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當時主要的勞動工具是造型規整的磨製石器,然而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發明了陶器,此外,還出現了原始的編織、紡織、玉雕、牙雕等手工業。手工業的發展大大增多了裝飾品的數量和品種,出現了許多由骨、牙、石、玉等雕鑿而成的小型工藝雕刻物品。其中,以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大量陶器最為著名,它們造型豐富、製作精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高超技藝。陶器的大量出現,表明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有了質的變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造型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彩陶及繪畫、陶塑和雕刻等方面。當時,黃河上、中遊地區人們的生活用品及最普遍的陳設品就是彩陶。這些物品的主要部位上,一般都繪有許許多多美麗的圖案紋樣,大致可以分為人物紋、動物紋、幾何紋和植物紋這幾種。從這些紋樣中可以看出人們對自然事物的原始理解,是他們較高藝術概括力的體現,是當時人類思想意識的反映,並間接地反映了漁獵、採集、農牧等勞動生活。這是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財產,也是現在可能見到的我國最古老的繪畫形象。原始繪畫的題材與所描繪的對象多是與勞動者的生產鬥爭有直接關係的勞動對象和大自然這一時期,彩陶繪畫的用筆,不僅有了方圓、曲直、粗細的變化,而且也注意到了點、線、面的結合,顏色有黑、白、紅、赭等,搭配得比較合理,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豐富想像力,具備了樸素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