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人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2020-12-12 騰訊網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代農民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唐代大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二首》,其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粟」是穀子的別稱將其去殼之後就叫小米。作為古代社會中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曾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作為歷史上的農業大國,可謂從立國之始就以農業作為立國之本。新石器時代後期出現的「刀耕火種」,是目前我國可考最早的農業經營方式。這種農業模式實際上主要以開荒拓地為特色,可以說「刀耕火種」就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雛形。

但由於「刀耕火種」的主要特色是「遷移」,。這種農業模式有點類似於,遊牧民族的「逐水草遷徙」生存方式。所以後世人又將其稱為「遷移農業」。之所以出現這種比較獨特的農業模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力過於低下。

通過「刀耕火種」可以明確一件事情,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人們已經逐漸,脫離了採摘與狩獵等基本生存方式。而是將生存重心逐漸轉變為,以原始農業為契機的農業生存模式。至此農業文明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發芽、、結果。

筆者認為「刀耕火種」時代,人們所以依賴的主要農作物中,就已經出現了後世人記載的「五穀」。只不過當時可能還有其他稱呼,但從農作物發展角度來看,從「五穀」誕生之後就從未離開過中國人的餐桌。

農業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五穀」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曾記載過這樣一句話:「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大意為富有四海的君王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民,而糧食才是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只有糧食極大豐富之後,老百姓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樣國家才能更加穩定而一國之君才能高枕無憂。所以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君王、國家、人民、糧食,其實是層層遞進互為因果的關係。簡單說的就是老百姓吃不飽,就極有可能動搖國本。

1.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種類有很多,但是籠統來說基本上都可以用「五穀」代稱。所謂「五穀」一般指稻、菽、稷、麥、豆。當然五穀中的每一種穀物具體所指不一,隨著時代發展五穀逐漸成為糧食的專屬名詞。

從農業產生伊始我國古代先民,就已經從勞動實踐中獲得了種植五穀的技術。由於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所以「五穀」中最開始並沒有「稻」。根據鄭玄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可以得知「麻」才是最原始的五穀成員。

而生長在南方地區的「稻」,應該是在「麻、黍、稷、麥、豆」,之後出現的糧食作物。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北方也開始種稻,並且「稻」最終也躋身於「五穀」之列。但由於這種農作物的習性限制,所以只能在南方大面積播種。

這一點可以從《周禮·天官·疾醫》中找到答案:「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這段記載中所說的「五穀實際上,就是鄭玄所說的「麻、黍、稷、麥、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周朝時期,「稻」並未得到大面積推廣,也不曾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播種。

2.「五穀」之爭,源於農業進步

(1)「五穀」 與民生

五穀」作為古代人餐桌上的重要糧食作物,從開始出現一直到現代社會,可以說一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先秦時期,「五穀」是否豐富直接決定了老百姓的生死,甚至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老百姓靠天吃飯辛勤耕種「五穀」,他們最期盼的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簡單的說就是「稻、菽、稷、麥、豆」等農作物產量提升。這樣不僅國家有糧可徵農民也有果腹之食。

(2)「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據《六韜·龍韜·立將》記載:「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這段記載的大意就是遇到風調雨順的時節,不僅糧食可以獲得大豐收,而且國家也會更加安定。這其實就是「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的重要註解。

但是想要「五穀豐登」需要實現很多綜合因素。「食以安為先」其實說的就是,要想讓糧食夠吃或者說豐收,首先政局就要特別穩定,內部環境也應該特別安寧。同時還需要有一個好年成,這樣老百姓才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不斷耕種莊稼並增產增收。

筆者認為由於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再加上土地耕種面積有限,以及農民人口數量並未達到預期,所以先秦時期的農業發展並不順利。

絕大多數情況下糧食儲量,都遠遠不夠整個國家的食用量。尤其是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過多,所以大多數老百姓都吃不飽,遇到災荒之年甚至會是會因食不果腹而餓死者眾多。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穀」種類及農業發展

1.從「百穀」到「五穀」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一部經典詩歌典籍,這部詩歌總集中記錄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與現實生活。上至周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可謂無所不有。《詩經·豳風·七月》中曾寫道:「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這句詩歌中所說的「百穀」,其實與後來的「五穀」如出一轍。

除了《詩經》之外《書經》、《論語》等,古代典籍中也僅有「百穀」之說。從「百穀」到「五穀」,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呢?難道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種類,要比後世社會中的種類多嗎?筆者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自古就有「九州」之說,但如果從實際地理區域來說遠遠不止「九州」。所以「百穀」 實際上只是一個虛指。大概意思應該與「五穀」類似,因為所謂的「五穀」,也並非只有「稻、菽、稷、麥、豆」等農作物。

但可以明確的是「稻、菽、稷、麥、豆」, 應該是當時社五種比較重要的糧食作物。相比較與其他農作物來說,「五穀」的產量或者說比例應該更高。亦或是當時古代先民們,對「五穀」的食用率比較高。

