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間的經幡、佛像和瑪尼石,這裡是藏區最美的自駕路

2020-09-14 馮曉暉

2014年6月,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

除了山南,筆者走過了西藏大部分地區,除了青海玉樹等地,筆者也算是去過了西藏之外各省藏區。相較而言,宗教氛圍最濃厚且最富庶的,當屬川西的甘孜州,雲南迪慶香格裡拉也挺能做旅遊生意,卻總給人感覺不是個味兒。

有錢就可以做更多供奉,供奉不僅體現在寺廟上,藏民們的藏房,路邊的經幡、佛像、瑪尼石最能體現一個區域老百姓的貧富與虔誠。

川藏南線318國道過新都橋後,有一條南北向的248國道,向北連接川藏北線317國道。從這裡到塔公草原,公路沿著河邊,兩側山巒秀麗,植被茂盛,草原肥美,處處是百千成片的經幡、雕刻精美的巖壁佛像和大大小小的瑪尼石。

那年走這條路,是我第一次進藏,當時想,藏區或許都是這樣。之後走過了那麼多地方再回憶,以我的見識,這裡是藏區景色最美的一段。

由於不是主幹道,這條路上的自駕遊客不多,夏日藍天白雲下,在平坦蜿蜒的公路上開著車兒,看著路旁的草原、村莊、山巒與河流,特別地愜意、舒爽。

當然也有些不解,在河邊的每一塊稍大點的石頭上刻字,每一面平整的石壁上雕像,需要消耗多少人工?千萬幅經幡插滿了半座山,要消耗多少布料?而且這些都需要維護,經幡會褪色、老化、破損,瑪尼石和佛像需要定期上色。

沿路只有一座座不大的村子,人口密度不高,供奉的費用只能出在普遍牧民的身上。僅僅那些經幡,收起來都能塞滿山下的每一間藏房。

不解還有另一個方面。五色經幡又叫風馬旗,源於古老的祭祀文化,用來祭祀山神,用的也不是布料,而是羊毛獸骨。瑪尼石也是原始苯教留下來的東西,以前刻寫的都是巫教咒語。藏人認為山口、水邊都有神靈妖魔,這些旗幟、石刻都是為了求神保佑驅除鬼邪。

看出來沒有,這些跟原始佛教毫無關係,應當說是藏傳佛教吸納了大量巫教成分。

我的不解就在於此,很多人說,藏文與梵文相通,藏傳佛教才是最正宗的。然而,那些最具特色也最被人熟知的藏民宗教習俗,比如轉山、拜湖、掛經幡、刻石頭和轉經筒等等,全都自然崇拜和神鬼崇拜的原始巫教,佛教沒這些東西。

可以說,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相比,藏傳佛教是被改變最大的宗教。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藏傳佛教是被發展得最好的宗教。

