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如皋村、如皋港和唐代「邊檢」嗎?——如皋古運鹽河沿線消失的十個重要古蹟
古運鹽河如皋段自漢代開掘以來,
在物資、人員交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催生了如皋古城及沿線鄉鎮,
留下眾多的歷史人文古蹟,
不過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
有些古蹟已經消逝或殘存,
只能在文獻中覓其蹤影,
現擷取部分以饗讀者。
1.如皋村、如皋港
如皋村、如皋港(今秀水苑內)。宋代《太平寰宇記》:「縣西一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清代,易名為秀水港,如皋村稱謂也消失。民國初,秀水港逐漸淤塞。2001年舊城改造,成為秀水苑小區的一部分。
▲如皋城區圖秀水港地點
▲如皋村、如皋港故址(今秀水苑小區內)
2.古縣衙
據縣誌記載,如皋東晉建縣時,縣衙位於運鹽河北側(今億元商廈附近)。唐保大十年,如皋復升縣,縣衙重建於古運鹽河南側(今如皋初中西門道路南側),宋代縣令許元建廳立門,元末毀於戰火,明洪武元年重建,清代有修建。民國時為縣政府所在地,建有中山樓。解放後,縣(市)人民政府在此地辦公,房屋陸續有翻、改建。1995年打通海陽路,原地建築被全部拆除。
▲清嘉慶《如皋縣誌》縣衙圖
▲古縣衙故址(原如皋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海陽路轉盤北側)
3.廣福寺
廣福寺(城內百花苑小區南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後多次擴建,最盛時有房屋一百多間,是全縣最大的寺廟,民間稱為「大寺」。明清兩朝管理全縣佛教的曾會司附設於此寺內,清末已敗落。民國元年,先後作為縣參議會、國民黨如皋縣黨部、偽縣警察局。1945年12月,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公署設於此。1946年毀於戰火。1949年在大殿廢墟上砌建會堂,名「人民劇場」。其址在現百花苑內,附近新生路改名廣福路,以示紀念。
▲民國廣福寺山門
▲廣福寺遺留唐代 「雙胞井」位於大治街,路面下為古井,加蓋為路
4.圓仁和尚入關處
圓仁和尚入關處(今武廟巷東端)。唐代日本圓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未時到如皋,茶店暫停。掘溝北岸,店家相連。射手丈部貞名等從大使所來,云:「從此行半裡,西頭有鎮家,大使、判官等居此。」申時,鎮大使劉勉駕馬來泊舫之處,馬子從者七八人許,檢校事訖,即去。圓仁和尚接受檢校的過程類似於今天的邊檢,主要檢驗入境文書、隨行人員、物資等,並由地方官籤印通關。
▲日本圓仁和尚入唐圖
▲圓仁和尚入關處(武廟巷6號)
5.漢代邗溝
漢代邗溝(城內被填埋段)。城內西漢古邗溝部分(玉帶橋—老文峰大世界—繪園新村—如泰運河)已經被填埋,上建道路或房屋。這一段在唐代已相當繁華,即圓仁和尚記述的「水路左右,富貴家相連」。目前,內城河迎春橋段、城東郊區有漢代邗溝殘段。
▲城內漢代邗溝被填埋段
▲唐代圓仁和尚入關處(武廟巷東段),道路為漢代邗溝遺址
6.蟠溪
蟠溪(今如城街道新民社區)。《宋史·河渠志》:「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明嘉靖《重修如皋縣誌》:「蟠溪,古邗溝,在赤岸鄉。溪灘寬廣,中多洲渚,灣曲如龍蟠,故名。西接運河,東入海。」目前,蟠溪部分被填埋,尚存殘段,寬闊彎曲,主河道附近有原始風貌洲渚。
▲蟠溪現狀航拍圖
▲如城街道與東陳鎮交界處古運鹽河殘存段航拍圖
7.會盟原
會盟原(如城街道新民社區十里舖)。嘉靖《如皋縣誌》載:「會盟原在縣東十裡,相傳春秋魯哀公時,吳楚會於邗溝,即此,今有邗溝鋪。」明代洪武年間,如皋境內設11遞鋪,邗溝鋪距縣城10裡,又稱為十里舖。據當地百姓講,解放後蟠溪邊還有個「原」, 一人多高,方圓數十畝,在上個世紀平田運動中被剷平。
▲吳楚會盟想像圖
▲會盟原附近邗溝鋪遺蹟
8.萬卷樓
萬卷樓(位於東陳鎮古街區)。元末明初,冒致中(鎮南王脫歡之後,為元代兩淮鹽運司丞)建萬卷樓用於藏書。朱元璋和張士誠於蘇州相爭,張敗,蘇州巨族劉亮攜其家藏書,載數舟,來東皋,投冒致中,其書藏於冒氏萬卷樓。明永樂年間,皇帝編《永樂大典》,下詔天下藏書。如皋冒氏盡獻其書,永樂帝賜以御書「萬卷樓」匾額。萬卷樓毀於解放前戰亂。
▲萬卷樓遺址殘存古銀杏樹
9.臨河倉鋪
臨河倉鋪(丁堰鎮如泰運河邊)。唐代日本圓仁和尚記載:「19日午時,到臨河倉鋪」。古代丁堰位於「諸場運鹽河之總口」,是海鹽的集散地。如今,倉鋪早已不見,原址逐漸發展成為集鎮。丁堰鎮有「(菱)凌河」,如皋文史專家徐琛推斷為「菱河倉鋪」。
▲丁堰鎮古運鹽河(今如泰運河)廢棄碼頭
▲丁堰鎮古運鹽河邊老街
10.海運石閘
海運石閘(今白蒲鎮通揚運河邊)。宋代發展海運而建,金兵入侵時,皇帝趙構下令焚燒以阻金兵。明代廢海運,閘亦廢。殘存片石兀立在水邊835年,歷代文人多有吟詠。明嘉靖年間,鎮民張自成性慷慨尚義,多勇力善鬥倭寇,他帶領民眾結營於閘上,多次打敗倭寇,後人為紀念他,將通濟第一閘稱為虎牢關。據傳,解放後該碑石被運至如皋焦港,成為焦港的一塊奠基石。
▲白蒲鎮虎牢關石碑(復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皋古運鹽河沿線曾經存在的古蹟,是如皋兩千多年文明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是如皋的寶貴遺產,它們將不斷滋養和提振如皋人的精神,成為我市在新時代進一步發展的源動力。
來源:如皋發布
編輯:華燁 審核:餘慧
更多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