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5年,劉邦率領諸侯聯軍順利攻佔楚國都城彭城,而此時的項羽還在齊國平叛。獲悉都城失陷,項羽急率3萬精兵回師彭城。在隨後爆發的彭城之戰中,項羽的3萬軍隊竟然將劉邦的56萬大軍衝擊得潰不成軍。劉邦帶著殘兵敗將脫離楚軍追擊後,惱羞成怒的劉邦問臣下,如果我們將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拿出來作為賞賜,誰能擊敗項羽?張良馬上就點了三個人的名字,而巧合的是,張良說的三個人幾乎全是項羽的舊將。
那麼張良點的哪三個人呢?韓信、英布和彭越。韓信我們大家都知道,原本只是項羽麾下的小郎中,因為屢次向項羽獻計不被採納,於是韓信脫楚投漢。此時的韓信已經是劉邦手下的大將軍了,同時韓信給劉邦立下的大功大家都清楚。所以,我們重點來看英布和彭越都是什麼人,為什麼張良要點他們,他們最後給劉邦做出了什麼具體的貢獻沒有?
首先來說彭越,因為此人的經歷最為有趣。在秦末大起義中,彭越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只不過彭越的隊伍規模不大,而且並沒有投靠過更大的起義軍勢力,於是在滅秦之後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情況:大家都把彭越忘記了。項羽壓根就不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然後就沒給他封賞。因為這個緣故,彭越一直對項羽有意見。
不過雖然彭越對項羽不滿,但是率先發現彭越對項羽不滿的,其實不是張良,而是田榮。田榮在齊地謀反,順手給彭越封了個將軍,希望他舉兵響應。早就對項羽不滿的彭越當然響應了,於是田榮在齊地,彭越在梁地,兩頭拉扯著項羽,搞得項羽異常頭疼。
而就是在跟項羽的糾纏中,張良發現了彭越的優點:遊擊能力超強。彭越從不跟項羽的部隊做正面作戰,卻老是抄截項羽糧道。特別是他在歸順了劉邦之後,更是把這項技能發揮到了極致。導致項羽經常兩頭跑,這邊劉邦垮了,那邊彭越又活躍了,等到彭越趕跑了,劉邦又起來了。於是項羽似乎都在打勝仗,但是部隊越來越累,勢力反而小了。
再說英布,英布這個人其實跟項羽的關係很好。英布很早就跟隨了項梁,最後也一直很出力地輔佐項羽上位。每次打仗的時候,英布的部隊都是衝在最前面的,甚至很多項羽不方便做的勾當,項羽也安排英布去做,例如殺楚懷王,就是英布的手下幹的。英布跟項羽關係這麼好,有可能跟隨劉邦嗎?
按說英布不可能跟隨劉邦,但是形勢變了,人也變了。秦滅了,勝利了,英布的想法就變了。田榮在齊地謀反,項羽要英布一起去,但是英布只派了個部將去;劉邦率領大軍攻佔彭城,英布依舊稱病不去彭城。屢次不幫項羽,其實這會的英布已經有了坐山觀虎鬥、擁兵自重的心思了。而之所以張良要點他,就是因為他是項羽的首席大將,而且看出來他跟項羽有異心了。如果能把英布挖過來,不僅可以重創項羽的側翼,同時還能打擊項羽集團的軍心士氣。
在劉邦說客隨何的遊說下,英布雖然答應了要暗中襄助劉邦,但是卻沒有什麼實質行動。而這位名叫隨何的說客也是人中龍鳳,他知道英布的許諾很可能是兩頭騎牆,如果項羽獲勝,英布可能要翻臉。於是隨何竟然成功逼著英布把項羽派來使者殺掉了,這下英布沒有轉圜的餘地了,只能一條道走到黑,跟著劉邦幹了。最後英布還策反了項羽的大司馬,帶領麾下軍隊參與了擊敗項羽的垓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