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藝術:陶器上的彩繪,仰韶文化彩紛花紋

2021-01-11 石林芳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

新石器時代考石,不僅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原始經濟生產生活方面的實物資料,也發掘出有許多反映原始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料,其中以彩繪、雕刻、舞樂、刻符方面的資料尤為豐富。

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遺存十分豐富。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華東地區的青蓮崗文化,內蒙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普遍都發現有施有彩繪花紋圖案的陶器。河姆渡文化也偶見有彩繪圖案的陶器。這些新石器陶器上留存的彩繪,就成為我國原始藝術的重要遺產之一。

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彩繪,顏色有黑、紅、白、紫、黃、棕、褚幾種,不同年代和不同文化所使用的顏色略有不同。仰韶文化彩陶所施的顏色,主要是黑、紅兩色構圖。年代早的以黑色為主,晚的以紅色為主,白色襯地。青蓮崗文化彩陶,彩繪用黑、紅外還有紫、棕、描色。其他文化也多用黑、紅兩色。

施彩的陶器,以飲食器缽、盆為主,大型的缸、甕之類容器,多不施彩,飲煮器也不施彩。但馬家窯文化中,甕罐之類器物也多施有彩。施彩的部位.主要是器物表面視力所及的土部,有少數器物內壁也施彩的。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施彩是以美觀裝飾為目的。

彩繪的花紋圖案內容廣泛。以類分,主要有人面紋、動物花紋、魚紋、植物花卉紋、編織花紋、幾何形圖案、水波紋,還有太陽紋、八角星紋等。不同年代,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主題花紋,構圖還有簡有繁。一般來說,年代較早的彩繪,構圖比較簡單,晚的構圖繁縟。

仰韶文化彩紛花紋圖案內容多,變化大。年代較早的半坡類型文化彩陶,彩陶圖案有人面花紋、魚紋、鹿紋、蛙紋、鳥紋以及各種幾何形圖案,線條細,圖案簡潔。年代較晚的廟底溝類型文化彩陶花紋,則是以圓點、鉤葉、弧線、三角線條構成的花辮、花蕾、根蔓等圖案為主,也有蛙紋、鳥紋、幾何形圖案,線條較粗,圖案繁縟,還用白衣襯地。大河村仰韶彩陶也主要採用類似於廟底溝類型彩陶的構圖,還有似昆蟲、太陽、星座、月亮、日暉的圖案。在臨汝閻村仰韶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缸上,畫有一隻水鳥,口銜一條小魚,旁邊又畫有一柄石斧的圖案,鳥的形象逼真,神態自然,構圖新穎,有較高的藝術性。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數量更多,在我國包含彩陶的新石器文化中,所佔的比率是最高的。畫彩的部位也廣泛,器表外壁和口沿都布滿花紋.除飲食器畫彩外,儲容器也常畫彩,不少大口徑的罐內壁也畫彩。圖案繁縟多變,多用粗線條構成,均勻對稱,渾然一體。主題花紋主要有波浪紋、漩渦紋、垂幛紋、圓圈紋、多層三角紋、鋸齒紋、草葉紋、棋盤格紋、菱形紋、編制紋。用色多為橙黃黑色等。

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彩陶數量較少。用色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多用紅衣黑彩,常見的花紋有繩索紋、人字紋、帶紋、漩渦紋,筆劃線條清秀。屈家嶺文化的彩陶也不多,彩繪的特點是襯地用灰、黑、紅或橙黃色陶衣,後用黑彩繪出框格紋、帶紋、垂幛紋。色彩濃淡相間。除飲食器畫彩外,紡輪也多畫彩,這是屈家嶺文化的特色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彩繪,則用白底深褐色彩,花紋簡單。馬家洪文化則施紅色陶衣。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則以黑衣為底施紅、白、黃彩,花紋有幾何形、渦紋、雲紋、回紋、龍紋、變體動物紋等,其中一件陶盤上繪彩色的蟠龍圖更是彩繪中之精品。

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的彩繪陶器,多施黑色和紫色。主題花紋是平行線紋、三角形紋、鱗形花紋等。

總觀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彩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風格。用色上有單彩也有復彩,圖案有簡有繁,線條有粗有細。風格雖然不同,繪畫藝術水平也有高有低,花紋圖案都黑白分明,色彩濃淡適宜,線條疏密勻稱流暢,構圖對比調和、變化統一,布局均衡合理,協調美觀.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嚴謹、規整、自然、美觀的感覺,無輕重懸殊、條理雜亂的現象,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相關焦點

