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代農民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唐代大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二首》,其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粟」是穀子的別稱將其去殼之後就叫小米。作為古代社會中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曾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作為歷史上的農業大國,可謂從立國之始就以農業作為立國之本。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的「刀耕火種」,是目前我國可考最早的農業經營方式。這種農業模式實際上主要以開荒拓地為特色,可以說「刀耕火種」就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雛形。
但由於「刀耕火種」的主要特色是「遷移」,。這種農業模式有點類似於,遊牧民族的「逐水草遷徙」生存方式。所以後世人又將其稱為「遷移農業」。之所以出現這種比較獨特的農業模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力過於低下。
通過「刀耕火種」可以明確一件事情,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人們已經逐漸,脫離了採摘與狩獵等基本生存方式。而是將生存重心逐漸轉變為,以原始農業為契機的農業生存模式。至此農業文明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發芽、、結果。
筆者認為「刀耕火種」時代,人們所以依賴的主要農作物中,就已經出現了後世人記載的「五穀」。只不過當時可能還有其他稱呼,但從農作物發展角度來看,從「五穀」誕生之後就從未離開過中國人的餐桌。
農業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五穀」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曾記載過這樣一句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大意為富有四海的君王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民,而糧食才是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只有糧食極大豐富之後,老百姓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樣國家才能更加穩定而一國之君才能高枕無憂。所以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君王、國家、人民、糧食,其實是層層遞進互為因果的關係。簡單說的就是老百姓吃不飽,就極有可能動搖國本。
1.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種類有很多,但是籠統來說基本上都可以用「五穀」代稱。所謂「五穀」一般指稻、菽、稷、麥、豆。當然五穀中的每一種穀物具體所指不一,隨著時代發展五穀逐漸成為糧食的專屬名詞。
從農業產生伊始我國古代先民,就已經從勞動實踐中獲得了種植五穀的技術。由於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所以「五穀」中最開始並沒有「稻」。根據鄭玄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可以得知「麻」才是最原始的五穀成員。
而生長在南方地區的「稻」,應該是在「麻、黍、稷、麥、豆」,之後出現的糧食作物。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北方也開始種稻,並且「稻」最終也躋身於「五穀」之列。但由於這種農作物的習性限制,所以只能在南方大面積播種。
這一點可以從《周禮·天官·疾醫》中找到答案:「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這段記載中所說的「五穀實際上,就是鄭玄所說的「麻、黍、稷、麥、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周朝時期,「稻」並未得到大面積推廣,也不曾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播種。
2.「五穀」之爭,源於農業進步
(1)「五穀」 與民生
「五穀」作為古代人餐桌上的重要糧食作物,從開始出現一直到現代社會,可以說一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先秦時期,「五穀」是否豐富直接決定了老百姓的生死,甚至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老百姓靠天吃飯辛勤耕種「五穀」,他們最期盼的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簡單的說就是「稻、菽、稷、麥、豆」等農作物產量提升。這樣不僅國家有糧可徵農民也有果腹之食。
(2)「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據《六韜·龍韜·立將》記載:「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這段記載的大意就是遇到風調雨順的時節,不僅糧食可以獲得大豐收,而且國家也會更加安定。這其實就是「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的重要註解。
但是想要「五穀豐登」需要實現很多綜合因素。「食以安為先」其實說的就是,要想讓糧食夠吃或者說豐收,首先政局就要特別穩定,內部環境也應該特別安寧。同時還需要有一個好年成,這樣老百姓才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不斷耕種莊稼並增產增收。
筆者認為由於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再加上土地耕種面積有限,以及農民人口數量並未達到預期,所以先秦時期的農業發展並不順利。
