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水中至鮮。
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一道美食。
《風味人間2》開播第一期,就用「甜」徵服到不少觀眾的味蕾。
也因此,這檔美食節目獲得了一致好評。
昨天,看了第二期「螃蟹橫行記」之後,又一次刷新了筆者對「吃」的認識。
節目當真是使足了力氣「勾引」觀眾的口水。
螃蟹有八爪,走起路來總是橫行霸道,所以給人一種彪悍的形象。
到了風味人間,它卻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一道鮮美食物。
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風味人間》中螃蟹的幾種吃法。
大閘蟹
每逢中秋,走親訪友的禮物中,大閘蟹的身影比較常見。
而最出名的,就是陽澄湖的大閘蟹。
大閘蟹無須複雜的烹飪手法,清蒸即可。
鮮活的大閘蟹,上鍋直接蒸上十分鐘。
出鍋之後,可以用上一些可口的蘸料,亦或是直接吃。
那味道,絕了。
山螃蟹(溪蟹)
這是一種體型比較小的螃蟹。
生活在雲南滄源的深山裡。
因為在山澗的溪水中活動迅速,所以當地人叫它溪蟹。
當地人一般也是採用蒸的方式。
蒸熟後用舂搗碎,放入蔥姜大蒜等等材料,然後撒上食鹽。
待材料的味道完全與蟹肉融合之後,就可以開吃了。
別看這種螃蟹個頭小,味道卻是難得的鮮美。
是當地配米飯吃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黃油蟹
生活在珠江入海口,因身體內都是金色的蟹黃油,而得來的名稱。
這種螃蟹是可遇不可求的。
平均一千隻螃蟹裡,只會遇到四五隻。
正常的奄仔蟹脫殼之後,會變成普通的膏蟹或者肉蟹。
而黃油蟹,是無法脫殼的奄仔蟹。
也許正是因為營養用來供給自身,所以無力脫殼。
變成了全身金色,蟹黃將鉗、腿等等部位包裹著。
黃油蟹的首選吃法亦是清蒸。
一口下去,滿嘴流油。
滿足感爆棚!
蟛蜞
這是江蘇的一種螃蟹,個頭非常小。
因為個頭小,所以沒什麼肉可吃,不適合清蒸。
但是,當地的大廚卻用它做出了一種難得的佳餚。
蟛蜞清洗乾淨之後,直接搗碎稱蟹泥。
之後過濾,擠出細膩的蟹漿,然後冷藏好。
之後用過濾剩下的蟹碎做出金黃色的湯汁。
冰鎮之後的蟹漿在一小勺一小勺的放入湯汁中。
冰鎮的蟹漿遇到高溫的湯汁,瞬間就會凝固。
這樣,一道名為蟛蜞豆腐的美食就誕生了。
另外,「醉蟛蜞」也是一種難得的美味。
水蟹
這是生長在澳門的一種蟹。
與眾不同的是,這種蟹幾乎沒有肉,體內全部都是水。
也因此獲得水蟹的名字。
在當地,人們用這種奇怪的蟹做出一道當地特色。
用香米和粳米熬煮至米粒開花。
之後,把洗乾淨的水蟹直接放進粥裡面。
經過熬煮,水蟹裡面的汁水會全部融入粥裡面。
吃上一口粥,仿佛就是在品嘗蟹肉一般。
軟糯鮮美,也是難得的美味。
除了國內,《風味人間》還介紹了幾種國外螃蟹的吃法。
帝王蟹
從名字看,這螃蟹的個頭就小不了。
一隻帝王蟹的腿,都比溪蟹的全身肉多。
帝王蟹生活在幾百米的深海裡,打撈比較困難,所以價格昂貴。
在挪威內瑟比,人們總能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品嘗帝王蟹。
剛剛打撈上來的帝王蟹,可以直接生吃。
蟹腿的肉白白嫩嫩的,非常鮮美。
還可以做成各種美食。
比如:烤蟹腿、蟹肉泥、蟹殼湯、蟹肉沙拉。
帝王蟹渾身上下,都可以做成美食。
沒辦法,人們總是願意在「吃」上面下功夫。
藍蟹
生長在美國,屬於梭子蟹中的一個種類。
在他們當地,這種藍蟹能與我們的大閘蟹相媲美。
也算是螃蟹中的佼佼者了。
當地人一般有兩種常見的吃法。
一種是和大閘蟹一樣的清蒸,出鍋後放上他們喜歡的調料。
另外一種是燒烤,只用中間的一塊蟹肉,其它都不用。
將蟹肉與麵包糠混合,在配上當地的配料,揉成蟹肉球。
之後塗上黃油,烤熟就好了。
不過,這種吃法好像不太適合我們國家的人。
艾氏濱蟹
生活在威尼斯布拉諾島,體型非常小。
在當地,艾氏濱蟹捕撈上來不會直接食用。
他們一般都會等脫殼以後食用。
剛剛脫殼的艾氏濱蟹外殼非常柔軟。
這個時候清洗乾淨,然後放在牛奶裡浸泡,裹上麵粉油炸。
入口外酥裡嫩,外觀金黃金黃誘人。
大概沒有人能抵抗這種誘惑吧。
《風味人間》用鏡頭,給觀眾帶來了新奇、誘人的全球美食體驗。
簡單介紹的這幾種螃蟹,就有上百種做法。
當然,也可以說成是螃蟹的一百種「死」法。
螃蟹其實比人類誕生的還要早。
歷史上,「吃貨」詩人蘇東坡對於螃蟹的喜愛程度也非常高。
蘇東坡曾同一首詩,換取了兩隻螃蟹實用。
「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這便是蘇東坡對於吃螃蟹的體驗。
看來,不論何時,不論何地,美食對人的誘惑都是無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