2.關於「五穀」的記載

關於「五穀」的記述始於漢代,而且多為東漢時期的儒家學者所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谷,百穀之總名。從禾穀聲。百穀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百穀」確實存在過但也未必如此明確。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就創作了很多與農業有關的書籍。他對「五穀」的看法就比較明確,即「五穀,麻、黍、稷、麥、豆也」;而東漢末年畫家、經學家趙歧,則說:「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這說明「五穀」也是虛指而已。

筆者認為如果將兩種關於「五穀」的記述融為一體。所謂的「五穀」就會變成「六穀」。即「麻、稻、黍、稷、麥、豆」。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五穀」還是「六穀」,其實對人們食用者來說都沒有任何影響。

3.「五穀」

「五穀」中的稻就是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水稻;「菽」則是豆類的總稱。《說文解字》記載:「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稷,齌也。五穀之長」,是我國最古老的食用作物之一,粟、高粱、不粘的黍皆為稷。

麥本義為麥子泛指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麻」的種類其實有很多,「大麻」、「薴麻」、「苘麻」、「亞麻」等;「黍」亦稱「稷」、「糜子」。古代的「黍」專指黍子。這種農作物的果實可以煮飯,或者釀酒、做糕等。

古代農民餐桌上的「五穀」與肉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刀耕火種」時期開始,在古代社會中的先民就已經吃上了「五穀」。雖然當時也有南北地域的飲食差異,但是對於「五穀」的認知,也基本上大同小異。只不過被方農民很少能吃到比較珍貴的稻米而已。

而生活在江南魚米之鄉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對稻米的依賴其實十分強烈。但由於當時道路的產量比較少,所以只能供給王公貴族或者達官貴人食用。這種感覺有點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有機大米」,只有生活在原產地的人民才有機會吃到。

1.五穀乃古人主食

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民或者是普通城邑居民。他們的飲食狀態與當時的習俗,以及社會中的糧食、蔬菜,或其他食物種類息息相關。富裕家庭的餐桌上不僅有可以飽餐的糧食,同時還有一些味道鮮美的小菜。筆者猜想芥菜應該是當時的家常菜。

因為在很多先秦的史料中,都不止一次的提到過芥菜。但是芥菜往往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實際上當時社會中已經出現了水果,比如,梨、橘、柚、桔、柚、桃等。老百姓家庭基本上都是在盛產時節去野外採摘,只有富貴人家才有錢買水果。

2.五穀熟而民人育

基本上在清朝以前狗肉與豬肉,是當時社會中比較常見的肉類食品。老百姓雖然不能經常吃肉,但是在逢年過節之時也會購買並烹製肉菜。而窮苦人家基本上都以吃飽為主,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現「挑食」的現象。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的「五穀」,其實就是所有人得以果腹的主食。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皆以「五穀」為食。

而且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五穀」,是古代農民耕種出來的糧食,所以肯定會成為他們餐桌上的重要糧食作物。

結 語

「五穀」作為安民、立國之本,從古至今一直都深受統治者的重視。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一旦遇到災年就很容易出現糧食欠收的情況。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之下就很容易出現暴動。所以筆者認為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沈志忠《漢代五穀考略》