絕大多數情況下糧食儲量,都遠遠不夠整個國家的食用量。尤其是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過多,所以大多數老百姓都吃不飽,遇到災荒之年甚至會是會因食不果腹而餓死者眾多。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穀」種類及農業發展
1.從「百穀」到「五穀」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一部經典詩歌典籍,這部詩歌總集中記錄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與現實生活。上至周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可謂無所不有。《詩經·豳風·七月》中曾寫道:「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這句詩歌中所說的「百穀」,其實與後來的「五穀」如出一轍。
除了《詩經》之外《書經》、《論語》等,古代典籍中也僅有「百穀」之說。從「百穀」到「五穀」,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呢?難道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種類,要比後世社會中的種類多嗎?筆者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自古就有「九州」之說,但如果從實際地理區域來說遠遠不止「九州」。所以「百穀」 實際上只是一個虛指。大概意思應該與「五穀」類似,因為所謂的「五穀」,也並非只有「稻、菽、稷、麥、豆」等農作物。
但可以明確的是「稻、菽、稷、麥、豆」, 應該是當時社五種比較重要的糧食作物。相比較與其他農作物來說,「五穀」的產量或者說比例應該更高。亦或是當時古代先民們,對「五穀」的食用率比較高。
2.關於「五穀」的記載
關於「五穀」的記述始於漢代,而且多為東漢時期的儒家學者所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谷,百穀之總名。從禾穀聲。百穀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百穀」確實存在過但也未必如此明確。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就創作了很多與農業有關的書籍。他對「五穀」的看法就比較明確,即「五穀,麻、黍、稷、麥、豆也」;而東漢末年畫家、經學家趙歧,則說:「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這說明「五穀」也是虛指而已。
筆者認為如果將兩種關於「五穀」的記述融為一體。所謂的「五穀」就會變成「六穀」。即「麻、稻、黍、稷、麥、豆」。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五穀」還是「六穀」,其實對人們食用者來說都沒有任何影響。
3.「五穀」
「五穀」中的稻就是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水稻;「菽」則是豆類的總稱。《說文解字》記載:「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稷,齌也。五穀之長」,是我國最古老的食用作物之一,粟、高粱、不粘的黍皆為稷。
麥本義為麥子泛指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麻」的種類其實有很多,「大麻」、「薴麻」、「苘麻」、「亞麻」等;「黍」亦稱「稷」、「糜子」。古代的「黍」專指黍子。這種農作物的果實可以煮飯,或者釀酒、做糕等。
古代農民餐桌上的「五穀」與肉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刀耕火種」時期開始,在古代社會中的先民就已經吃上了「五穀」。雖然當時也有南北地域的飲食差異,但是對於「五穀」的認知,也基本上大同小異。只不過被方農民很少能吃到比較珍貴的稻米而已。
而生活在江南魚米之鄉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對稻米的依賴其實十分強烈。但由於當時道路的產量比較少,所以只能供給王公貴族或者達官貴人食用。這種感覺有點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有機大米」,只有生活在原產地的人民才有機會吃到。
1.五穀乃古人主食
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民或者是普通城邑居民。他們的飲食狀態與當時的習俗,以及社會中的糧食、蔬菜,或其他食物種類息息相關。富裕家庭的餐桌上不僅有可以飽餐的糧食,同時還有一些味道鮮美的小菜。筆者猜想芥菜應該是當時的家常菜。
因為在很多先秦的史料中,都不止一次的提到過芥菜。但是芥菜往往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實際上當時社會中已經出現了水果,比如,梨、橘、柚、桔、柚、桃等。老百姓家庭基本上都是在盛產時節去野外採摘,只有富貴人家才有錢買水果。
2.五穀熟而民人育
基本上在清朝以前狗肉與豬肉,是當時社會中比較常見的肉類食品。老百姓雖然不能經常吃肉,但是在逢年過節之時也會購買並烹製肉菜。而窮苦人家基本上都以吃飽為主,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現「挑食」的現象。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的「五穀」,其實就是所有人得以果腹的主食。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皆以「五穀」為食。
而且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五穀」,是古代農民耕種出來的糧食,所以肯定會成為他們餐桌上的重要糧食作物。
結 語
「五穀」作為安民、立國之本,從古至今一直都深受統治者的重視。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一旦遇到災年就很容易出現糧食欠收的情況。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之下就很容易出現暴動。所以筆者認為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沈志忠《漢代五穀考略》
蔡三元《「五穀」的由來》
何菁菁 《小麥:人類較早馴化的作物》
劉默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五穀」和「六畜」各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