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第378期】
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新北市一家專門做陸客生意的酒店,由於近段時間以來陸客數量銳減,生意一落千丈,實在是無法無力承擔經濟虧損,經營者在搬離之時,憤怒地把170間客房所有的設備都砸毀,損失近4000萬元(新臺幣,下同)。
應該說,這只是臺灣觀光業者面對觀光業者進入「冰河期」「霸王級寒流來襲」「觀光業寒冬」的境況一個縮影罷了。臺灣整個觀光鏈條上的業者、商家都感到「日子不好過」「生意不好做」「榮景已不再」,直至「飯碗不保」。試問:臺灣觀光業者怒砸自己的店鋪,最終傷了誰的心?又打了誰的臉呢?
島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十一」長假期間,平均每天赴臺的陸客減少到3470人,僅為過去的1/3,創下1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對此,臺灣海峽兩岸旅行發展協會理事長姚大光估計,觀光產業將損失350億新臺幣外匯,影響所及,經濟效應損失上千億。島內觀光業者估算,陸客赴臺今年將減少70萬人次,觀光業損失將達到1500億元新臺幣,200多萬觀光從業人員的生計將變成蔡當局錯誤兩岸政策的「祭品」,以及更多的普通臺灣民眾成為蔡當局政治豪賭的「犧牲品」和「買單者」。
臺灣當局為了減少陸客銳減對島內觀光業的影響,連續推出兩波「秋冬島內旅遊補助方案」,並拋出了多達50億新臺幣的補助,以此挽救臺灣觀光產業。可是這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拯救手段,卻難以讓臺灣觀光業的寒冬變成春天,尤其是「大補貼」招數根本治不了臺灣觀光產業的慘痛。
對此島內輿論認為,拯救島內觀光產業的方法,根本就是多此一舉,本末倒置。不僅不會解決臺灣觀光產業的慘重境況,只會讓臺灣觀光產業雪上加霜,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良好的兩岸關係,才是讓臺灣觀光產業由冷轉暖的唯一辦法和解藥。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表示,臺北故宮近年因為陸客減少導致門票收入下降。墾丁的觀光業者更是坦言「我們要陸客」,贏得臺灣民眾的熱烈掌聲。恆春的觀光業者更是坦言,經營8年的3間民宿這個月全部結束營業,蔡當局執政不力讓業者血本無歸。
可是,蔡英文卻喊出「我們靠自己」,或者使出「撒錢救觀光」的手段,而不檢討、不反思、不改變錯誤的兩岸政策,變本加厲推進「臺獨」活動,持續煽動對抗大陸民意,一意孤行挑動兩岸對立,破壞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的基礎和條件。這樣下去,臺灣觀光產業的境況,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十一」赴臺陸客創新低,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造成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下降的原因眾所周知,民進黨當局不斷鼓譟「臺獨」活動,不斷煽動對大陸敵意,惡化兩岸交流氣氛,傷害大陸同胞感情,不可能不影響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的意願。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兩岸同胞親情是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原動力。
顯然,兩岸關係發展良好,才能讓臺灣民眾過上好日子。臺灣觀光業者怒砸自己的店鋪,是表達臺灣民眾對蔡英文當局錯誤的兩岸政策的抗議,是喚醒更多對蔡英文錯誤兩岸政策保持沉默的臺灣民眾,是對「兩岸關係好,臺灣同胞才會好」「兩岸關係不好,臺灣旅遊業也不會好」的吶喊和見證。
民進黨當局的「抗中」「反中」政策,傷了臺灣民眾的心,傷了希望兩岸和平的主流民意的心,臺灣觀光業者怒砸自己的店鋪,打的是蔡英文當局執迷不悟的臉,打的是臺灣那些高喊對抗大陸政客們的臉。
所以,奉勸蔡英文當局不要為了個人權利和政黨利益,再犧牲全臺2300萬人的福祉利益,在捨棄臺灣未來和臺灣同胞利益的對抗道路上,越行越遠,越行越危險。放下「仇中」「反中」「抗中」的情緒,傾聽民眾呼聲,順應民意期盼,拿出誠心和實意來改善兩岸關係,用良好的兩岸關係這把唯一管用的鑰匙和解藥,來拯救臺灣觀光產業的慘狀。(中國臺灣網網友:賈永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