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鴻門,解白登,鏟諸呂」,陳平不輸張良,為何不是漢初三傑

2020-12-18 讀史匯

漢初三傑,是劉邦建立西漢以後,論功行賞評出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酇侯蕭何」「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此三人對於劉邦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卓越的表現不絕於史書。

連英明神武的高祖劉邦都曾感慨,自己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代秦立漢」,完全得益於三個有力的幫手:1.論智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劉邦自認為不及張良;2.論安撫,鎮守後方,撫恤百姓,調配糧草供給,又不及蕭何;3.論用兵,帥師百萬,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

劉邦所說的這番話非常客觀,自己以布衣亭長出身,舉三尺長劍斬白蛇而起,文韜武略確實資質平平,與三位人傑相比簡直如同皓月螢光。但是西漢建立初期,擁有皓月般才能的人絕非此三人,還有一位常常被人忽略,此人便是陳平。

破鴻門

項羽夥同劉邦一起搞掉秦朝以後,雙方面臨誰是天下之主的問題。這是歷朝歷代都要面臨的問題,比如唐朝李世民與王世充,明朝朱元璋與陳友諒。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總得有個做大的一方。

此時項羽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一者項家是先秦貴族出身,名將項燕的後人;二者項羽本身武藝很好,有著「霸不過項王」的聲譽。劉邦無非一個市井小民出身,只不過趕上天下大勢,一不留神混成「梟雄」而已。

項羽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類型,讓劉邦一番鐵哥們好兄弟逢迎後,從內心開始放心對沛公一伙人的戒備。項羽手下頭號謀士範增不以為然,認定劉邦絕非昏庸之輩,手下又有一幫能臣幹將,將來勢必會成大患,便想借楚漢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

劉邦明知鴻門宴有去無回,故意推脫逃避又顯得沒有骨氣,只好帶著張良與樊噲赴宴。宴會之中,陳平一眼看出劉邦的不凡之處,便萌生「身在楚營心在漢」的想法。此後,張良搞出「尿遁」的詭計,此計之所以成功,完全依賴陳平故意配合張良喝酒聊天,將項羽和範增的注意力轉到張良處,為劉邦逃脫爭取時間。

可以說,範增設下鴻門宴是千古妙計,張良能夠化解鴻門宴,又得意於陳平從中運作,陳平之功不亞於張良。

解白登

白登之圍是西漢初年,漢朝與匈奴的一場較量,劉邦已經56歲高齡還要御駕親徵,足以顯示出此戰的重要性。由於漢朝此前沒有對外作戰的經驗,十萬步兵被匈奴冒頓單于團團圍住七天七夜,劉邦也算是血性男兒,提起寶劍要與冒頓決一死戰。

陳平趕緊制止說,將在謀不在勇,便自告奮勇前去遊說匈奴。陳平為人精明,冒頓是個目不識丁的野蠻粗人,跟他講道理肯定行不通,只好採取「夫人路線」,遊說冒頓的閼氏(匈奴王妃)。

陳平見到閼氏後,將金銀財寶獻上,隨即表明來意。閼氏一看中原的金銀財寶實在精美,便開始有所猶豫。陳平看出閼氏有些心動,進而拿出一張美人畫像,聲稱這是大漢第一美女,若是閼氏肯幫忙,漢朝天子回朝後,會將此女子進獻匈奴冒頓單于。

匈奴閼氏一看,頓時傻了眼。趕緊說,相公請放心,我會儘量說服單于放漢家天子回朝,美女就不要再往這送了。果不其然,閼氏害怕漢朝送來美女與自己爭寵,便給冒頓吹耳邊風。最後,冒頓圍三缺一,故意放走十萬漢軍,劉邦才成功脫險,漢朝也免於社稷動搖。

鏟諸呂。

高祖劉邦與獻帝劉盈駕崩後,呂后把持朝政,扶持傀儡漢少帝,進而大量封賞呂氏宗族。這些呂氏貴族都是些好無才幹的紈絝子弟,幸得呂后罩著,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們也不知道收斂,不僅無視劉邦舊臣,還對劉氏皇族大肆壓制,一時間搞得朝堂烏煙瘴氣。