蔡三元《「五穀」的由來》

何菁菁 《小麥:人類較早馴化的作物》

劉默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五穀」和「六畜」各指什麼》

相關焦點

  •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人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代農民的日常食物是什麼?唐代大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二首》,其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粟」是穀子的別稱將其去殼之後就叫小米。作為古代社會中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曾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 瘋狂猜成語:你知道五穀豐登是哪「五穀」嗎
    看圖猜成語的第635關出現「五穀豐登」這一成語,基本上每個人都會用這個成語,那麼你可知道「五穀豐登」是哪「五穀」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民普遍認為「五穀」指的是——稻(dào)、黍(shǔ)、稷(jì)、麥(mài)、菽(shū)這五種穀物。其實「五穀」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即麻、黍、稷、麥、菽這五種。
  • 中國的五穀指什麼?為什麼窮人在過年時,都祈禱五穀豐登?
    老人有句話叫做:「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的是中華民族繁衍一直以農耕為主,遊牧文化的飲食特點也有一點點影響。總體來說,中華民族就是食穀物的民族,五穀雜糧對保證中國人的營養供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都說吃五穀雜糧好,到底有哪些營養?五穀雜糧指哪些食物?
    雖然現在的食物越來越多樣化,但人們養生的意識在逐漸增強,相比大魚大肉,很多人反而喜歡吃五穀雜糧,都說吃五穀雜糧好,但具體好在哪?可能很多人並不知,五穀雜糧真的只有五種嗎?怎麼吃才有益健康?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有多少人知道「五穀豐登」中五穀指什麼,古往今來有何不同?
    五穀豐登從字面上看就是簡單的一句成語,在《漢語大詞典》裡記載著很明確的解釋,也稱作為「五穀豐熟」。各種農作物豐收。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意味著這一年風調雨順,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人們的生活又有了保障。能夠真正了解和認識它含義的人有多少?古往今來究竟有何區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究竟是什麼?
  • 都說吃五穀雜糧好,到底有哪些營養?五穀雜糧指哪些食物?
    雖然現在的食物越來越多樣化,但人們養生的意識在逐漸增強,相比大魚大肉,很多人反而喜歡吃五穀雜糧,都說吃五穀雜糧好,但具體好在哪?可能很多人並不知,五穀雜糧真的只有五種嗎?怎麼吃才有益健康?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秋收五穀,五穀豐登,到底是哪五穀?
    九月是一年中最值得驕傲的季節,也是大地回饋農民辛勤勞作的日子。瓜果甘甜,麥黃稻香,都等待採摘收割。慶祝一個五穀豐登的好收成。話又說回來,五穀是哪五穀呢?還是要了解一下,不要「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然倒顯得有些忘本了,五穀雜糧養人身啊。按照科普,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這五種糧食作物。
  • 「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
    人人都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知道「五穀」「六畜」都是啥嗎?「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1/五穀是哪五種作物?這裡的「谷」,原來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就是由殼的讀音演變而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
  • 五穀雜糧,指哪五穀?五音不全,指哪五音?五彩繽紛,指哪五彩?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人們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還有一些人自嘲:「哎呀,我五音不全,唱歌來不了!」那麼,大家知道五穀雜糧指的是哪五穀嗎?五音不全呢,指的又是哪五音?還有五彩繽紛呢,指的又是哪五彩呢?
  • 常說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五穀是哪五穀,六畜又是哪六畜?
    五穀豐登的五穀是指哪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常說的五穀,你知道是哪五種穀物嗎
    這是一個用來盛放食物的柜子,在每個收穫季節都很方便。穀物收穫的記憶與這個內閣密切相關。春節期間,每個家庭都應該貼上春聯,這個食物櫥櫃不會被忘記。通常,一個標有「五穀豐登」的紅紙會被粘貼在上面,並且在紅紙下會大大添加張的「福」字。
  • 五穀雜糧,指哪五穀?五音不全,指哪五音?五彩繽紛,指哪五彩?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人們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還有一些人自嘲:「哎呀,我五音不全,唱歌來不了!」那麼,大家知道五穀雜糧指的是哪五穀嗎?五音不全呢,指的又是哪五音?還有五彩繽紛呢,指的又是哪五彩呢?
  • 五穀是什麼?
    ▲山西稷山縣城中心的稷王廟,用於祭祀農業始祖后稷《黃帝內經》中有記載「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古人認為五穀是養生的根本。「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樣寓意美好的成語也寄託了中國人對糧食豐收、農事順利最質樸真誠的願望。
  • 「五穀豐登」、「五音不全」各指什麼
    其中的" "不屬於"五穀豐登"中的"五穀"."五音不全"中的"五音"不包括" "(  )答案解析「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粱不屬於「五穀豐登」中的「五穀」。五聲音階,漢族古代音律。
  • 識五穀,告別「五穀不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自《論語·第十八章·微子篇》,古代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現代社會不可能人人參加農業勞動,但古人說的「五穀」是什麼,你知道嗎?知「五穀」「五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五穀」指各種糧食作物;狹義上「五穀」指五種主要糧食作物。在古代,「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二是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就是「麻」和「稻」,一個有「稻」無麻,另一個有「麻」無「稻」,後四種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何在,最後再說。
  • 老話說: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五穀雜糧中的五穀究竟是哪五種?
    有的喜歡吃麵,有的喜歡米飯,有的喜歡饅頭包子,可以說是種類繁多,而我們所吃的食物總歸離不開五穀。五穀,這個詞大到垂垂老矣,小到啟蒙稚童都聽過、知道這個詞,而五穀具體指的是或者說是哪種穀物?哪五穀?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 科普:「五穀」是指哪五種莊稼你了解嗎
    五穀是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徽子》篇說:「人體不勤,五穀不分。」所謂「四體」即四肢,「四體不勤」就是怕走路,怕動手幹活;「五穀不分」就是說一個懶人不會區分不同的事物,含蓄地說一個人非常懶惰。
  • 想吃新鮮又健康的食物?去先秦「鍍金」,讓古人教你食物儲存
    (1)糧食我們今天說的「五穀雜糧」通常指的是麥子、玉米、大豆等。每當我們觀看一些養生類節目時,都會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五穀雜糧」,因為這樣能夠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能有效防止癌症的發生,使人更加健康。但是你知道嗎?早在遙遠的奴隸制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食用這些健康的穀物了。
  • 古人有多重視糧食?「民以食為天」到底指什麼?
    咱們古時候,一般用「社稷」來指代國家,「社」指的是土地之神,「稷」指的是五穀之神。所以我們經常在史書或影視劇裡可以看到,君主帝王為了祈求太平,五穀豐登,都會舉行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儀式。《易傳·象傳上·否》中寫道:「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說的就是君子應當崇尚節儉,這樣可以躲避災難,這種品德甚至要超越榮譽和官位。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的「五穀」指什麼?
    五穀是中國語言中常用的一個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五種作物。「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一層殼,所以叫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