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陳平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臣,關於二者之間的爭論歷來不斷。無非糾結在誰更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那麼不吹不黑,張良和陳平究竟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世代是韓國的丞相。秦滅韓後,張良懷著國破家亡的刻骨仇恨,以一介文弱書生變賣家產,暗養力士,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成功,但其名節足以和刺秦王的荊軻媲美。
陳平則是農民出身,和張良比,他就是個屌絲。和劉邦有點像,他也不喜歡種地,喜歡結交好友。沒錢怎麼出遊交友,史書上沒說,但陳平必定對錢財善於鑽營。
直到陳平娶了剋死五個丈夫的富家女兒,他的交友的範圍才廣泛。張良和陳平的出身不同,決定了二者對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會有所不同,所求回報自然也不盡相同。
劉邦對待二人的感覺也不相同,對於張良,劉邦一向是敬重。因為劉邦也是農民出身,對於貴族出身的張良,有著距離。陳平不一樣,他就是個屌絲,和劉邦一樣,想來二者交談必定粗言髒話居多。
由於張良跟隨劉邦較早,在最初起義就結識了劉邦,而陳平是劉邦受封漢王后,陳平怕被項羽誅殺,轉而投奔的劉邦。張良的謀略多數是針對戰略,亡秦滅楚,功勞巨大。而陳平的謀略多是針對具體事件實施的某一個戰術。
在滅秦的過程中,張良獻了兩計,一是攻取南陽,免除後患。劉邦西進的鹹陽時,並沒把南陽軍隊打敗,就匆忙地走,張良提出這不行,萬一被前後夾擊就不好了,劉邦才解決南陽問題。
第二功是智取嶢關,進入鹹陽。秦王子嬰殺趙高掌權並在嶢關阻擊劉邦。劉邦想以兩萬與秦兵拼了,搶先進鹹陽。張良獻計拿錢賄賂秦兵,使其麻痺大意,趁機打嶢關,進入了鹹陽。
鴻門宴前,要不是項伯和張良的關係好(張良曾救過項伯一命),跑過來告知張良,項羽要動手殺劉邦等人。劉邦就死在了鴻門宴上。而這會兒的陳平還在項羽的陣營呢。
彭城之戰大敗後,劉邦跑到呂后長兄呂澤駐軍處下邑,得到了短暫喘息。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決策,決定捐出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只要有人能滅了項羽,就分給他。
這是大框架,大戰略,張良根據這個戰略提出了方法,依靠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牽制項羽。這是張良所做的大戰略最重要的一項,下邑之謀,對滅亡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陳平在滅亡項羽以及後來剿滅韓信、黥布的過程中,《史記》有記載「凡六出奇計」,而且陳平的計謀有個特點,以奇著稱,多陰謀,非常秘密,連司馬遷都不能探知,可見其陰謀秘計之深。
其中一計是離間項羽和範增的關係,現在看來有點小兒科,經不起推敲,也就項羽這種呆霸王會上當。還有遊雲夢澤抓韓信這一計,要是韓信真謀反,劉邦就死那兒了。其他幾個計策,也不見得高明。
後世對於陳平的評價歷來不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盜嫂受金,名聲不好,一個是出事過於圓滑。盜嫂可能純屬污衊,因為這說法來源於周勃和灌嬰的讒言。
受金則更是一種需要,陳平當場和劉邦解釋了。他處事圓滑,是政壇的不倒翁。從劉邦到呂后,再到漢文帝三朝,無論是誰掌權,他都是重臣。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陳平是挺聰明的,洞明世事,善於迎合上意以達自保,後人看不起的恰恰是他這一點。最初他迎合劉邦,聽說韓信謀反,不做正確引導,反而誘捕韓信。
後來他迎合呂后,漢惠帝死後,呂后孤獨無援。陳平提議,讓呂后把軍權奪走,呂家人掌管軍權;而後又幫助呂家封王,違背劉邦「非劉姓不得為王」的盟誓;做了右丞相不幹事,放權給呂后。
呂后死後,又設計扳倒呂氏家族。陳平做過的事,是不少,但這些事,缺乏深謀遠慮,為人處世世故圓滑。所以他的評價不高。
張良在幫助劉邦滅項羽的過程中就病了,後來一直在病中出謀劃策。在漢初討論封賞的時候,大家爭軍功,殺過多少人,俘虜多少,佔城多少,滅多少國家,張良沒有。
劉邦說張良雖然沒有殺敵的軍功,但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是張良之功。劉邦給他的封賞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齊國是最肥沃的,可見對張良多好,別的諸侯最高的是曹參才10600戶。
張良當然拒絕了,最後打出感情牌,選了和劉邦最初相識的地方留,作為封地。劉邦最後還是給了他一萬戶的封邑。而陳平最初沒有,後來給了五千戶。。
可見在劉邦心中這兩個謀士,張良和陳平地位是不一樣的。而且張良的人生目標就不在榮華富貴,在受封后,他淡出朝政,說自己有病,不吃糧食,練功養生。功成不居,這給張良留下了美名,後人也紛紛表揚他。
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人生智慧,功成不居,留名後世,這在境界上就已經高出了陳平。作為謀臣,張良始終在盡謀臣的職責。與韓信等人不同,他手無實權,不會威脅劉邦的政權,因而能功成身退。
陳平一直致力於仕途,並圓滑處事,高居相位,境界上低了一等。但他也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史記》「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後來,也的確像他說的那樣,國號廢除。不吹不黑,張良和陳平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你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