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於3月1日起實行,《規例》規定:離港人士可在其私人隨身行李中,攜帶總淨重不超過1.8公斤(約兩罐)的奶粉。違例者一經定罪,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此規例一出,舉國譁然:自古只聽說過販賣白粉定罪的,沒見過買賣奶粉也會被嚴懲。目前,已有近50人因這一"限奶令"被捕,想必他們心中也冤得慌:不過是多帶了兩罐奶粉,怎麼就違法了呢?
香港奶粉哪裡香?
根據香港政府提供的數據,2006年至2012年6年間,本地嬰兒數量的增幅只是1.2倍,但本地市場上配方奶粉的銷售量卻增加了4.5倍。這多出的奶粉想必是被大陸遊客買走了。為何大陸的消費者會如此親睞香港的奶粉?一個讓人尷尬的現實是,香港並沒有大型牧場,沒有知名的乳製品國際品牌,相反,大陸地大物博,有良田萬頃,牧場遍布。但為何大陸消費者會捨近求遠,去本不產奶的"彈丸之地"購買奶粉呢?不只是因為便宜,不只是因為洋氣,最直接的原因是安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中國消費者開始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嬰幼兒必需的奶粉。當時流傳的一個段子是:「三鹿奶粉,後媽的選擇。」雖然三鹿後來倒閉了,但倖存的國內奶粉企業並沒有徹底改變整個行業的形象,在隨後的幾年仍不時爆出新的問題,於是消費者不得不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海外。
香港不產奶,為什麼在香港出售的奶粉就比在大陸出售的要安全呢?蒙牛在香港新聞發布會上的言論或可回答此問題。當時,蒙牛的執行董事為讓香港的消費者安心,一不小心透露了天機,他說:「發到香港的產品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大陸)的產品質量更好、更安全。」即使一個在大陸名聲不太好的企業,將產品賣給香港時也會知道要嚴格把關,不能出差錯。而對待國內同胞,那便另當別論了。顯然,這是一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故事。
香港既有著嚴格的食品抽檢制度,進行事前預防;也有著嚴格的追責機制,進行事後懲罰,雙管齊下,宵小企業才不敢放肆,港島的食品安全才得以保全。那何以香港的食品監管部門能如此盡忠職守?這並非因為他們天生道德高尚,而是一方面香港有著完善的輿論監督,香港記者有一個好,就是無論在哪個國家,有了新聞事件,他們會比西方記者還先到,更不必說本港的新聞了,因此如果食品監管部門稍有不作為或出差錯,必然會被他們報導的天下皆知;另一方面,香港有對貪腐「零容忍」的廉政公署(ICAC),這讓官商勾結的現象很少在香港看到。當香港的企業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會第一時間想到找主管部門的領導「私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香港才有了安全的食品環境,才贏得了大陸消費者的認可。
簡而言之,大陸消費者到香港買奶粉,看中的是「安全」;而在香港出售的奶粉之所以是安全的,是因為香港有著完善的食品監管制度;而這一監管制度能有效的執行是因為香港有相對獨立的媒體以及監督權力的權力機構。這一切使得香港雖然只是一個蕞爾小島,但在食品安全領域,卻完勝「泱泱大國」。不知我們的食品監管部門看到大陸人蜂擁至香港買奶粉的新聞,看到香港製定限制奶粉購買的新聞,看到有大陸人因為攜帶超過兩罐奶粉被捕的新聞時,心中是否有過一絲不安,是否想過這一奇觀是與自己的作為和不作為相關的,當對比香港同行所做的工作時是否有一些慚愧。
自由港不自由?
