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鏡
身在非洲,經常會被國內的朋友問起:「你們是不是天天吃斑馬、鱷魚肉?」「你們是不是一出門就能看到野生動物?」
自從央視在肯亞首都奈洛比開設了非洲分臺,東非動物大遷徙的場景對國人來說開始變得不再陌生。如果說早幾年,去紐約,去東京,去普羅旺斯還算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那麼這兩年,去非洲看過動物,也許成為「土豪」經歷的標準配置。但事實上在非洲看動物,並不是富人的專利。
去非洲遊獵:歐美年輕人成年禮
歐洲貴族們把非洲當成「後花園「,英國國寶威廉王子在學生時代就多次去肯亞,這裡可謂是他的「第二故鄉」。
2010年,他帶著女友凱特再度奔赴肯亞,在肯亞山附近,威廉取出了母親黛安娜王妃留下的藍寶石戒指,在落日的餘暉中向凱特求婚。
這似乎說明,耍酷或者浪漫背後,往往需要雄厚的財力支撐。
去非洲看動物,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safari」,這個詞原意是「遊獵旅行」,最早在歐美遊客中流行,他們有組織地前往非洲「遊獵旅行」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
許多歐美國家的年輕人,甚至把去非洲「遊獵」當做他們的成人禮。
非洲旅行的大部分是外國人
雖然從國外前往非洲「遊獵旅行」的代價並不小,但是在非洲旅行的大部分還是外國人。
非洲遍地都是動物的說法,只是外界對非洲的各種誤讀之一。比如筆者身在東非高原國家衣索比亞,就曾有過爬了三個小時山,看到十隻斑馬的經歷。非洲動物資源最豐富的,是肯亞和坦尚尼亞。
9月底,肯亞首都購物中心的槍擊綁架案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索馬利亞恐怖分子認準了外國遊客眾多的肯亞。
坦尚尼亞的賽倫蓋蒂草原和肯亞的馬賽馬拉草原僅一河之隔,這裡是地球上最大群落野生動物的最後棲息地,號稱「非洲五大獸」的獅子、大象、犀牛、水牛和花豹,數以百萬計的長頸鹿、角馬、斑馬和瞪羚,共同在這裡繁衍生息,自由奔跑,那情景,就像是《獅子王》和《馬達加斯加》的重現。
每年7月,浩浩蕩蕩的動物開始從賽倫蓋蒂向北逐水而行,形成震驚世界的大遷徙景觀。
旅遊配套設施完善「親密接觸」之旅
今年十一,筆者一行終於找到機會前往坦尚尼亞,一睹壯觀的動物世界,與各種動物來一個「親密接觸」。坦尚尼亞的旅遊配套設施已經十分完善。
隨便找了一家坦尚尼亞當地人經營的旅行社,五天時間,我們從白雪皚皚的吉力馬札羅山腳出發,乘坐越野車駛過長滿猴麵包樹的塔蘭吉雷,馳騁在無邊無際的賽倫蓋蒂大草原。
從水草肥美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到大片火烈鳥棲息的曼雅拉湖,不僅看到了所有的動物,還幾次跟獅子「大眼瞪小眼」,差點擦出火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窮人也能safari」。
但「強中更有強中手」,在旅途中遇見的另一對從肯亞來的中國背包客,才真正把窮遊精神發揮到極致。據他們介紹,他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旅行社,在馬賽馬拉大門口附近的小村子找到一個當地司機,包了一輛越野車,一天折合200人民幣。
□旅非媒體人 江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