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運鹽河探尋(一)
流經如皋的通揚運河每天靜靜流淌,水運繁忙。它的前身卻是西漢吳王劉濞(公元前215年—前154年)組織民工開鑿的古邗溝。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如皋古邗溝至今已近2200年,比大運河還早700多年,僅比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開鑿建造的都江堰晚77年。
世界十大人工運河依長度排名,分別為:京杭大運河1797公裡,伊利運河584公裡,蘇伊士運河190公裡,阿爾貝特運河130公裡……據《江蘇省志·交通志》記載:「老通揚運河(古運鹽河)全長194.4公裡。」按照長度來排名,老通揚運河長度可以排世界第三了。
兩千年的變遷
▲漢代蟠溪留存地圖
如皋自春秋以來成為鹽業重要產地,西漢吳王劉濞(bì)從揚州開邗溝至如皋煮海水製鹽售賣,吳國由此富饒強盛。為區別吳王夫差挖掘的邗溝,史稱「邗溝支道」,民間通稱「吳王邗溝」。《嘉靖惟揚志》:「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今如城街道新民社區十里舖),此運鹽河之始。」
漢以後,邗溝歷代續有延鑿。隋代,向東延伸至掘港亭。唐末(10世紀初)向南延伸至白蒲。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接通州。至此,自揚州灣頭直至通州全線貫通,因其主要功能在於外運通泰地區食鹽,邗溝遂得名運鹽河。民國中期,因南通屬各場鹽產日少,輸出無幾,「運鹽河」名不副實,遂以該河起迄地點為名,改稱「通揚運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通揚運河年久失修,淤塞狹窄。如皋境內河道多次被裁彎取直,拓寬浚深。目前,通揚運河如皋境內長48.20公裡,流經城北街道、如城街道、東陳鎮、丁堰鎮、白蒲鎮。
催生了「金如皋」
如皋古運鹽河開鑿以來,雖然路線、名稱都略有變化,但作為運河功能始終未變。古運鹽河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支線,為歷代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存。
如皋歷史上有「金如皋」之稱,而如皋的富庶主要來源於鹽業經濟。如皋所產的鹽叫「吳鹽」(起源於吳王劉濞煮鹽),潔白如雪,備受推崇。《兩淮鹽法志·歷代鹽業源流表》稱:「蟠溪煎鹽區為兩淮、江浙地區煎鹽之始」。
歷代以來,從如皋場沿邗溝運鹽至揚州包裝轉銷全國各地的運鹽船,絡繹不絕,因此如皋集聚了較多的人口,運鹽河沿線產生了較多的城鎮。古運鹽河哺育了百姓,成就了大運河文化帶如皋段的興盛和繁華,是如皋真正的母親河。
2000多年來,古運鹽河也催生了如皋豐富的歷史文化。
首先是鹽文化,包括煮鹽技術、鹽運、鹽政(唐代如皋場為我國有鹽務行政建置之始)、鹽稅、鹽商等。
其次是建築文化,沿途的城鎮因鹽而興,留下了豐富的民居、城池、鋪市、廟宇等建築遺產,城內有殘存的漢河(內城河迎春橋段)、水繪園、定慧寺、東水關、東大街等,城外有隋唐古墓群、蟠溪、邗溝鋪,以及沿線東陳、丁堰、白蒲等古鎮的老街區。
第三是人文遺產,唐代日本圓仁和尚過如皋留下「水路左右,富貴相連……」記載。宋代教育家胡媛、詞人王觀、文學家曾鞏,明代抗倭英雄邱陞、明末清初才子冒闢疆、以及民國沙元炳等一批名人為如皋留下了優秀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
大運河最重要的支流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京杭大運河建築文化考察組成員殷力欣等在如皋考察運鹽河後,認為「揚州—如皋之間的漢代鹽道(茱萸灣—蟠溪)、明清運鹽河,實為運河最重要的支流,亦是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018年,如皋被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規劃核心區。
今年8月,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賀雲翱在如皋調研時,指出:「保護挖掘好大運河遺址,充分利用如皋歷史文化特色,將其打造成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歷史文化考古遺址公園。」
如皋古邗溝流淌著的不僅是奔騰不息的河水,更是綿延不絕的千年文脈。
期待有一天,如皋古運鹽河隱藏的2000多年歷史文明密碼,以新的姿態呈現在人們眼前,帶給如皋人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