香港的食品安全狀況被大陸消費者信任;同時,香港與大陸只有一水之隔,佔盡地利,加之香港從來以自由港聞名。因此一些對國產奶粉沒有信心的消費者,便在去香港旅遊之餘,給自家寶寶帶上幾罐奶粉,也算是給香港的經濟做貢獻,這本是雙贏的局面。但港府的一紙命令,卻讓這種關係嘎然而止。這種用簡單粗暴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幹涉自由市場的行為是非常欠考慮的,對內傷了內地消費者的心,對外則有損香港自由市場的名聲。
當然,港府出臺這一政策也非心血來潮。雖然內地消費者有能力去香港買奶粉的只佔極小的比例,但因為整個人口基數過大,同樣給香港的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極端情況是在2013年春節前夕,香港部分地方的超市奶粉一度斷貨,以至於本地媽媽都買不到奶粉了,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裡也時有發生,引發了香港本土消費者的不滿甚至恐慌。這樣的背景下,港府為安撫民心,於是出臺了這一規定。
有內地的消費者表示不滿:我們去香港購物是為香港的經濟做貢獻,買LV是買,買奶粉也是買,為何不限購LV?這樣的質問看上去很有道理,讓人覺得港府是在區別對待有錢和沒錢的消費者,但其實並不具有可比性,奶粉是日常用品,LV是奢侈品。當大量的外地消費者進入,席捲了一個地區的生活必需品,導致該商品時常缺貨甚至漲價,這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會引發當地人不滿的,因為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而奢侈品則不同。無獨有偶,有消息稱,大陸消費者常去購買奶粉的澳門、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也在考慮進一步加強限購政策,只是香港執行的更快速、直接和嚴厲。
但快刀斬亂麻的政策通常會顧此失彼,「限奶令」確實可以在短時間裡保證本地寶寶不斷奶,但付出的代價卻也是明顯的。最直接的影響是加劇了陸港雙方對彼此的偏見,規例出臺後,大陸網友罵聲一片,指責香港吃水忘了挖井人;而香港網友則表示早該如此,此政策捍衛了他們的正當權益,是合理的。如果說前些時候香港針對大陸孕婦赴港生子而出臺限制性政策還只是針對極少數鑽法律漏洞的人,沒有引發大陸民眾大規模的不滿,但這次卻是針對普通遊客的正常購物行為,確實難以服眾。
更長遠的後果是會引發外界對香港地位的重新評估,香港之所以能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在全球經濟中佔據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為它獨有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極力奉行的自由市場原則,以至於當米爾頓·弗裡德曼在寫《自由選擇》時還專門把香港提出來,當成典型表揚了一番。但「限奶令」無疑是對自由市場精神的背叛:市場的事情應該交由市場去解決,政府應該盡力減少幹預。蹊蹺的是,雀巢、雅培、惠氏等國際巨頭紛紛表示對香港的供貨並不存在缺貨的情況,讓人不得不再想,也許背後還有故事?
另外,從法理上講,這一政策也涉嫌違反《基本法》中「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的規定,同時也涉嫌違反世貿組織(WTO)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各成員不得就出口任何產品制訂或維持任何禁制或限制。」香港奶粉荒的問題確實是需要港府重視的,但制定如此粗暴的政策既會讓人質疑這屆港府的執政能力,也會有損香港的國際形象,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食品安全危機是「危」也是「機」
香港頒布「限奶令」,大陸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該感到臉紅,港府的決策部門會因此蒙羞,當然,同樣被打臉的還有大陸的各乳製品企業。消費者寧可多花錢,寧可多費周折去購買國外奶粉,也不願在樓下的商店順手買國產奶粉,即使最後選擇的是國產奶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國產乳製品企業,即使在商業上很成功,但並沒有因此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尊重,該反思了。
關於此次「限奶令」,有一種說法,是說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以至於這些國際乳製品巨頭無法滿足中國的需求,而他們為了質量控制又不願意提高產量,所以供需不能平衡,中國寶寶註定喝不到好牛奶。這樣把問題歸因於人口多的觀點是荒謬的,一方面,全球牧場資源還沒有到枯竭的時候,不存在產量無法提高的情況,近日雀巢、雅培等公司的表態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都似乎忘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大陸和香港不同,香港的奶粉只能依賴進口,而大陸本身是有牧場的。不反思自己的問題,一味的指望靠進口來解決問題,就好比家中著火,不開家裡的水龍頭,反而到隔壁去借水。
總結國內乳製品企業自2008年來爆發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當會發現幾乎所有案例的根源都是人的操作不當,而不是奶本身不安全。也就是說並不是原奶本身受汙染,而是在對原奶進行收集、加工和運輸的過程中出的問題。出問題的原因或者是利益驅動,或是操作失誤。錯不在牛,在人。樂觀點看,這說明中國乳業並非無藥可救,我們有安全的奶源,只是沒有安全的處理辦法,使得最後到消費者手上的產品有了安全隱患。
當下的乳製品市場的格局比較微妙,一方面,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極大,另一方面,從國外購買產品越來越麻煩,這就給了民族企業極大的生存空間。現在是該這些企業做出選擇的時候了,是繼續維持原狀:因為消費者數量多,即使不提高產品質量,也同樣有銷路;還是改弦更張,以此為契機,開始改變企業形象,做成既能佔領市場又能獲得消費者尊重的百年老店。選擇權在企業自己。雖然現在中國的市場還不是很健全,還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有這樣大的消費需求,如果企業的發展目光定的長遠一些,何愁不能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