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旅遊時經常可以看到很多虔誠的朝聖者,但往往忽略了朝聖路兩旁的瑪尼石了。不管是轉山活動還是轉湖活動,都可以見到它們。瑪尼石承載著藏族朝聖者的美好心願,在天長地久的累計下,形成了諸多著名的瑪尼堆、瑪尼牆景點,來遊玩的人們選擇這裡拍照留念,五彩的彩繪石讓人們心情愉悅。
瑪尼石最初的用途是什麼,這還要追溯到地球四千萬年前一次大型的造地運動。那時西藏地區還是一片浩瀚的汪洋,亞歐板塊擠壓形成了青藏高原,形狀百態的巖石就這麼出現了,有闊巖也有石礫。最初,也就是佛教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藏族人民一直信仰最古老的苯教。迷信的人們一直認為變幻無常的大自然主宰人們的命運,人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上天已經安排好的,信奉大自然為神仙,對大自然有著敬畏、崇拜的態度。所以打那時起,人們的精神就寄托在山川河流、江河湖畔,只要有石頭的地方都可以。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藏族人民生活的地方,隨處可見石頭的存在。古老的藏族人民學會了用石頭打磨各種生活用具。例如,他們用石頭磨成鋒利的斧子去狩獵;挑選一塊大一些的巖石,相信一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磨成石鍋,用它煮熟食物來攝取營養;住在用大小一致的石頭壘起來的石屋避寒;磨成石墜,佩戴胸前,驅除邪物祈求保佑平安。歷史上稱之為石器時代,今天非洲的原始部落依然保持著這樣的生活狀態。石器敬仰一直持續了好長時間,直到公元十世紀前後,佛教被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認同,另外再加上整個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摩崖石刻在這個時候孕育而生了。
後來歷史的車輪繼續前進,到了公元三世紀,摩崖石刻文化熱度逐步衰減,藏族人民內心的精神寄託轉移到瑪尼石上。所以從這時候開始,瑪尼石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西藏成為一種隨處可見的壯觀景象,其藝術風格在全球聞名遐邇。然而瑪尼堆、石經牆和摩崖造刻最起初的用途在於為行人指引方向。在這人跡罕至、地域廣大的西藏地區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的主要的交通幹線真的是非常少,出行依然是不靈通的,在廣闊的藏區行走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這些帶有藝術色彩的路標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瑪尼石以及磨牙石像對於人們研究西藏歷史文化有著很高的價值,又承載著多少代人的精神寄託。許多朝聖人每路過一處瑪尼石堆,虔誠的人們往往要在上邊丟一塊小石子,據說每丟一次,相當於默讀了一遍藏文,離自己祈禱的願望就近了一些。日積月累,尼瑪堆也就慢慢地變成了小山丘,這裡集結了多少朝聖人的心願。遊人們在此可以感受到濃厚的信仰和信徒們虔誠的禱告。瑪尼石在西藏隨處可見,但瑪尼石是絕對不能隨便帶回家的石頭。
來西藏遊玩一次,在最接近蒼穹的地方,仿佛伸手就可以觸摸到浮雲,身處這裡如同高坐神殿。這裡造型各異的瑪尼石、瑪尼牆以及磨牙石像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心願,看到五顏六色的石像,人們又紛紛為之震撼。這種區別於其他藝術類型的石繪壁畫,堪稱為藏區人民的一大寶藏,令世人們不住地拍手稱讚。來到藏區,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體驗到了藏區的獨特風味。受益於當地獨有的文化,大開眼界,藏區來過一次就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