原創圖文,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藏區紀實·山水間的經幡、佛像和瑪尼石,這裡有藏區最美的自駕路
    除了山南,筆者走過了西藏大部分地區,除了青海玉樹等地,筆者也算是去過了西藏之外各省藏區。相較而言,宗教氛圍最濃厚且最富庶的,當屬川西的甘孜州,雲南迪慶香格裡拉也挺能做旅遊生意,卻總給人感覺不是個味兒。有錢就可以做更多供奉,供奉不僅體現在寺廟上,藏民們的藏房,路邊的經幡、佛像、瑪尼石最能體現一個區域老百姓的貧富與虔誠。川藏南線318國道過新都橋後,有一條南北向的248國道,向北連接川藏北線317國道。
  • 走近大昭寺:經幡,佛像,酥油花
    每當宗教節日到來,就有來自青藏高原各地的信徒到大昭寺朝拜,也包括來自四川、甘肅的藏區的信徒。他們千辛萬苦來到大昭寺,在佛像面前獻上金黃的酥油,各種顏色的哈達,許多人一絲不苟地轉著轉經筒;也有許多人圍著寺院經堂磕長頭,匍匐在地,一步一叩,態度嚴肅而虔誠。因為在這裡,虔誠的佛教徒都把朝拜寺廟當做人生大事。
  • 瑪尼石的前世今生 鐫刻不朽的信仰
    瑪尼石(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湘江岸邊) 瑪尼刻石源自何時神秘奇特的瑪尼石,在藏區隨處可見,尤其在山口、湖畔、河橋、寺院、通衢便道瑪尼石(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湘江岸邊) 石刻風格多姿多彩毫無疑問,藏區多姿多彩的瑪尼石,堪稱藏民族文化和藝術寶庫很重要的一部分
  • 藏地瑪尼石:銘刻在石頭上的信仰
    在廣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溝裡,人們刀筆不停,艱苦勞作,在一塊塊普通的石頭上刻寫上經文以及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並飾以色彩,使平凡的石頭變成了瑪尼石。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隨著人們不倦的紋刻,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瑪尼石聚集起來,就成了瑪尼堆和瑪尼牆。
  • 遊記:經幡,白塔和瑪尼堆是藏區的標誌
    經幡、白塔和瑪尼堆是藏區的標誌,在藏區隨處可見。在折多山頂就有白塔豎立,經幡隨著山風到處飄揚,別有一番風味。康定,因一首「跑馬溜溜山,康定溜溜的城」一首優美動聽的《康定情歌》,使康巴高原上這座歷史名城享譽內外。
  • 在遼闊的草原上,有一個藏區最大的經幡塔林
    在日乾喬草原瓦切鎮,有一神奇之處,它就是藏區草原最大的經幡塔林——瓦切塔林。像帳篷似的經幡鋪天蓋地多到數也數不清單就塔林的數量和規模,瓦切塔林在藏區不算最多最大,但要說它經幡的數量和規模,在全藏區卻沒有超過它的。由它們組成的陣勢十分壯觀,給人非常的震撼感。
  • 清明祭祖,可以用地藏瑪尼石寄託哀思
    這裡給大家提供另一個選擇一一製作地藏瑪尼石祭祖。「瑪尼」是梵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嘛呢又可稱瑪尼,因刻在石頭上故而稱為瑪尼石。藏區有將咒語、佛像、經文刻在石頭上的風俗,習慣上叫瑪尼石。瑪尼石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事業的化現。
  • 瑪尼石在西藏隨處可見,但瑪尼石是絕對不能隨便帶回家的石頭
    瑪尼石承載著藏族朝聖者的美好心願,在天長地久的累計下,形成了諸多著名的瑪尼堆、瑪尼牆景點,來遊玩的人們選擇這裡拍照留念,五彩的彩繪石讓人們心情愉悅。瑪尼石最初的用途是什麼,這還要追溯到地球四千萬年前一次大型的造地運動。
  • 藏區這些不一般的瑪尼石念唵、嘛、呢、叭、咪、吽你知道嗎
    當你走進藏區,你會在瑪尼石上,經幡上,看到一種特有的文字——藏文。3000多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石器在山崖上做符號記錄事情。這種最早的記號就是藏族最早的文字。稱為達斯本益(意思是象形文)。公元6世紀時,苯波教盛行時期,藏區出現了簡單的大瑪爾文和小瑪爾文。
  • 西藏旅行不要做這些事:別往聖湖扔石頭,別踏瑪尼石,不要惹藏獒
    西藏這個所有年輕人內心所嚮往又神秘的地方,由於海拔太高很容易造成缺氧的風險,但還是阻擋不了大家內心中的那種狂熱和嚮往。其實,西藏以她神奇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宗教特色和淳樸的民俗民風成為國內獨樹一幟的旅遊勝地。
  • 遇見康巴最美——石渠縣
    由於這裡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了許多特色獨一無二的景點,讓我們一起走進石渠的旅遊景點。旅遊景點石經牆在藏區河邊、埡口、路邊等隨處可見人工堆積而成的石堆,我們叫他瑪尼堆,是藏族同胞祈福用的,一堆堆的石堆也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瓦切塔林:108座佛塔,1000平米經幡,這裡有藏傳佛教的文化密碼
    在西藏,在藏區,在藏傳佛教流行的區域,除了或大或小的轉經筒,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就是佛塔和經幡。無處不在,不計其數的佛塔和經幡,是藏傳佛教的顯著的文化符號。它們是廣大信眾心目中的神聖殿堂,是向佛祖祈福,脫離苦海步入天國的碼頭。來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的瓦切鄉,這裡的108座佛塔和1000平方米經幡,隱藏著藏傳佛教的文化密碼。
  • 在藏區總能見到經幡,它多彩的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凌 弘 圖/文 只要到了藏區,總能見到經幡。它藍、白、紅、黃、綠色等多鍾顏色,在風中飄蕩,成為雪域高原的獨特風景線。 經幡幡條具有特定的含義,其組合排列順序都有嚴格的規定。經幡上面印著密密麻麻的經文和鳥獸圖案,各圖案也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經幡是藏民祈求福運升騰的象徵物,每年藏民們都要挑選良辰吉日,舉行慶典活動,更新經幡。
  • 探訪玉樹千年文成公主廟:經幡浩蕩 香客不絕
    抬頭仰望,層層疊疊的五色經幡將峽谷緊緊包裹,輕柔的山風掠過,激起有如煙海的萬條經幡譁譁作響,令人頓感震撼而又心生敬畏。  陡崖之間經幡交錯,數位身著藏族服飾的民眾在其中坦然地穿行其中。隨行的玉樹縣民宗局工作人員索南達傑告訴記者,文成公主廟是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藏族民眾經常會來此懸掛經幡,並圍繞環山的經幡「轉經」,時間久了,就形成眼前這幅龐大的「陣容」。
  •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空曠的高原上,到處是信仰的痕跡和力量,經幡和嘛呢石,一種是飄蕩飛揚的靈物,一種是凝固堅韌的雕塑,它們作為青藏高原最常見的人文景觀,一起成為理解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內心信仰的標誌儘管經幡的意義很明確,但絕對不是為了美化環境,無論是房頂上插立的由柳樹枝和幾塊帶色幡條組成的經幡,還是在藏區邊遠地區柳樹枝上系幾朵綿羊毛做成的經幡,皆是祈福求運的象徵。
  • 實拍玉樹千年文成公主廟:經幡浩瀚如海
    太良平 攝圖為文成公主廟周邊浩瀚如海的經幡。 劉佔昆 攝圖為文成公主廟旁的八寶如意塔。 封疆江 攝圖為外籍遊客在文成公主廟拍攝。 周博 攝圖為文成公主廟內部。 魯丹陽 攝圖為文成公主廟旁的瑪尼石堆。 魯丹陽 攝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位於玉樹市貝納溝峽谷內,別名"加薩公主廟"。
  • 你們都在川藏線上拍美景,而我只拍一路上的經幡
    、經幡(經旗)。,是一種用棉布、麻紗、絲綢等材料製成的長方形彩旗,分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五色依次象徵著天空、祥雲、火焰、山水和大地;這五色的色序不能錯亂。懸掛經幡,是藏族地區悠久的宗教習俗,有著自身修行、普利眾生的功德,哪裡有經幡,哪裡就有善良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