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復旦兩字由學校創始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從《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選齲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內遷重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復旦」兩字由學校創始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從《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選取。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 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學校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此後,學校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管理科學在內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強強合併,成立新的復旦大學,學科門類更為齊全,綜合實力更加強大。
復旦大學現任校長為王生洪,黨委書記為秦紹德。
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校風:「文明、健康、團結、奮發」;學風:「刻苦、嚴謹、求實、創新」。
學校現有人文學院、新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上海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復旦學院、物理學系、化學系、高分子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30個直屬院系,74個學士學位專業,2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自設28個),2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自設47個),並設有2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0個全國重點學科。目前各類在校學生46 700餘人,其中普通本專科生15 300餘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1 500餘人,外國留學生2 500餘人。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現已形成「一體兩翼」的格局:即以邯鄲校區、江灣校區為一體,以楓林校區、張江校區為兩翼。學校目前佔地面積250多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60多萬平方米,全校固定資產超過23億元。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230多個,其中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9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另外,「985工程」二期正在建設 5個科技創新平臺,7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擁有文、理、醫科和張江校區4個圖書館,全校共有藏書445餘萬冊,期刊總數超過2.5萬種,均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與科研人員2 5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 54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8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近1 87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3人。近幾年來,學校積極引進高水平人才,通過實施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學校還擁有中山、華山等9個附屬醫院,集醫療服務、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於一體。附屬醫院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有1 300餘人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為臨床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
學校把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學校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教學理念,發揮綜合性大學的特色和多學科優勢,將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特色的通識教育和寬口徑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加強學生全面素質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學校從1994年開始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2001年全面推進學分制建設,2005年成立了復旦學院,新生入學後先進入這個學院,修讀以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通識教育課程。學校通過調整課程結構、開放選擇專業、推行學期開課制和暑期教學活動、設立自由選修學分、提供第二學位和第二專業輔修等多種途徑,將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上,不斷給學生成長創造各種機會。學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礎課、帶基礎實驗」,對本科生實施導師制,建有嚴格而有特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在歷年全國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獲獎數始終名列全國前茅。學校注重課堂內外教育的結合,鼓勵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在反映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我校4次獲得團體第一名,成為第一所永久保留「挑戰杯」的學校。學校把加強和發展研究生教育視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始終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重點,激勵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營造完善的成才機制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迄今為止,在7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36篇入選,總數穩居全國高校第三。我校是國內第一個有博士後進站的高校。在最近一次全國博士後流動站評估中,我校有4個流動站受表彰,列全國高校第一。
學校的科技工作以面向國際科學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指針,以開展原始性科學創新研究、出一流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服務於國家戰略發展與區域發展為目標,以承擔國家與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重大科學平臺、培育優秀創新團隊為抓手。建校100年來,學校取得了優異的科技成就,我國第一支醫用X光管、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第一塊鍺單晶、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第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世界首例成人神經幹細胞自體移植治療腦損傷手術等就誕生在復旦大學。近幾年,學校在專用集成電路、計算機網絡工程、生物技術、材料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在基礎數學、先進材料、人類基因組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等學科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進展。學校承擔了大量的國家和地方的研究項目,每年獲得國家和地方的科研項目經費3億多元。自2001年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近年來學校連續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與授權專利數也居於我國高校前列。
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在歷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學校的獲獎等級和總數都以絕對優勢領先,其中《中國歷史地圖集》、《英漢大詞典》、《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獲特等獎。在上海市第五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評選中,我校共獲獎93項,佔獲獎總數的35% ,其中蔣學模、劉放桐老師獲學術貢獻獎。在2003年教育部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評選中,我校有22項研究成果獲獎,其中獲一等獎5項,一等獎獲獎數位居全國第一。2004年我校又獲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獎8項,獲獎總數大幅度提高並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學校還有5項成果獲2000年首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
學校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中心之一。學校已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合作交流關係,向300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譽博士、名譽教授、顧問教授等稱號。美國前總統裡根、法國前總統德斯坦、荷蘭前首相呂貝爾斯、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德國前總理科爾、美國副總統切尼等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先後到復旦訪問並發表演講。學校還積極參與各類重要國際大學組織,繼1998年成功舉辦東亞研究型大學年會之後,2000年成功舉辦21世紀大學校長協會第4次年會,2001年又成功舉辦了「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第5次年會。學校還先後主辦了國際數學聯盟執委會會議、國際合成金屬會議、第七屆世界對外漢語教學會議和上海論壇等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學校是全國4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之一,留學生數名列全國第二。同時,在校學生國際校際交流數不斷增加,2005年共派出交流學生達789名,開拓了學生的眼界。
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近20餘萬名各類畢業生(包含原上海醫科大學培養的3萬餘名畢業生),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湧現出眾多傑出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伴隨著母校百年變遷,校友會在各個歷史階段都為母校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學校共有84個校友會,其中64個國內校友會,20個海外和港臺地區校友會,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復旦校友聯絡網,在校友與母校之間搭建起一座交流溝通的橋梁。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復旦大學世界校友聯誼會,至今已成功舉辦9屆,在我國高校校友工作中獨樹一幟。世界各地復旦大學校友會代表聚集一堂,交流信息,與學校領導一起共商母校發展大計,已成為復旦校友增進友誼、貢獻智慧的最好載體。復旦校董會熱心學校工作,學校每年都得到國內外校董及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
2005年復旦大學迎來百年華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出席我校百年校慶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我校校友李嵐清同志和陳至立同志分別出任校慶顧問委員會主任和第一副主任。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在國家和上海市的重點投資下,復旦這所百年名校正上下齊心、奮勇爭先,向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1、校址:上海市邯鄲路220號 郵政編碼:200433
2、復旦大學招生網站:www.ao.fudan.edu.cn 或 www.ao.fudan.sh.cn
3、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諮詢熱線:021-5566 6668
4、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傳真 :021-6564 9678
5、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電子郵箱:admission@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