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如何從一個刺客成為了軍師

2020-12-18 蘭陵文史

導語

據說人類歷史上歷史最悠久的兩種職業就是刺客和伎女。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留下來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不過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卻並非是這兩者。而是一位從事過其中一個職業刺客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者——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子房

張良的家世

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古人之一,歷朝歷代對於張良都有著很高的評價和讚譽。甚至很多時候他和三國名臣諸葛亮一起被中國人當成了智者的化身,幾乎等同於神一般的存在。

張良出生在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前後伺候了五代韓國的君王,可謂是滿門忠烈家世顯赫。而張良也就這樣含著金鑰匙出生了,並且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時代。

可這一切卻被來自西面一個叫做秦國的國家和一個叫做秦始皇的男人給打破了。隨著韓國的滅亡,張良一下子就從錦衣玉食生活無憂的世家子弟成為了一位亡國之人。以前美好的生活也隨之逝去。

悲哀、憤怒與憋屈無時無刻的不充斥在張良的胸中,而復仇的火焰則幾乎燒壞了張良原本聰明的頭腦。於是毀家紆難,弟死不葬,張良義無反顧的發誓要為韓國要為自己的家族報仇,從而走上了刺客的道路。

刺客張良

為了報仇,張良開始不斷的尋找機會和鍛鍊自己。終於找到了一個願意收錢辦事且不怕

死的主。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天下,途徑陽武縣東博望坡的時候。張良夥同早已事先得到消息埋伏在此的滄海君一起用鐵錐襲殺秦始皇,結果誤中了車輦的副車沒有成功。

對於這次針對自己的刺殺,秦始皇可謂是氣急敗壞。於是命人大索天下,要求限時破案,一定要抓住敢於挑釁和行刺他的人。為此張良迫不得已,不得不從此隱姓埋名躲到了一個叫做下邳的地方,從此之後深入江湖真正的成為了一名俠客。

可以說張良算得上是第一個進入歷史的反秦『第一人』,其勇氣之大,一直為後世所銘記和傳誦。

得獲兵書

張良為避禍而隱居下邳的日子,過得十分無聊且乏味。相傳有一天,百無聊賴的張良外出散心,路過一座橋的時候,有一位衣著破爛十分邋遢的老者故意的將一隻鞋給扔下了橋,並且讓張良去替他撿上來。原本張良是準備上去教訓一下這個老頭的,可是心中卻覺得對方有些奇怪,於是想了想之後便按照對方的要求照辦了。

對於張良的表現,老者十分滿意,於是讓張良五天後的清晨前來橋上和他相會。如此兩次,結果每次都因為張良晚到,而被老者訓斥。第三次的時候,張良終於先於老者來到橋上,之後老者便將《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故事,也可能是張良自己或者是後人編出來美化張良的。但是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張良堅忍執著的品質。

參與反秦

在逃亡的日子裡,張良成了一名俠客。其實說難聽一點就是現如今的B社會成員。只不過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所謂志同道合的俠客們卻都是和秦朝對著幹的。而張良也因為在其中講義氣和善於組織出謀劃策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在流亡了快十年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隨後反秦的浪潮開始席捲整個秦國大地。張良此時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準備加入到秦嘉和景駒的起義隊伍中。

再去投奔的路上,張良意外的遇到了劉邦。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沒多久就相互引為知己。於是張劉二人合兵一處,一起去投靠秦嘉和景駒。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還沒等他二人帶人前往投奔的時候,項梁就從江東殺來消滅了秦家和景駒。一場還未開始的事業就這樣報銷了。

隨後張良跟劉邦又轉投了新老闆項梁,加入到了以楚懷王和項梁為核心的楚國反秦陣營之中。

不過因為張良想著重新恢復韓國,他和劉邦二人便短暫的分開了。之後張良輔佐著新任的韓國國君在舊韓國的土地上和秦軍周旋了一年多卻毫無建樹。直到劉邦率軍西徵的時候,張良再次帶兵入夥,和劉邦一起攻打下了十餘座城池,隨後一同入宛城,進武關,殺入了秦朝的首都鹹陽。

