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
新石器時代考石,不僅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原始經濟生產生活方面的實物資料,也發掘出有許多反映原始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料,其中以彩繪、雕刻、舞樂、刻符方面的資料尤為豐富。
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遺存十分豐富。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華東地區的青蓮崗文化,內蒙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普遍都發現有施有彩繪花紋圖案的陶器。河姆渡文化也偶見有彩繪圖案的陶器。這些新石器陶器上留存的彩繪,就成為我國原始藝術的重要遺產之一。
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彩繪,顏色有黑、紅、白、紫、黃、棕、褚幾種,不同年代和不同文化所使用的顏色略有不同。仰韶文化彩陶所施的顏色,主要是黑、紅兩色構圖。年代早的以黑色為主,晚的以紅色為主,白色襯地。青蓮崗文化彩陶,彩繪用黑、紅外還有紫、棕、描色。其他文化也多用黑、紅兩色。
施彩的陶器,以飲食器缽、盆為主,大型的缸、甕之類容器,多不施彩,飲煮器也不施彩。但馬家窯文化中,甕罐之類器物也多施有彩。施彩的部位.主要是器物表面視力所及的土部,有少數器物內壁也施彩的。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施彩是以美觀裝飾為目的。
彩繪的花紋圖案內容廣泛。以類分,主要有人面紋、動物花紋、魚紋、植物花卉紋、編織花紋、幾何形圖案、水波紋,還有太陽紋、八角星紋等。不同年代,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主題花紋,構圖還有簡有繁。一般來說,年代較早的彩繪,構圖比較簡單,晚的構圖繁縟。
仰韶文化彩紛花紋圖案內容多,變化大。年代較早的半坡類型文化彩陶,彩陶圖案有人面花紋、魚紋、鹿紋、蛙紋、鳥紋以及各種幾何形圖案,線條細,圖案簡潔。年代較晚的廟底溝類型文化彩陶花紋,則是以圓點、鉤葉、弧線、三角線條構成的花辮、花蕾、根蔓等圖案為主,也有蛙紋、鳥紋、幾何形圖案,線條較粗,圖案繁縟,還用白衣襯地。大河村仰韶彩陶也主要採用類似於廟底溝類型彩陶的構圖,還有似昆蟲、太陽、星座、月亮、日暉的圖案。在臨汝閻村仰韶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缸上,畫有一隻水鳥,口銜一條小魚,旁邊又畫有一柄石斧的圖案,鳥的形象逼真,神態自然,構圖新穎,有較高的藝術性。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數量更多,在我國包含彩陶的新石器文化中,所佔的比率是最高的。畫彩的部位也廣泛,器表外壁和口沿都布滿花紋.除飲食器畫彩外,儲容器也常畫彩,不少大口徑的罐內壁也畫彩。圖案繁縟多變,多用粗線條構成,均勻對稱,渾然一體。主題花紋主要有波浪紋、漩渦紋、垂幛紋、圓圈紋、多層三角紋、鋸齒紋、草葉紋、棋盤格紋、菱形紋、編制紋。用色多為橙黃黑色等。
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彩陶數量較少。用色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多用紅衣黑彩,常見的花紋有繩索紋、人字紋、帶紋、漩渦紋,筆劃線條清秀。屈家嶺文化的彩陶也不多,彩繪的特點是襯地用灰、黑、紅或橙黃色陶衣,後用黑彩繪出框格紋、帶紋、垂幛紋。色彩濃淡相間。除飲食器畫彩外,紡輪也多畫彩,這是屈家嶺文化的特色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彩繪,則用白底深褐色彩,花紋簡單。馬家洪文化則施紅色陶衣。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則以黑衣為底施紅、白、黃彩,花紋有幾何形、渦紋、雲紋、回紋、龍紋、變體動物紋等,其中一件陶盤上繪彩色的蟠龍圖更是彩繪中之精品。
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的彩繪陶器,多施黑色和紫色。主題花紋是平行線紋、三角形紋、鱗形花紋等。
總觀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彩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風格。用色上有單彩也有復彩,圖案有簡有繁,線條有粗有細。風格雖然不同,繪畫藝術水平也有高有低,花紋圖案都黑白分明,色彩濃淡適宜,線條疏密勻稱流暢,構圖對比調和、變化統一,布局均衡合理,協調美觀.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嚴謹、規整、自然、美觀的感覺,無輕重懸殊、條理雜亂的現象,有一定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