眼看漢朝有著不姓劉的危險,陳平作為肱骨大臣,內心十分交際苦悶。整日閉門不出,將自己關在密室苦思對策。一日灌嬰前來拜見,陳平由於思考過度,居然沒有意識到貴客前來。

陳平知道灌嬰是沛縣老哥們,便問道「太尉可知,我思何事」。灌嬰說「丞相依然位極人臣,必定是無欲無求,所思之事無非諸呂跋扈而已」。

陳平聽後說,對呀,不知太尉有何良策「。

灌嬰說,要想剷除諸呂,無非將相和。丞相若是能聯合大將軍周勃內外夾擊,必然能夠將諸呂一窩剷除。

陳平便採取灌嬰的建議,與周勃聯合將諸呂全部剷除。陳平剷除諸呂后,迎立漢文帝劉恆為新皇帝,使得大漢江山重新回到高祖劉邦的後人手中。加上白登之圍,陳平等於又一次解救漢朝於危難之中。

陳平一生中,還為劉邦做過很多事,比如生擒韓信、智釋樊噲,但它卻沒有機會入選「漢初三傑」,又是為何?一說劉邦曾評價他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說到底是覺得陳平為人太過精明,缺乏擔當,不能不用,又不能常用;也有一說陳平早年由於貧窮,做過一些不甚光彩的事兒,導致沛縣老臣對他意見很大。劉邦雖然與他意氣相投,但迫於壓力又不敢太過重視。