輔佐劉邦

劉邦和張良一路殺入鹹陽之後,開始肆意的享受起來。於是張良出面勸誡他,不能學了秦帝的壞毛病,否則將來難成大事。劉邦聽後離開秦宮並且封存了從秦朝繳獲來的好東西,隨軍駐紮灞上。

之後,項羽因為不滿劉邦擅自在漢中稱王,於是打破了函谷關,在鴻門鎮駐紮準備殺了劉邦。

和張良關係密切的項伯得到消息後連夜跑去劉邦大營,通知張良趕緊逃命。可張良卻拉著項伯去見劉邦,並且利用這個機會,劉邦和項伯套近乎攀姻親。最終項伯為劉邦的情誼所感動,於是出主意讓劉邦次日一早主動去找項羽認錯,以試圖化解眼前的危機。

鴻門宴上,劉邦依靠著張良和項伯二人的配合與幫助逃離了險境。在漢朝建立之後,張良和項伯也因為鴻門宴上的突出表現,成為了他二人得以封侯的重要依據。

鴻門宴後,項羽和他的『亞父』範增一起主持了戲水分封。劉邦不出意外的被分配去了在當時算是窮苦之地的巴蜀。這次又是張良找到了項伯,將劉邦給自己的全部賞賜送予對方,讓其在項羽面前美言,這才為劉邦爭取到了漢中這塊地方,也為後來的楚漢爭霸埋下了伏筆。

雖然張良幫助了劉邦這麼多,可是他心中依舊念念不忘自己曾經的那個祖國——韓國。於是在劉邦就藩之後,張良再一次辭別劉邦回去輔佐他的那位韓王了。一直到了後來,項羽殺掉韓王成,韓國徹底的滅亡,張良這才不得不被迫偷偷又溜回了劉邦的陣營。自此之後張良這才算是死心塌地的跟隨著劉邦打天下,不斷的為劉邦出謀劃策。

漢三年,劉邦因為屢屢被項羽打敗,於是聽從手下謀士酈食其的建議,準備復立六國後裔建國,希望能夠拉攏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對抗項羽。雖然張良曾經也向項梁提出過此類的主張,但是此時他卻列出『八不可』而阻止了這樣的昏招。

功成身退

為了定都的事,劉邦拿不定主意,劉敬勸說建都漢中,可劉邦覺得那些追隨他的功臣們老家都在函谷關以東,定居關中怕大家有意見。最後還是張良勸說劉邦採納了此建議,最終漢朝建都漢中,並且修建了長安城。

劉邦建國後,想要封張良三萬戶侯,並且曾對大臣們說『運籌帷幄帳中,決勝千裡外,吾不如子房』。可最後張良堅辭不受,只接受了『留侯』的爵位。

到了晚年,張良的身體一直不好,於是向劉邦上書表達自己滅秦報仇的理想已經達成。所以準備和著名的隱士赤松子去遊歷修煉,研究道家的辟穀長生之術。

公元前189年,張良病故。至於其死後的埋葬地點眾說紛紜,有說在今天河南蘭考城西南一帶的,也有說埋在現今山東濟水以北的,也有說是徐州的等等。

不過張良的後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大大有名的。據說開創道教的『張天師』張道陵是張良的第八世孫,其子張衡是東漢末年的發明家和天文學家,孫子張魯建立了『五鬥米教』,在三國時期割據漢中。

