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 | 一個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雕塑藝術

2021-02-16 時代記憶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於《莊子·山木》,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典故。在一棵裸露樹皮的樹幹上靜靜地趴著一隻蟬,似乎在發出規律的蟬鳴聲,近處一隻螳螂揮動著他的前肢,對下方的蟬發起了攻擊,而後方的那隻黃雀在聚精會神的注視著它們,等待雙方爭鬥的結果.這個木雕作品刻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大自然食物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木雕一般分為立體雕、透雕、浮雕三大類,一般雕刻的材料選擇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這些木質雕刻的作品不僅觀賞程度極佳,而且保存時間壽命很長,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散發出樹木特有的清香。

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據傳起源於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木雕魚。

木雕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變發展,形成了多種獨特的工藝風格,分別代表了中國木雕的最高水平技藝。而劉承林將這項傳統手工藝完美的繼承了下來。

劉承林,1967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從事木雕行業已經三十多個年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86年畢業於桐本雕刻專業院校,後來進修於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在隨後的雕刻學習生涯中,師承工藝美術大師吳學忠先生,對他後期的感悟創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承林老師曾說道:「木雕不單單是一項普通的民間傳統技藝,是中國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先輩既然把這項手藝傳承下來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我只是希望木雕在我的手中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下去,這也是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雕刻的初心」。

劉承林在雕刻之初,會提前把所有原材料及刻刀準備齊全,在每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萬物還是沉睡之中,他便開始了一天的創作,首先要畫創意稿,這就是成型後作品的骨架,只有骨架有了才能讓後續的雕刻充滿靈魂,然後用刻刀進行粗坯的雕刻,這個是最考驗手藝人刀工技法的步驟,只見他右手緊握刻刀,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的推進,刀跡時而清楚細密,時而粗狂圓滑,經過數月無數地汗水與心血的澆灌後,一個活靈活現的精美木雕作品就誕生了。劉承林輕微的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心滿意足的看著自己的這件藝術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終於圓了自己兒時內心深處的那個夢。

現在,劉承林是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協會紅木專委會委員,如東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市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

他的黃楊木雕《蝶戀花》作品在中國(天津)工藝美術作品博覽會獲得金獎;《葫蘆蟈蟈》作品在江蘇省「藝博杯」工藝精品美術大獎賽榮獲金獎。

收穫的榮譽有多大,肩上的責任就有多大,未來在木雕事業的傳承發展中,劉承林將永葆初心,堅定地在弘揚非遺文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相關焦點

  • 非遺地圖 | 一個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雕塑藝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於《莊子·山木》,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典故。
  • 遠古微笑 | 新石器時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
    適逢西安半坡博物館建館60周年,藉助節目的熱度,館內策劃一個以史前雕塑人像為主題,以紅陶人頭壺為重點展品的展覽。定名為「遠古微笑—新時期時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通過對相關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按照史前雕塑人像的發展將展覽分為4個部分,此次博物館共展出24件(組)展品和40餘塊圖文版面。
  •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繪畫藝術
    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 不一般的非遺,不一樣的陶藝雕塑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杜樹學,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杜樹學,男,1969年出生,畢業於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省陶瓷協會會員,省雕塑家協會會員,濰坊市商校客座教授。
  • 不一般的非遺,不一樣的陶藝雕塑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杜樹學,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杜樹學,男,1969
  • 不一般的非遺,不一樣的陶藝雕塑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杜樹學,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杜樹學,男,1969年出生,畢業於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省陶瓷協會會員,省雕塑家協會會員,濰坊市商校客座教授。
  • 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圖說: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 復旦大學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 人物主題雕塑,獨特的時代藝術
    雕塑藝術就是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風貌與格調。雕塑風格的演變與豐富同時也是時代演變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有其歷史的,獨特的時代特徵。是和當時的經濟,文化,宗教,軍事,人民的追求分不開的。同時在不同的時代裡,藝術的演變與成就也是不一樣的。
  •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繪畫藝術
    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 非遺地圖|指尖上的絕技,信手拈來的麵塑藝術!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今天該成果以《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次在該刊發表。 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其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一直存在爭議。
  • 非遺地圖 | 用泥人演繹民間文化,傳承不朽匠心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
  • 中國學者率先揭示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中國學者率先揭示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2019-「北方起源假說」認為它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而「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它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  中國學者的發現與「北方起源假說」相符,也符合語言隨農業擴散的觀點,且擴散的時間點與考古證據相符。據悉,此前的考古證據揭示出獨特建築形式和陶器類型向南擴散的特徵。
  • 非遺地圖|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歷代雕塑藝術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原始社會特別是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骨器、角器以及後期的玉、石、象牙雕刻等,已接近雕刻藝術製作。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玉石雕刻,還出土有大量象形仿生陶器皿,諸如鳥形壺等,另外還有陶塑動物等等。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遼西的陶塑裸女像、內蒙古赤峰的水泉陶塑女像,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原始雕塑的重大發現,這類作品或許有其他功利性目的,諸如原始神話或巫術等,但仍可將它們視作雕塑作品,在原始社會雕塑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 藝術起源從石器時代開始........
    原始藝術也稱史前藝術,它一般指人類在遠古的原始社會中所創造的藝術;近年來中國學術界也有人借用黑格爾的話,把它稱之為「藝術前的藝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探索,發表了不計其數的長篇論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諸如藝術起源於勞動說,起源於模仿說,起源於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說,起源於遊戲說、巫術說、宗教說、心理說、幻覺說等等。然而,不管他們的分歧有多大,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就是研究藝術的起源問題,首先需要追尋人類起源的足跡,將視角伸向遙遠的遠古時代。也就是說從人類起源的石器時代開始...
  • 陶瓷的藝術-制陶流程雕塑
    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從歷史的發展可知,「陶瓷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澱歷程。它與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等有著無法割捨的傳承與比照關係。
  • 非遺地圖 | 一雙巧手,塑造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陶藝作品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李德高,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李德高,字潛修
  • 非遺地圖|不忘初心,一位木雕「守」藝人的真情訴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陶瓷系列(新石器時代)
    1、仰韶文化人面魚紋盆中文名稱:人面魚紋盆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出土時間:1955年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地位:史前雕塑藝術的傑作文物尺寸:口徑9.2釐米,高33.4釐米這件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是史前雕塑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