決定在臘八日舉辦「千叟宴」,設宴百席,宴請天下四百座軍州的高齡老叟,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席間乾隆皇帝還會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詔書傳諭天下,四海之內歡呼沸騰。大宴在即,對於大宴用酒康熙帝心中早已有譜,旨意舉辦評酒大會,考驗似地把尋定天下美酒的大任交給幾位阿哥,藉此觀察幾個阿哥的作為。幾位阿哥聞聽之下,都是驚喜交加,暗下決心:一定要尋訪到天下名酒,拔得頭籌。
當京城酒界得知康熙帝下旨舉辦「千叟宴」評酒大會,一時之間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湧動。源昇號作為京城頗負盛名的酒坊,也參加了這次千叟宴的評酒大會。會上,當源昇號的掌柜把二鍋頭酒罈打開後,頓時酒香四溢,瀰漫周遭。康熙皇帝與一眾評酒官員飲了之後,只覺酒氣瞬間遊走五臟六腑,渾身舒泰不已,均不禁嘖嘖讚嘆。在康熙皇帝的詢問之下,源昇號的掌柜將二鍋頭燒酒的獨門釀法向皇帝一一介紹,此燒酒經過三蒸三釀,掐頭去尾,酒色純淨,入口綿甜甘冽,說新釀卻如陳釀般醇厚,又有陳釀所不及的甘冽之氣,可謂盪氣迴腸,不同凡響,得到了康熙皇帝與百官的絕佳讚賞。
天下好酒出京師,京師美酒源昇號。不取名門世家,但取民心所向,康熙皇帝讚賞二鍋頭酒是天下民酒,正是為千叟宴上黎民百姓所飲用。皇帝一錘定音,聖旨頒下,於是,皇宮內府專門採辦了二鍋頭酒為千叟宴用酒。
千叟宴上,康熙皇帝和在座的老人喝酒聯句,暢談詩文,意興橫飛,極一時之盛。醇厚芬芳的美酒在迎來送往之間飄香四溢、沁人心脾。宴席之上,無論皇親貴胄,還是文人學士,或是黎民百姓,都紛紛讚嘆源昇號所釀的二鍋頭美酒。
此次宴會的空前盛況一時被傳為佳話,千叟宴之後,二鍋頭酒名噪一時。源昇號也成為了朝中大臣朝後議事、詩酒往來之所。可謂:文官聞香落轎,武官知味下馬。達官貴要於此美酒飄香之際,縱論天下大事;文人墨客於此詩酒平生,暢談風雅文事。
京城記憶大酒缸,時代印記二鍋頭
清乾隆年間,二鍋頭美酒已馳名京師,京城各大府邸、酒樓、大酒缸爭相向「源昇號」進貨二鍋頭酒。當時京城的酒風淳樸,比較富裕的人家喝酒就會去大酒樓喝,而普通老百姓喝的燒酒就是散裝的,如果在家喝時就提溜著瓶子去零打,打酒的地方就在大酒缸。別以為大酒缸是一個酒缸,它實際上是老北京的酒館。北京人之所以把酒館叫大酒缸,是因為它確實在酒館裡擺著或者埋著酒缸,蓋上朱紅缸蓋以為桌用,這可以說是北京所獨有的。在老北京,賣酒的鋪子很多,二葷鋪、小飯館,乃至油鹽雜貨店裡都有酒賣,而且都備有桌椅讓酒客坐著喝。但是,惟有這大酒缸最有風味。那時的大酒缸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您隨便溜達到哪條胡同,一出胡同口兒,就能見到一個大酒缸。老北京人喝酒就愛奔大酒缸,在酒缸邊上喝酒,透著一種豪氣。
關於清代的民風酒俗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於老北京口中,現在的文獻紀錄已經不多,在位於前門的北京二鍋頭酒博物館珍藏著的珍稀古文物合同成為了一份記載二鍋頭酒文化的重要資料。這份中國僅存的唯一一份白酒酒館合同,是北京二鍋頭酒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一份大酒缸入股合同,大酒缸的名字叫「聚盛號」,是當時源昇號在崇文門的分號。此份彌足珍貴的文物合同,向後人生動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的京城民間盛況。「聚盛號」大酒缸入股合同在現代毫無疑義是無價之寶,且在乾隆年間也是價值連城。合同所載,乾隆五十七年,杜宜之,樊洪元等五人共入本錢一千二百吊整,在崇文門內船板胡同口開設「聚盛號」大酒罈,「源昇號」為其提供二鍋頭美酒。合同中的「共入本錢壹仟貳佰吊整」,1200吊整就是常說的1200兩白銀。當時皇帝御膳一席為15兩白銀,而當時500兩白銀則能買下一座坐落在正陽門的小型四合院,可以說當時這份「大酒缸」合同的價值超過兩座小型四合院。
為何這座「大酒缸」當時的價值如此之高,其實與其地利之勢相關。縱觀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商業中心變遷,均與京城漕運的興衰息息相關,文物合同中的聚盛號大酒缸就坐落在崇文門船板胡同,此地正屬當時漕運集結轉運之地,北京南北經濟文化交匯中心。可謂是立足於京城繁華的商賈湊集之地,寸土寸金價值不凡。「聚盛號」開業後,憑著上好的「源昇號」二鍋頭美酒很快就門庭若市、酒客文人絡繹不絕。
公元1860年,八國聯軍侵華,百姓民不聊生,侵略者搶奪虐殺,所到之處皆生靈塗炭。風風火火了幾十年的老字號「聚盛號」大酒缸也因此受到了影響,生意一落千丈,最終在權衡利弊後關店停業,但是「聚盛號」大酒缸和「源昇號」酒坊之間的故事並沒有結束。1949年,在紅星建廠慶典上,紅星向全社會徵集源昇號的故事和文物,聚盛號合股人杜宜之的第三世孫杜萱將祖上留傳下來的「聚盛號」合同捐給了紅星酒廠檔案室,自此源昇號與聚盛號兩家京城老店之間的歷史淵源才被後人知曉,成就了一段情誼深厚的傳奇故事。
「自古才人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清朝詩人吳延祁的詩句伴隨著源昇號的歷史變遷而流傳下來,文人墨客借酒傷懷之感可見一斑,飲美酒以解千愁,品佳釀以慰平生。自清康熙年間趙氏三兄弟發端,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在這一壇飄香百年的傳世二鍋頭裡,窖藏著人間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傳說。鬥轉星移,紅星的歷史篇章也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漸漸翻開……
(劉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