結語

張良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一生。在秦末亂世不忘國讎家恨,始終懷著恢復故國的理想。也為實現這一理想付出了幾乎所有的努力。可最後理想破滅,不得不加入到劉邦的陣營,完成與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淡泊名利,追求理想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超群智慧與做派為人一直到今天都依舊令人尊敬。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天下全靠這三個人,他曾說「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我不如韓信」而這三位的結局大不相同,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張良。
  •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竟在白雲山過這種日子
    張良何許人也?漢出的初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更有「千古第一謀臣」之稱。可以說,沒有他在鴻門宴裡力勸劉邦低調行事,就沒有後來的漢高祖!然而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謀臣,最後竟然歸隱河南白雲山!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 漢初三傑張良墓被發現,揭開一個千年傳說
    到了後來就以劉邦項羽為最,這時候就出現了楚漢爭霸,在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的輔佐下,劉邦成功將項羽打敗,最終的西楚霸王在烏江自刎。 就這樣劉邦建立了漢朝,不過這是歷史上的西漢。在西漢末年時期出現了王莽篡漢,結果導致了漢朝的斷代。話說回來,張良的謀略是非常厲害的,否則他也不可能成功的追隨漢高祖劉邦。從這一點來看,張良的謀略就毋庸置疑。
  • 「破鴻門,解白登,鏟諸呂」,陳平不輸張良,為何不是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是劉邦建立西漢以後,論功行賞評出的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酇侯蕭何」「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此三人對於劉邦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卓越的表現不絕於史書。劉邦無非一個市井小民出身,只不過趕上天下大勢,一不留神混成「梟雄」而已。項羽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類型,讓劉邦一番鐵哥們好兄弟逢迎後,從內心開始放心對沛公一伙人的戒備。項羽手下頭號謀士範增不以為然,認定劉邦絕非昏庸之輩,手下又有一幫能臣幹將,將來勢必會成大患,便想借楚漢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
  • 漢初三傑,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何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
    漢初三傑,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何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文|品鑑歷史的少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漢初三傑,他們當時都是劉邦的大功臣,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為何到最後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同?先來說一說這漢初三傑是哪幾位,說白了就是對劉邦功勞最大的那幾個,而這三個人就是蕭何、張良以及韓信。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是什麼狀況?
    此後一則秦國在交戰中佔據優勢,其次子楚回國後,成為了秦孝文王的太子,見此情形,趙國送回了趙姬母子。秦孝文王去世後,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只不過執政僅僅三年,便又離世,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此時秦國大權,掌握在當年護送子楚有功的呂不韋手中。
  • 關於「漢初三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成語典故
    漢初三傑劉邦的這番話,客觀正確地評價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這也是「漢初三傑」之稱的由來。從一定程度上說,劉邦是靠這三人奪取了天下,三人缺一不可。但是,後來這三人的結局並不同。三傑之一的韓信,還被以謀反的罪名殺害。那些歷史的是是非非我們說不清,也就不說了。下面我們來說說這三個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歷史典故和成語故事。
  • 漢初的三傑(張良篇)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小樓首推張良,這哥們聰明,會搞事,敢搞事。一個字狠,劉邦,項羽在秦始皇去世才敢出來搞事,這哥們在秦王在世,就刺殺他。可謂打響反秦「第一槍」。張良,韓國貴族,家裡世代在韓國做大官。
  • 張良和諸葛亮誰才是第一軍師?張良後來為什麼要歸隱深山
    張良(公元前250年一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河南穎城人(寶豐)是漢初興漢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張良是韓國貴族後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散盡家財立志復國。自古燕趙多悲士,張良和隱士倉海君合謀訪到一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雖未成功亦名傳天下。
