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古運河水流 南禪鍾悠悠
從古流到今 從冬流到秋
日出江花紅 春來綠如藍
船上一位漁家女為誰在等候……」
雲霞翠軒,煙波畫船。在悠揚婉轉的《古運河之戀》歌聲中,前來參加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的中外嘉賓由無錫運河公園碼頭登岸,踏上了一艘艘江南畫舫,開啟了夜遊無錫古運河的神奇旅行。欣賞河畔秀美多姿的古貌新顏,觀看兩岸繽紛多彩的實景演出,在移步換景和導遊的娓娓講述中,嘉賓們直觀感受運河城市的千年文脈、古今蝶變。
「3000多年前,被譽為『江南人文之祖』泰伯來到吳地後,帶領吳地先民開鑿了無錫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流伯瀆河,後來成為無錫古運河的前身,由此孕育出無錫這座擁有3100多年文字記載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在,我們的船將沿著古吳水流經的脈絡,穿越環城西線,最後由著名的清名橋碼頭登岸。」通過講解員的娓娓道來,嘉賓們才知道,腳下的這條運河竟有如此悠遠的歷史。
無錫古運河有怎樣的特點?講解員告訴大家,無錫古運河不是過路河,而是穿城河,她是整個大運河中唯一貫城而過的河段。其次,有了運河才有無錫「魚米之鄉」的美譽,清代,無錫與長沙、九江、蕪湖並稱全國四大米市,無錫位列四大米市之首。運河還成就了無錫作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棉紡織業、繅絲業、糧食加工業成為近代無錫三大支柱產業,當時的無錫以一座江南小縣城的體量,創造了工業產值全國第三的輝煌成就。 岸上人頭攢動,船上談笑風生。一路上,古航道樞紐西水墩、茂新麵粉廠遺址、振興紗廠舊址、淘沙巷歷史街區、「江南水弄堂」、清名橋等運河景點次第映入眼帘,如一顆顆鑲嵌於「玉帶」的「珍珠」,打開了運河裡流淌的城市千年記憶,「破解」了無錫乘「運」而來、因水而興的繁華秘鑰。
「前方就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於1906年集資創辦的振興紗廠的舊址了。」聽到此,嘉賓們紛紛探頭向外張望。目前,該廠已整體遷出,老廠房多數保存良好,特別是那座大煙囪依然高高聳立,具有豐富歷史沉澱的老建築通過先進技術與手工雕琢,『整舊如舊』還原建築本貌,結合新時代需求調整空間原有功能,現在成了集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民國建築一條街,很多民國風影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成為市民遊客打卡的網紅新地標。
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無錫精微繡、留青竹刻、吳歌、錫劇,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無錫評曲……畫船經過淘沙橋時,八個雕刻著無錫非遺的橋墩壁洞,令嘉賓們一覽無錫的人文之美。
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當畫船駛入航道相對狹窄、有「江南水弄堂」之稱的古運河清名橋段時,嘉賓們紛紛站起身來,欣賞起「貼面而來」的江南市井風光。這段由跨塘橋至清名橋1.5公裡長的古運河段,兩岸人家枕河而居,寺、塔、河、街、橋、窯、宅、坊眾多空間元素有機組合,線性呈現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的江南風貌全景式遺產,1995年即被江蘇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加以保護,2006年被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認定為「最具原生態風貌的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
秉燭夜遊,豈能少了絲竹管弦之盛。今晚,運河沿岸的實景演出共分飛鳳迎賓、流金歲月、滾珠落玉、鄉音嫋嫋、繁華商埠、龍鳳呈祥、海納百川、水巷情韻、碼頭威風、江南雅韻、吳韻悠揚等11個場景,通過燈光秀、米碼頭情景再現、江南絲竹《紫竹調》、錫劇表演《贈塔》、名畫投影、鳳羽龍表演、管弦三重奏《查爾達什》、舞蹈表演《繡娘》、石鎖表演、崑曲《牡丹亭》選段、吳歌對唱等11個節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無錫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運河保護開發利用成果。嘉賓們一邊讚嘆、交談,一邊舉起手機捕捉眼前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夜遊古運河環節結束後,中外嘉賓們由清名橋碼頭登岸,在清名橋廣場參加開幕式,並觀看《運河四季》大型實景演出。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攝影超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