  • 馬家窯文化陶器的「原始美」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人類學會了製作陶器.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我國最早陶器製作可上溯至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分布相當廣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實物資料出土。
  • 文化遺址: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遺址多的數不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代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1921年,這一遺址在河南繩池縣仰韶村被首次發現,根據考古學上的慣例—以最先發現的地點來命名同一系統的文化,所以,黃河流域許多性質相同的遺址都被稱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人們的生活遺蹟。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帶,包括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
  • 那麼,在仰韶文化之前的大地灣文化,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成紀所屬的天水師趙村遺址約20萬平方米,1981年至1989年,由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的一件浮雕人面彩陶罐可謂稀世珍品。這個陶罐高21.7釐米,口徑15釐米,大口短頸,腹部鼓起為圓形,鼓腹處有兩個紅陶製成的對稱耳飾。
  • 何謂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形式是怎樣的?
    出土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在細泥紅陶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或動物形花紋。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並飼養了豬、狗等家畜。由於出土的陶器大都有彩繪圖案,故也稱彩陶文化。仰部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仰韶文化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時間,學術界將其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 原始氏族社會末期,仰韶、河姆、大汶口、紅山文化的形成
    國家的產生標誌著原始社會的終結,人類從此進入階級社會。仰韶文化形成於距今約5000年至6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因最早發掘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後來相繼在黃河中下遊一帶,東至河北中部、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南達漢水中上遊、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發現風格一致的出土文物,此類文物所反應的風格統稱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出土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精美的彩陶器,對於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著名的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半坡的村落民居、彩陶技術、及原始文字也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
  • 《彩陶幾何紋盆》仰韶文化(中國)-雕塑作品欣賞(十四)
    今天給大家介紹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幾何紋盆》,高16.4釐米,口徑37.4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 中國陶器之美 | 馬家窯文化
    年,是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由此安特生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華北,氣候適宜必有人類的棲息,之所以沒有發現早、中期的新石器文化是因為華北原有的文化是漁獵文化,遷徙頻繁,少有定居。在新石器時代文化晚期,以彩陶和尖底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進入華北,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彩陶擴散的同時,也可能導入了高級的農業技術。即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一支以彩陶為代表的先進農業集團進入中國的黃河流域,匯入原有的文化中並成為中國的史前文化。
  • 仰韶文化知多少
    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一般認為是漢族的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仰韶文化是華夏族先民所創造。考古認為「華夏」一詞中「華」的概念應該出自仰韶文化。一、文化發現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現。
  • 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在我國歷史上,人們常常提起所謂「舊石器時代.(距今約六十萬年—一萬年前)與「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四午年前)。為了研究那些時代的遺存,就必須了解當時人類生活的特點.為了達到這一學習目的,有必要先明確一些與之有關的考古學方面的歷史知識和基本常識。
  • 仰韶文化:瑞典人發現的中國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大約在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就是人類已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術。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四千餘年。它是1928年在山東歷城縣龍山鎮首先發現的,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尾聲。在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裡發現最多,最有特點的是陶器。
  • 土器與陶器是文化符號
    在中國,陶器中的精品有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兵馬俑、漢釉陶、唐唐三彩等,陶器往往成為文化發展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中國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象徵與符號,就是彩陶人面魚紋盆等;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相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的象徵與符號是黑陶
  •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乃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的中國「國粹」
    彩陶,亦稱為陶瓷繪畫,是我國文明史上的「國粹」,具有很久遠的文明歷史。中國彩陶的誕生已有8000年之久,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彩陶承載著人類文明初期的生活、宗教、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價值信息。時至今日,現代陶藝也是一門極具文化內涵的簡潔而不簡單的藝術。
  •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文化,史家類型文化
    河南有仰韶,陝西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浙川下王崗,安陽後崗、大司空村。河北有磁縣下潘汪、界段營等遺址。仰韶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文化堆積層很厚。遺址包含有較多房屋、窖穴、灰坑、陶窯遺蹟.遺物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家畜遺骨等。墓地的規模也比較大,大的墓地有幾百座墓。屬於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石器以磨製為主,加工比較精細,多通體磨光。
  •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繩紋紅陶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繩紋紅陶瓶 鎮原縣廟渠鎮廟渠村出土。高32.7、口徑11.5 、底徑15.5 釐米。夾砂紅陶,敞口,短頸,深腹,平底。通體飾繩紋。造型樸素大方,紋飾層次分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 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陶器
    上山遺址出土,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粗泥紅陶,為盛食器或炊器,一側有細孔橫系,不用時可以穿繩掛壁或隨身攜帶,類似於今天的行軍鍋。上山文化,是迄今為止浙江境內發掘並命名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8400年至11400年。本世紀初發現於浦江黃宅鎮上山而命名。
  • 大地灣文化
    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居然是用這種方法做的
    這一器我們來講述新石器時代陶瓷的製作和燒成方法。古代陶器製作,根據考證是用手捏制或用泥條盤築而成。除了這兩種以外,以後還有使用模子成型的,這些方法統稱為手制。一、輪製法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這種制陶方法稱為輪制。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陶器,器型相當規整,內外壁都有清楚的紋路。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的製作即用慢輪修整的方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是把成型的陶坯放在陶輪上,在轉動中修整口沿等部分。因此在口沿內外留下一道道平行的擦痕。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諾文化中的彩陶,產生了兩相比較的興趣。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他和中國的地質學家袁復禮、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一道再次來到仰韶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還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水稻粒的印痕。  在20世紀初,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石器時代。這也是安特生發現仰韶遺址時感慨萬端的原因。
  •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繪畫藝術
    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