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是劉邦建立西漢以後,論功行賞評出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酇侯蕭何」「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此三人對於劉邦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卓越的表現不絕於史書。
連英明神武的高祖劉邦都曾感慨,自己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代秦立漢」,完全得益於三個有力的幫手:1.論智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劉邦自認為不及張良;2.論安撫,鎮守後方,撫恤百姓,調配糧草供給,又不及蕭何;3.論用兵,帥師百萬,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
劉邦所說的這番話非常客觀,自己以布衣亭長出身,舉三尺長劍斬白蛇而起,文韜武略確實資質平平,與三位人傑相比簡直如同皓月螢光。但是西漢建立初期,擁有皓月般才能的人絕非此三人,還有一位常常被人忽略,此人便是陳平。
破鴻門
項羽夥同劉邦一起搞掉秦朝以後,雙方面臨誰是天下之主的問題。這是歷朝歷代都要面臨的問題,比如唐朝李世民與王世充,明朝朱元璋與陳友諒。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總得有個做大的一方。
此時項羽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一者項家是先秦貴族出身,名將項燕的後人;二者項羽本身武藝很好,有著「霸不過項王」的聲譽。劉邦無非一個市井小民出身,只不過趕上天下大勢,一不留神混成「梟雄」而已。
項羽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類型,讓劉邦一番鐵哥們好兄弟逢迎後,從內心開始放心對沛公一伙人的戒備。項羽手下頭號謀士範增不以為然,認定劉邦絕非昏庸之輩,手下又有一幫能臣幹將,將來勢必會成大患,便想借楚漢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
劉邦明知鴻門宴有去無回,故意推脫逃避又顯得沒有骨氣,只好帶著張良與樊噲赴宴。宴會之中,陳平一眼看出劉邦的不凡之處,便萌生「身在楚營心在漢」的想法。此後,張良搞出「尿遁」的詭計,此計之所以成功,完全依賴陳平故意配合張良喝酒聊天,將項羽和範增的注意力轉到張良處,為劉邦逃脫爭取時間。
可以說,範增設下鴻門宴是千古妙計,張良能夠化解鴻門宴,又得意於陳平從中運作,陳平之功不亞於張良。
解白登
白登之圍是西漢初年,漢朝與匈奴的一場較量,劉邦已經56歲高齡還要御駕親徵,足以顯示出此戰的重要性。由於漢朝此前沒有對外作戰的經驗,十萬步兵被匈奴冒頓單于團團圍住七天七夜,劉邦也算是血性男兒,提起寶劍要與冒頓決一死戰。
陳平趕緊制止說,將在謀不在勇,便自告奮勇前去遊說匈奴。陳平為人精明,冒頓是個目不識丁的野蠻粗人,跟他講道理肯定行不通,只好採取「夫人路線」,遊說冒頓的閼氏(匈奴王妃)。
陳平見到閼氏後,將金銀財寶獻上,隨即表明來意。閼氏一看中原的金銀財寶實在精美,便開始有所猶豫。陳平看出閼氏有些心動,進而拿出一張美人畫像,聲稱這是大漢第一美女,若是閼氏肯幫忙,漢朝天子回朝後,會將此女子進獻匈奴冒頓單于。
匈奴閼氏一看,頓時傻了眼。趕緊說,相公請放心,我會儘量說服單于放漢家天子回朝,美女就不要再往這送了。果不其然,閼氏害怕漢朝送來美女與自己爭寵,便給冒頓吹耳邊風。最後,冒頓圍三缺一,故意放走十萬漢軍,劉邦才成功脫險,漢朝也免於社稷動搖。
鏟諸呂。
高祖劉邦與獻帝劉盈駕崩後,呂后把持朝政,扶持傀儡漢少帝,進而大量封賞呂氏宗族。這些呂氏貴族都是些好無才幹的紈絝子弟,幸得呂后罩著,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們也不知道收斂,不僅無視劉邦舊臣,還對劉氏皇族大肆壓制,一時間搞得朝堂烏煙瘴氣。
眼看漢朝有著不姓劉的危險,陳平作為肱骨大臣,內心十分交際苦悶。整日閉門不出,將自己關在密室苦思對策。一日灌嬰前來拜見,陳平由於思考過度,居然沒有意識到貴客前來。
陳平知道灌嬰是沛縣老哥們,便問道「太尉可知,我思何事」。灌嬰說「丞相依然位極人臣,必定是無欲無求,所思之事無非諸呂跋扈而已」。
陳平聽後說,對呀,不知太尉有何良策「。
灌嬰說,要想剷除諸呂,無非將相和。丞相若是能聯合大將軍周勃內外夾擊,必然能夠將諸呂一窩剷除。
陳平便採取灌嬰的建議,與周勃聯合將諸呂全部剷除。陳平剷除諸呂后,迎立漢文帝劉恆為新皇帝,使得大漢江山重新回到高祖劉邦的後人手中。加上白登之圍,陳平等於又一次解救漢朝於危難之中。
陳平一生中,還為劉邦做過很多事,比如生擒韓信、智釋樊噲,但它卻沒有機會入選「漢初三傑」,又是為何?一說劉邦曾評價他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說到底是覺得陳平為人太過精明,缺乏擔當,不能不用,又不能常用;也有一說陳平早年由於貧窮,做過一些不甚光彩的事兒,導致沛縣老臣對他意見很大。劉邦雖然與他意氣相投,但迫於壓力又不敢太過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