相關焦點

  • 陳平的謀略不輸張良,為何後人卻一直不認可他,認為他太陰毒?
    張良雖然作為「漢初三傑」而聞名,但其實陳平的謀略也並不輸於他。他的奇謀多次讓劉邦集團逢兇化吉,挫敗了項羽。不得不承認陳平確實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他總是能想出一些出奇制勝的計謀。其中反間計除範增,金蟬脫殼救劉邦,是他在幫助劉邦消滅項羽的過程中最精彩的兩次表現。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天下全靠這三個人,他曾說「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我不如韓信」而這三位的結局大不相同,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張良。
  • 如何評價陳平和張良?楚漢傳奇之劉邦與陳平張良
    陳平計謀多用在這種小計上。首先,陳平獻計攻彭城,這事就不是張良能幹的出來的,因為張良是軍事家,陳平是一個獻小計的高手,從軍事角度,當時劉邦怎麼能攻打彭城呢?彭城一攻難守,自己跑進去不是送死嗎。電視劇也體現出,真正軍事大家張良和韓信對於劉邦居於彭城後的各種憂慮。
  • 漢初三傑,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何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
    漢初三傑,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何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文|品鑑歷史的少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漢初三傑,他們當時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為何到最後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先來說一說這漢初三傑是哪幾位,說白了就是對劉邦功勞最大的那幾個,而這三個人就是蕭何、張良以及韓信。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 漢初宰相陳平: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陳平在戰亂時期能擇明主而侍,運籌帷幄立下赫赫功勞,在和平時期能獨善其身左右逢源,最終壽終正寢,他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歷任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宰相,比漢初三傑的蕭何、韓信、張良等任何大臣的結局都完美,可稱為人生大贏家。那麼陳平是怎樣走向人生巔峰的呢?
  • 貴為漢初三傑之首,卻在西漢開國後迅速隱退,究竟是誰頂掉了張良
    留侯在漢初政壇上的迅速邊緣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解釋這一點,我們的話題還得回到一開篇時劉邦所提出的那個問題上。當劉邦遍問列侯功臣自己成就帝業的原因時,王陵的回答並非全無道理。劉邦說他看懂了其一。而被王陵瞧出來的這一層意思,指向的應該是這一點。
  • 張良和陳平究竟誰更高明,到底是誰更勝一籌?
    張良和陳平都是劉邦的鼎級謀士,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們兩個人的獎賞卻完全不一樣。張良的獎賞更豐厚。他還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蕭何和韓信。因為陳平的獎賞沒有張良的多。這是不是就等同於說,陳平比不上張良呢?
  •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竟在白雲山過這種日子
    張良何許人也?漢出的初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更有「千古第一謀臣」之稱。可以說,沒有他在鴻門宴裡力勸劉邦低調行事,就沒有後來的漢高祖!然而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謀臣,最後竟然歸隱河南白雲山!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 漢代名臣張良的留侯爵位在張家一共流傳了幾代人?答案出人意料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為何功臣排名僅為第62?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張良是漢初三傑,也是劉邦重要的智囊。可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張良排名卻僅僅在開國功臣中排第62位,這是為什麼呢?劉邦離不開張良,但是卻給了這麼低的排名,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公平。不過劉邦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原因,讓樊噲、周勃這些排在張良前面,自然是有道理的。
  • 呂后臨朝稱制後,陳平送500萬錢給陸賈,八年後才知陳平深意
    在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中,最有名的就是留侯張良。而張良除了陽謀,不會替劉邦出陰謀。而這些陰謀,多由陳平這位謀士獻上,因此劉邦對陳平多有倚重。陳平的四大計謀,分別是滎陽用兩千女子救劉邦,雲夢澤擒楚王韓信,白登山解匈奴之圍,誅滅諸呂之亂。
  • 張良的後代,結局如何?
    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之一,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擔任過韓國相國一職。劉邦曾稱讚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子房功也……」劉邦進入關中,張良受封留侯。劉邦殘酷打擊異姓王的時候,張良不再出謀劃策,多次稱病退居封地。
  • 漢初的三傑(張良篇)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小樓首推張良,這哥們聰明,會搞事,敢搞事。一個字狠,劉邦,項羽在秦始皇去世才敢出來搞事,這哥們在秦王在世,就刺殺他。可謂打響反秦「第一槍」。張良,韓國貴族,家裡世代在韓國做大官。
  • 漢初三傑張良墓被發現,揭開一個千年傳說
    到了後來就以劉邦項羽為最,這時候就出現了楚漢爭霸,在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的輔佐下,劉邦成功將項羽打敗,最終的西楚霸王在烏江自刎。 就這樣劉邦建立了漢朝,不過這是歷史上的西漢。在西漢末年時期出現了王莽篡漢,結果導致了漢朝的斷代。話說回來,張良的謀略是非常厲害的,否則他也不可能成功的追隨漢高祖劉邦。從這一點來看,張良的謀略就毋庸置疑。
  • 劉邦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漢初三傑的輔助,實則是各懷鬼胎
    劉邦能夠反敗為勝,最大的依仗在於漢初三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如同糧草保證後勤的蕭何,用兵如神,戰必勝、攻必克的韓信。不過,這三個能力如此出眾的人才,為何都會死心塌地的給著劉邦?僅僅只是因為劉邦善於用人嗎?
  •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如何從一個刺客成為了軍師
    而是一位從事過其中一個職業刺客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者——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子房。張良的家世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古人之一,歷朝歷代對於張良都有著很高的評價和讚譽。甚至很多時候他和三國名臣諸葛亮一起被中國人當成了智者的化身,幾乎等同於神一般的存在。
  • 關於「漢初三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成語典故
    眾人議論紛紛,說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但劉邦並不滿意。然後說出了下面一段話:「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陳平謀略在張良之上,職位也高,為何後世多稱讚張良而非陳平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張良可謂是功不可沒,其實劉邦的手下除了張良外,還有一個謀臣,單就謀略而言,他比張良還要高,而且漢朝建立後,他的官職也比張良要大,此人便是陳平。可是後世之人都在稱讚張良,而對於陳平的評價就怎麼樣了,這是為什麼呢?陳平的策略講術,張良計策講道。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是什麼狀況?
    那麼,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正在做什麼呢?漢初三傑之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的韓信,統一戰爭結束之時,大概10歲。從這段時間至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渡過長江投靠項梁,種種跡象表明應該是個貴族,原因有四:1、 當年對於韓信有「幾十飯之恩」(韓信連續吃了幾十天)的漂母,面對韓信日後必當重謝之言,反懟了這位年輕人一番,其稱道韓信為「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