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於《莊子·山木》,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典故。在一棵裸露樹皮的樹幹上靜靜地趴著一隻蟬,似乎在發出規律的蟬鳴聲,近處一隻螳螂揮動著他的前肢,對下方的蟬發起了攻擊,而後方的那隻黃雀在聚精會神的注視著它們,等待雙方爭鬥的結果.這個木雕作品刻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大自然食物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木雕一般分為立體雕、透雕、浮雕三大類,一般雕刻的材料選擇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這些木質雕刻的作品不僅觀賞程度極佳,而且保存時間壽命很長,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散發出樹木特有的清香。
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據傳起源於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木雕魚。
木雕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變發展,形成了多種獨特的工藝風格,分別代表了中國木雕的最高水平技藝。而劉承林將這項傳統手工藝完美的繼承了下來。
劉承林,1967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從事木雕行業已經三十多個年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86年畢業於桐本雕刻專業院校,後來進修於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在隨後的雕刻學習生涯中,師承工藝美術大師吳學忠先生,對他後期的感悟創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承林老師曾說道:「木雕不單單是一項普通的民間傳統技藝,是中國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先輩既然把這項手藝傳承下來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我只是希望木雕在我的手中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下去,這也是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雕刻的初心」。
劉承林在雕刻之初,會提前把所有原材料及刻刀準備齊全,在每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萬物還是沉睡之中,他便開始了一天的創作,首先要畫創意稿,這就是成型後作品的骨架,只有骨架有了才能讓後續的雕刻充滿靈魂,然後用刻刀進行粗坯的雕刻,這個是最考驗手藝人刀工技法的步驟,只見他右手緊握刻刀,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的推進,刀跡時而清楚細密,時而粗狂圓滑,經過數月無數地汗水與心血的澆灌後,一個活靈活現的精美木雕作品就誕生了。劉承林輕微的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心滿意足的看著自己的這件藝術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終於圓了自己兒時內心深處的那個夢。
現在,劉承林是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協會紅木專委會委員,如東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市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
他的黃楊木雕《蝶戀花》作品在中國(天津)工藝美術作品博覽會獲得金獎;《葫蘆蟈蟈》作品在江蘇省「藝博杯」工藝精品美術大獎賽榮獲金獎。
收穫的榮譽有多大,肩上的責任就有多大,未來在木雕事業的傳承發展中,劉承林將永葆初心,堅定地在弘揚非遺文化的道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