  • 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人尊為「謀聖」的張良,為什麼放棄復興韓國?
    庭院裡昔日的生氣和喧囂已成雲煙,張良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韓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而今,弟弟也獨自去了,空留他一人守這偌大的宅邸。張良在萬分悲痛之下,做了一個令世人動容的舉動。
  • 貴為漢初三傑之首,卻在西漢開國後迅速隱退,究竟是誰頂掉了張良
    留侯在漢初政壇上的迅速邊緣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解釋這一點,我們的話題還得回到一開篇時劉邦所提出的那個問題上。當劉邦遍問列侯功臣自己成就帝業的原因時,王陵的回答並非全無道理。劉邦說他看懂了其一。而被王陵瞧出來的這一層意思,指向的應該是這一點。
  •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為何功臣排名僅為第62?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張良是漢初三傑,也是劉邦重要的智囊。可是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張良排名卻僅僅在開國功臣中排第62位,這是為什麼呢?劉邦離不開張良,但是卻給了這麼低的排名,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公平。不過劉邦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原因,讓樊噲、周勃這些排在張良前面,自然是有道理的。
  • 漢初三傑的後人如何,蕭何子孫當上開國皇帝,韓信被滅三族
    西漢的「開國三傑」蕭何、韓信、張良三人輔助劉邦奪得天下,功名流傳天下,哪怕千年以後仍然為世人傳頌不已,可謂是人中之雄,他們對於自己子孫後裔的情況也是很難把握得住的,其中蕭何的子孫中有當上開國皇帝的,張良的子孫中有成為道教領袖的,而韓信則沒有什麼後裔流傳下來。
  • 劉邦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漢初三傑的輔助,實則是各懷鬼胎
    劉邦能夠反敗為勝,最大的依仗在於漢初三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如同糧草保證後勤的蕭何,用兵如神,戰必勝、攻必克的韓信。不過,這三個能力如此出眾的人才,為何都會死心塌地的給著劉邦?僅僅只是因為劉邦善於用人嗎?
  • 漢初第一謀士張良,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後,他的結局怎麼樣了?
    秦末漢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橫空出世,幫助劉邦力挽狂瀾,還定三秦,智鬥鴻門,最後功成身退,他就是三傑之一的張良。他不僅被後人稱為謀聖,更是智慧的化身,跟文聖孔子,詩聖杜甫,武聖關羽等人並列為我國古代14位聖人。他一無實權,二無政績,為何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這麼高?
  • 他是漢初三傑之一,幫劉邦贏得了天下,可惜下場悽慘!
    他是漢初三傑之一,幫劉邦贏得了天下,可惜下場悽慘!韓王信(?—前196年,名韓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韓信混淆,故稱韓王信),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來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殺。
  • 劉邦開闢漢朝天下:他靠什麼來領導漢初三傑?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在洛陽設置酒會宴請群臣,劉邦問在場的大臣,自己為什麼能奪得天下,而項羽為何失去了天下?在場的人,各抒己見,都沒有答到點子上。劉邦回答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張良是如何韓信評價一生的?短短4個字,精準!
    張良是如何韓信評價一生的?短短4個字,精準!只有一個王朝實現了真正的大統一。但是細細算來,秦國卻也是我國歷史上,較為短命的王朝之一。由於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無所作為,不顧及百姓的感受,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底層的人民無法承受秦二世的暴政,紛紛起來反抗,力求推翻了秦國的統治。在推翻秦國統治的過程中,不免會有戰爭,有戰爭勢必會有英雄。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最具代表的就是建立漢朝的劉邦和他的精兵強將兄弟們。
  • 張良到底有多聰明?張良的一個智慧讓家族輝煌了2000多年?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漢高祖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由此可見,張良的智慧和膽識也是世所罕見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秦朝末年,暴君昏庸無道,人民百姓的生活貧困不堪。
  • 張良的後代,結局如何?
    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之一,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擔任過韓國相國一職。《史記》記載:張平死後二十年,秦國滅掉了韓國,因此,張良作為韓國貴族的後裔,對秦始皇恨之入骨,一心想為故國復仇,策劃刺殺秦始皇,行動失敗後逃亡在外,隱姓埋名多年。劉邦起兵後,張良投奔了劉邦,後成為劉邦的得力高參,因目光敏銳,足智多謀,深為劉邦器重,為大漢帝國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